APP下载

高考语文教学“文化传承与理解”内涵框架及实施策略

2019-09-10陆宝初许斌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策略

陆宝初 许斌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倡导文道合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本文依据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结合高考语文试卷,探讨了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要求的内涵取向、愿景框架、学理要求和实施途径、策略。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理解 核心素养 策略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表征,其倡导文道合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概念内涵及取向

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的“应用·拓展”能力要求中,强调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应用·拓展”能力的一个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但对多元文化和当今文化的态度和要求不是很明确。

2017年发布的核心素养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单独列出,突出了传承中华文化、了解多样文化和关注当代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

1.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概念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中的“文化”,特指由语言和言语所承载、体现、传承的文化。在语文学习中,理解、传承文化的能力,即指吸收优秀文化精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并能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能力,能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

自古以来,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是当代人的崇高职责。

2.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价值取向

语言文字因文化而熠熠发光。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感知文化、吸收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因此,通过语文学习,培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能力,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2017年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因为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也与经济政治、思想品德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成为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些要求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来确定的,也构成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取向。

(1)中华文化的传承: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精妙博大、源远流长的特点,从而热爱、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多样文化的理解:通过对古今中外作品的学习,初步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

(3)當代文化的关注:通过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化辨别、反思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愿景框架及评价

1.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愿景框架

依据新的课程目标中立德树人的要求,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建立了如下愿景框架。

(1)文化传承。

一是能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精妙博大、源远流长的特点,热爱、认同中华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人类优秀文化。

二是能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关注当代文化,初步形成对个人与自然、社会、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三是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2)文化理解。

一是了解、感知中华文化,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崇高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二是通过感知和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能了解和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包容、借鉴异质文化。

三是通过对异质文化的学习,认识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文化的多样性,提高文化辨别和反思能力。

2.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实施途径及评价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有“当代文化参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和“跨文化专题研讨”等项目,其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实施途径作了很具体的表述。

(1)“当代文化参与”。

该任务群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的交流,通过了解、剖析文化现象,进行当代文化的交流、传播。

其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①乡土和区域文化现象调查: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主题探究,能梳理本区域文化现象,完成调查报告,展开项目式主题交流研讨。

②语文学习共同体交流活动:通过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学习组织,阅读、探析相关文化现象;通过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了解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③社会文化热点和现象研讨:对若干社会文化热点和现象展开专题研讨,阐释自己的文化主张,提高对各种文化热点和现象的认知、反思能力。

(2)“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该任务群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对祖国优秀文化形成认同感和自豪感。

①通过研习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代表作,体会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和语文价值。

②通过呈现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和营造特定的学习氛围,或者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考证和考察,了解文化经典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贡献。

③通过学习和积累古代作品中特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常识等,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表达艺术,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和其蕴含的文化特征,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

(3)“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专题研讨,增强理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责任。

①师生查阅相关文献,确定问题探究或项目式主题探究,进行研讨交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要义。

②师生围绕某一文化现象或文化论题,进行专题研讨,并选择适当的方式交流、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③师生自主阅读未加标点的古代文化经典或文言原著,精选版本,借助于工具书加以研究。

(4)“跨文化专题研讨”。

学习选修Ⅰ中的“外国作家作品研习”,通过对异质文化的学习,了解人类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增进师生的文化理解力。

①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学、文化代表作的学习,了解历史上多元文化并进的现象,增强对多元文化格局形成和发展的认同。

②通过对西方文学某一流派或评论的基本主张的学习和了解,选读一些中西文学、文化比较方面的著作,运用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③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跨文化论文或专著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尝试对外国文学、文化经典的跨文化专题研究,培养师生开放的文化心态。

三、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渗透及策略

1.高考语文试题渗透的语文核心素养例析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第9题是概括文言选文中汪中先生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治學”涉猎经、子、史、金石、三代典礼等内容,突出了“范围广泛、学有专精”的“治学”特点,“为文”则“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因而突出了“取则于古、自成一家”的“为文”特点。这反映了新版课程标准“文化传承”中形成个人对自然、社会、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同,热爱中华文化,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增强文化自信等要求。

2018年全国卷Ⅰ第11题要求对《三坟》《五典》、“阙”“践阼”“逊位”的解说进行判断。古代庙寝堂前有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阼”作“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解错,应是踏上主位“阼阶”。再说“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更不符合原文意思。这道题反映了新版课程标准“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中“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要求。

2.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人文积淀。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要引导考生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古代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知方法和实践方法,使之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能尊重、维护中外文化中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世界。”这就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他的作品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和社会矛盾,揭露了封建君主和贵族集团争权夺利、内战频仍、民不聊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罪恶,宣扬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等人文主义思想。

(2)涵养人文情怀。

语文教材选取了《诗经》《离骚》等诗词和明清小说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史学作品,加上洋洋大观的诸子百家经典,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了古人的人文内涵和博大情怀。

泱泱中华,人文荟萃,豪情满怀。自古就有自强不息、贫贱不移的生活观,有贵和执中、顺时承变的处世观,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观,有忧民后己、先公后私的民生观,有抗外御侮、视死如归的民族观,有重德尚文、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些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常操守和家国情怀。

(3)凝聚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拥有巨大的精神宝库。古代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民族精神,现代的长征精神、鲁迅精神、雷锋精神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语文学习中蔚为壮观的精神群像和豪迈气概,成为团结奋进的主旋律,形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升华,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使学生内心世界充实,有民族底气,有文化底蕴,面对各种文化的渗透时,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讲诚信、守正义,存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理念,扎根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海外华人共有的人生慰藉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来源。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