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农村产业融合同质化的表现及路径探讨

2019-09-10刘妍彬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同质化农民融合

刘妍彬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河南更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产业融合是河南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在促进河南经济发展、提高河南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显现出突出作用。但是,伴随着农村产业融合的逐步深入,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探究农村产业融合的同质化问题,对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良性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取得农民增收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有: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201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体系上、功能上、载体上、保障上指明了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类型。河南省目前有汝州市、新蔡县等7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市(县),有三门峡市陕州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6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有西华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5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园。归纳起来,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集群模式

2018年,河南省认定了白象食品产业化集群等254家农业产业化集群。这些农业产业化集群将围绕龙头企业,集聚高度密切的企业,如产品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以及工商税务等相关机构,在完善农业产业链、农业价值链、农业供应链, 优化产品结构上下功夫, 以工带农、以企带户,实现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并产生持续竞争优势。

(二)地域资源挖掘的产业深化模式

通过挖掘地域资源、文化特色,结合技术创新,上接生产、下联市场,打通上下游环节,深化分工协作,沿着产业链条进行延伸,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如浚县王庄镇形成了“地种粮,粮结秆、秆喂羊、羊拉粪、粪还田”的绿色、低碳、循环农业。通过配套产业培育、周边产品支撑、高新技术渗透,在全产业深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产业融合。如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及种子、农用设备供销、互联网等连接起来,实现产业深化融合。

(三)特色村镇建设的文化旅游教育模式

充分挖掘农村农业在乡村生态、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红色基因等方面的价值,依托农产品采摘加工、文化寻根、生态旅游、教育培训等,建设特色村镇的融合模式。如汝州市以汝瓷为圆心,形成辐射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古镇文化、艺术创客多领域的产业融合模式。濮阳市依托全国首家农村党支部学院——西辛庄农村党支部书记學院,打造五大系列农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品教学点30个。

二、产业融合同质化的表现

(一)项目选取同质化

产业融合基本模式大同小异,但如果要真正实现融合,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项目及模式的选择占据首要地位。以农业+旅游融合为例,全省在产业融合中有些是依托古村古镇,如神垕镇、荆紫关镇;有些依托自然环境资源,如以樱桃赏花采摘为主的樱桃沟等。尽管看似不同,但是为了增收,在融合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同质化过程,如樱桃沟建有建业足球小镇。这样的产业融合缺少了各自特色,不考虑当地具体实际,盲目效仿,盲目开展产业融合,最终导致同质化恶性竞争。

(二)产品生产同质化

产业融合同质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不同品牌的产品在品种、类型、包装上相互模仿,逐渐趋同。如荥阳市高村乡石榴种植,种植品种以突尼斯为主,其他品种较少涉及,品种单一,导致盛果期时间高度一致,市场供给很容易过度饱和,造成“谷贱伤农”的情况。同质化造成的恶性竞争价格下跌,使果农不得不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同时,同质化也加剧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当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看着相似的产品时,消费者难以甄别出哪一个产品品质更高,只愿意根据平均价格进行支付,导致果农不再愿意花力气培育优质产品,使优质产品慢慢退出市场,消费者就会以更低的价格进行购买,市场最终只剩下质量最差的产品,成为“柠檬市场”,这个过程被称为逆向选择。同质化现象将使市场的逆向选择加重,将进一步伤害产业及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融合同质化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定位不明,特色挖掘不深

农村产业融合同质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主导产业的定位不明晰,对特色资源挖掘不够深。个别地方政府和干部急于求成,图省事,生搬硬套,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没有放眼开阔视野,为了融合而融合,缺乏对本地区全方位的了解,缺乏对真正长效项目的关注,缺乏差异化和创新性思维。

(二)整体规划缺乏,具体措施不力

农村产业融合同质化的原因还体现在个别地方政府和干部缺乏对产业融合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为农村产业融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举措,但是具体到各地市、各县甚至乡村,没有在地区全局上进行谋划规划,没有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幅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导致基层盲目跟风,甚至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产业融合同质化现象频频显现。

(三)技术支持不够,农民意识不强

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还是偏低,缺乏既懂农业又懂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农村空壳化情况日益严重,优质劳动力基本外出,技术留不下、人才留不住。产业融合中需要的新型农民无法满足,只能停留在低水平、初加工等低层次融合。同时,部分农民不愿意为了长远发展,放下眼前利益,必须看到切实收益,才敢放手去做,尤其是在农业种植采摘领域更为突出,高附加值新品种、新行业在推广初期举步维艰,也进一步造成同质化现象大概率出现。

(四)监督指导不足,融合平台不完善

政府的农村产业融合动态跟踪不完善,监督指导细节缺位,造成信息流断层。持续扶持和及时支持的忽视阻碍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影响了企业和农民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同时,各地区之间产业融合信息不够公开,不能提前做好同质化规避。

四、改善产业融合同质化的路径探讨

(一)做好统筹规划

全域经济下,地方政府有效联动是产业融合合理规划、科学规划的前提,区域联动、信息等资源共享成为地区整体发展的必备条件。要站在全省的高度,对各地产业融合做出明确指导,优化区域分工、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统筹兼顾,将产业融合和农民增收、精准扶贫、区域发展科学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

(二)找准特色定位

产业融合是否成功,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关键还是在于提炼自身特色,明确特色定位,培育核心竞争力。各地一定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多种融合模式,培育好核心竞争力,创造性地进行产业融合。一味“复制粘贴”他人成果,必然陷入同质化陷阱,只能让产业融合红火一阵子,但最终必将导致失败。各地应“千村千面”,分清主次,防止一哄而上和政绩工程,如此才能走出具有特点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各级政府应在充分考虑当地已有的产业的基础上,仔细甄选出当地的特色产业,深耕细作,将内涵和积淀挖掘出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业新型业态,实现农村产业有机融合,既要深度挖掘农村资源特色,真正把农民特色、农业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又要引进先进思路、先进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农村发展。

(三)加强监测预警

建立市场监测预警机制,防止产业融合同质化不被发现或继续出现。通过大数据处理和云平台,及时分析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和市场风险,提前为企业、政府和农户提供决策参考,最大限度地避免同质化竞争,减少同质化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四)激发内生动力

农村产业融合的核心是“农村”,发展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应立足农村,加强指导,帮助村民解决资金、技术、服务等实际问题,大力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业态,引导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愿意干、愿意闯,激发出農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有力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产业融合视域下河南省农民增收途径与对策”。立项号:2018B210)

猜你喜欢

同质化农民融合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同质化管理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刚柔并济
“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二人谈
破次元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