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9-09-10卢万胜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统一观念改革

卢万胜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以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为中心,注重“六个统一”,保证改革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六个统一”即:核心素养的有机统一,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课堂内外的有机统一,苦学与乐学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改革 观念 统一

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題。笔者一直认为,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变,教育才能变;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可能真正改变,立德树人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因此,从国家层面而言,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课程为中心;从学校层面而言,则要始终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当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之时,就是中小学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之日。近年来,作为全省唯一一家整合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馆、电大等机构为一体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金寨县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在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很多学校、很多人只是把课堂教学改革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上,以至于多年来“涛声依旧”“满堂灌”“注入式”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从头到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农村中小学从校长、主任到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认识模糊,对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基本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总感觉到还有很顽强的一股力量在制约着课改最后临门一脚踢出去。也就是在课堂中习惯性的捆绑式教学习惯,还在顽强地发挥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这“临门一脚”,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解决好中小学管理人员及教师思想认识问题,坚持“一个中心”,注重“六个统一”,才能保证课堂改革实实在在地进行。

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为中心。很多校长、主任只要谈到课改就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杜郎口中学、安徽铜都双语学校等学校,想到“10+35”模式、五环大课堂等模式。也正因为这样,很多学校一谈到课堂教学改革,就觉得自己的学校不具备条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畏难情绪。事实上,中小学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观念的变革。课堂教学改革固然可以借鉴一定的模式,但模式不是最重要的,也绝不能一味照搬套用。在推进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在教师主导下的自主学习、高效学习。要让所有教师都懂得:教育不是灌输,是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生命的激情。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柳夕浪教授所说的:“破除注入式教学,让儿童释放出生命力和灵性,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明确了这一点,才会明确课改的重点是促进教师不断转变观念,而不是去机械地套用别人的固有的模式。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课堂。观念改变了,课堂就会改变;课堂改变了,孩子就会改变。相反,如果在教师的观念不改变,没有真正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状况下去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就永远是徒劳无功的。

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要辩证处理好相关关系,保证课堂教学改革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确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近年来,金寨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更新观念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时,确定了15所学校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学校。根据县教育局要求,全县中小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分别制订了实施方案,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县教研室组织人员分片调研、座谈,现场“把脉问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学校依然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为此,我们提出要注重“六个统一”,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也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一是要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核心素养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落地主要靠课堂,靠老师全面挖掘教材的价值、注重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这与之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一致的。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需要老师们更新观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仍然只重视文化知识,而忽视了自主发展、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等。只有把三个维度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才是完整的、有血有肉的,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二是注重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老师们明白,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拆旧房盖新房,而是对旧房的翻新改造,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传承与创新都是必要的。一方面,课堂教学改革虽然要突破“满堂灌”的模式,但传统的讲授法等仍将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之一,不可能废止;中国基础教育有着许多优良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诸如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语文教学中重视诵读、背诵等。另一方面,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大胆创新,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身心都动起来,让课堂充满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学习的乐园,创新的家园”。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我们更要善于将信息技术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让教学更加生动。

三是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改革是要努力实现由以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为主的课堂的根本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有些老师在思想上、行动上都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自己就解放了,忽视了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准;有的完全退出了课堂,从头到尾让学生表演。事实上,课堂上既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少讲,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不需开口,我绝不开口;需要开口,我必开口;一旦开口,一定是画龙点睛。正如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所指出的,教师要善于在“思想的发生处,知识的形成处,情感的涵育处,德育的生长处做文章”,而不能听之任之,不能该点拨的不点拨、该引导的不引导、该总结的不总结。如果这样,教学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四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很多学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都注重建立学习共同体,运用了小组学习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桌子一拉,分成小组,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小组式学习中,小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整体设计。每一节课是不是都要分成小组?哪些内容需要运用小组模式?这些都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为形式所困。如果运用小组模式,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才能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善于驾驭、调控课堂,要组织好、引导好、营造好讨论的氛围,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所有同学放飞思维,真正参与讨论,大胆发表创新性的见解;否则,所有的讨论、质疑都是低效的,看似热闹,实则无用。要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评价。这样的小组学习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

五是注重课堂内外的有机统一。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能眼睛只盯着课堂,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无论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还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仅仅依靠课内都是不够的。好的教师应该深深懂得利用课堂唤醒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动能,让课堂充满“余味”,进而让学生带着这种“余味”去感悟、去实践、去探索,绽放自己的生命之花。正如柳夕浪先生所说:那些真正需要加以关照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如对祖国与民族的认同、自尊自信和积极进取的心态、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精神等,贯穿着人的一生,需要坚持不懈地加以培养,无论如何也不能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因此,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开展社会實践等同样是教师的“分内事”,也理应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六是注重苦学与乐学的有机统一。郭思乐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再把‘学转化为‘玩,学生的天性就是‘玩,也就是进行自主的、生动的、活泼的、创造的、思维的、解决问题的、快乐无比的活动。只有这样,学习之树才能长青。”很显然,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但是,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些老师存在错误认识,他们把乐学与苦学对立起来,认为强调学生快乐学习,就意味着不让学生吃苦。其实,乐学与苦学并不矛盾,乐学是一种状态,苦学是一种精神。我们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要促进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但不等于不让学生吃苦。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减轻一些机械性的负担,但要多给学生一些创新性、挑战性任务,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都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品质。

总之,要有效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下大力气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坚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一步一个脚印,辩证处理好各种关系,努力促进课堂发生实质性变化,努力培养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作为一名基层教研人,我们热切地期待着广大中小学教师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智慧谱写一曲课堂教学改革的协奏曲,让我们的中小学课堂更富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2014年修订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2]郭景扬.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柳夕浪.寻求更加有意义的教学—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析之一[J].人民教育,2014(19):4650.

[4]郭思乐.改革核心:课程与教学的再造[J].人民教育,2015(4):2126.

[5]任学宝.以教研促进课改政策的转化和落实[J].人民教育,2016(20).

责任编辑:陆晨阳

猜你喜欢

统一观念改革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淝水之战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