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09-10杨登平
杨登平
【摘要】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后观察其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84例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性质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常规护理),研究组42例(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对比两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在运动康复护理模式下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后,患者的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护理,心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7-0012-02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表现,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结合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最终的治疗效果。本文结合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84例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84例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性质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常规护理),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64-84)岁,平均(73.6±3.6)岁,平均病程(1.4±0.3)年;研究组42例(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66-87)岁,平均(76.3±3.5)岁,平均病程(1.5±0.9)年。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前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依从性差;合并心理疾病;认知障碍;严重创伤性疾病的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未合并血管瘤;先天性心脏功能缺失的患者。
1.2方法将常规护理给予对照组,给予日常生活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研究组实施运动康复护理,评估患者的认知意识、行为受限能力、自理能力、肢体运动能力、心理状态等。结合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运动康复护理模式主要针对肢体运动能力进行改善,此外结合护理尽快解除行为的受限。人院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协助患者做简单的肢体伸展动作,要求患者平躺,放松身体,护理人员一手紧握患者脚踝,一手扶住膝关节上侧协助其做双下肢伸展动作,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的产生。维持3天的锻炼后适当增加运动量,鼓励患者早期下床运动。指导患者静坐,挺直腰背协助其做颈肩按摩,每次按摩持续10min,2次,d。搀扶患者在走廊直行,每走5min休息一次,20min/次,2次/d。
1.3评价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1)心功能:纳入(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三项指标进行评估。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越大,左室收缩末径越小说明心功能改善效果越好。(2)生活质量:纳入(生理、心理、情感、社会、躯体)五个维度,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本文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将“x±s”计量资料以及“n(%)”计数资料数据输入,差异分别用“t”以及“x2”表示,当P<0.05,说明差异显著,统计学成立。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研究组在运动康复护理模式下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如表1。
2.2對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从生理、心理、情感、社会、躯体等五个方面评估,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3讨论
当心脏结构发生病理J生改变后,其心功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此时容易引发以心力衰竭为主的疾病类型。而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迁延发展下的终末表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病死率较高,且治疗的预后较差。根据当前我院现有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现,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占据所有所有心血管疾病住院病例的近1/5,其中反复住院就诊的概率达到所有心力衰竭患者近1/2。这说明该疾病的复发率较高,病情控制较难。现代医学逐渐看重临床护理干预,采取运动康复护理模式能够通过简单的四肢动作锻炼其灵敏度,帮助刺激肢体运动神经,加快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运动康复护理模式下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从生理、心理、情感、社会、躯体等五个方面评估,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后,患者的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