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静流淌的慈悲:罗晓玲诗歌印象

2019-09-10荣光启

广西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诗作意蕴意象

从刘春那里得到羅晓玲的诗集,诗集透露了她的一些信息:比如她大约是一位广西瑶族女孩;生长在美丽的姚江边;现在,至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这就算认识了这位诗人。在我的印象中,广西当下的优秀诗人序列里面好像没有罗晓玲,至少评论界很少有人提到她。我为罗晓玲感到可惜,因为她的诗,水平相当高,即使在当代中国诗歌的背景里,也算非常优秀的诗人。不过,我也为她感到高兴,为她对生活和对写作的这种平常心。写作本来就是个人的事情、寂寞的事业,文学写作,首先是为了慰藉自我、言说自我的,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就应当有满足,而至于有多少人为之感动、获得多大的名声,那是写作的副产品,这里有偶然的因素。罗晓玲也让我喜悦而谦卑:在当下的诗坛,应该有许多这样优秀而低调的诗人,我要向他们学习。

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的诗,也没有留下哪一首能让读者记住,哪怕记住其中一两句。这当然与新诗的特征有关系,新诗不像旧诗工整,格式和篇幅大致固定,节奏和韵律适合于吟诵,但是,好的新诗还是能让人记住,其中的一些词语、佳句、段落、意象、想象和境界,会深深烙在你的印象中。罗晓玲的诗集,不止一首让我印象深刻,以至于我现在在日常的文学性的交谈与讲课中,不由自主地想起她的一些诗作:

冬日河边

草木深沉

我看到杂乱中掩藏着孤寂

我认识这些孤寂

它们当中的一些已经潜入我的身体

河就要干涸了

水声喑哑无力

河床裸露

随便扔个什么石子

都能击中要害

这首《冬日河边》的最后一段,很容易就被我记住了。像那条干涸的河流一样,我也被这首诗“击中要害”。这个“要害”是什么?是与河流一样干涸、贫乏的人的灵魂。人的孤寂、困苦到一个地步,一点小小的力量也会将之摧毁。我在广西多次见过这种枯水期的河流,它深陷在山岭中,水面枯瘦,河床乱石嶙峋如史前废墟,这情景总让我怜悯,仿佛是在怜悯自我与他人的一种处境。今天,在罗晓玲的诗中,我读到了这种情感与经验,我觉得她的表达,是相当精妙而有力的。她在写河流,却击中了“人”的要害。因为在“干涸”和需要拯救的意义上,人亦是河流。她写“草木”,在“孤寂”的意义上,人亦是草木。她在意象选择上,独具匠心而且非常准确。在用词和情感的抒发上,非常节制。她的写作非常高明,看似简约,但其实非常有力。

掉落的叶子

是一棵树想说的全部

我想说的话

回不到曾经的枝头

(《像树叶一样落下》,2014.09.26)

这是我记得的另一首诗的一个段落,全是寻常语词,但意象和情感非常让人感动。这首诗,即使只有这最后四句,都是一首杰作。树上掉落的叶子,可能是零星的,一片两片,但却是一棵树想说的全部,“掉落的叶子”和“全部”之间有一种情境的对比与意蕴之间的张力。这里的“树”,仍然指向人,“我”想说的,其实只有一个意思(“掉落”、失落、失意、感怀……),所以一两片树叶的掉落,乃是“想说的全部”。头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所形成的对应也极让人感慨:该丧失的都已经丧失,一切都无法回到曾经,正如那掉落的树叶,不可能再回到枝头。在“我想说的话”和“回不到曾经的枝头”之间,按照散文的方式,其实应该还有类似“像那些掉落的叶子”的话语,但这里没有,“话”连接的是“枝头”,这恰是诗歌的方式,在断裂的叙述中成就更多的意蕴,更契合现代诗的表达式。

霜降之夜

秋天终于交出最后的余温

退到时间底部

我坐在床上

一本书还未读到结局

双腿已经冰凉麻木

窗外的风吹往它要去的地方

落叶归根  虫子隐没

冷气终在露珠上结成正果

夜晚静谧

一切事物都有去向

而我不知道

这样的深夜

在一个季节的阵痛之后

是该交出微笑  还是沉默

(2014.09.13)

罗晓玲的诗歌常常传达一种深切的人生经验。作为言说经验的诗作,她在情感上特别节制,主要靠意象和境界说话,那个作为叙述者的“我”的内心,非常深切、平静,需要你去好好体会。这首《霜降之夜》,语调非常冷静,秋天即将过去,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在这个季节过后,“一切事物都有去向”,像德语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在《秋日》一诗中所言:“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造;/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冯至译)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去向”。“阵痛”过去了,未必就是甘甜与完满,所以在这个“霜降之夜”,“我”不知道“是该交出微笑  还是沉默”,诗作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的迷惘,诗作在这里戛然而止,也让它显得意味深长,在“沉默”一词之后,诗作似乎有更广阔的意蕴空间。

秋 菊

几片就好

菊瓣卷曲,舒张

它扮演一名刺客

“刷”的一下

出其不意,击中秋天

房子上爬满过山虎

窗子是法式风格的

来自内蕊的力量

将夏天推出原野

不必见南山,何必退隐

该来的

总会到来

我注意到罗晓玲的诗歌想象中,动词的运用非常高明,效果非常好,比如这里的秋菊的菊瓣“击中秋天”。我们再一次看到“击中”这个词。被“击中”的当然是秋天的人,这种言说方式让读者在不经意间又一次被触动。比如这里:“路上。/从灌木丛垂下的白棘花/像竖起的挽联”(《上坟记·一》),在去上坟的路上,看到那些灌木丛中的野花,那些花像“竖起”的挽联,这个“竖起”的动作,把悲剧性的世界、人当时的内心状况一下子凸现出来。非常有力的一个意象。“那年/你像一棵长熟的稻黍/丰腴的爱情就要挤破身体”(《月光照在黛瓦上》),像饱满含浆的稻黍,女人的身体里被“爱情”充满,甚至要“挤破”身体,这个动词在这里极为生动,有充沛的感性。

小 巷

小巷一拐弯就不见了

青石板路不知所踪

一头牛在拐角出现

嘴里衔着什么往回走

它仿佛咀嚼着

消失在小巷深处的时光

我呆立不动

仿佛那些时光

正一寸一寸地回到我身上

写诗,确实需要灵感,需要在词语上有天分。有人一辈子都在写盛大的情怀、满腹忧患的灵魂,但最终只是塑造了一个唯有自我欣赏的浪漫主义诗人形象,在诗歌的局部,少有动人之处,在其作品之中,很难寻觅到动人的词语和意象。在罗晓玲的作品中,这种词语与意象的风景,如同她所在的桂东地区,击中你的景致随处可见。那个正在呆立不动的人,“时光/正一寸一寸地回到”他身上。作者想象奇妙,“一寸一寸地回到”这个动词意象,仿佛正将往事与当下、自我与世界,一点点凝聚起来。诗歌在这里,意蕴不是单向的,你发现了这个核心意蕴,阅读就结束了,而是,阅读结束了,但意蕴还在生成。

买 单

大年初四,街边,

一位新疆人忙着烤羊肉

高高的鼻子上沾着灰

风很大

等羊肉串的人有些不耐烦

抹上最后一层汁水

他递给我十串羊肉

我迟疑了一下,还是收下了

多余的六串

就分别为

差异、贫困、寒冷、卑微、艰辛、隐忍

这六个词买单吧

尽管它们还远远不够

除了这种动词意象的耀眼之外,罗晓玲诗歌的言说方式还有一个让我惊奇的地方就是名词意象的并列与铺排,在这首《买单》里,“差异、贫困、寒冷、卑微、艰辛、隐忍”六个名词,六种人生的境界,抽象,并列,但由于其语境是“烤羊肉串”,这六个词又显得意味深长。抽象的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获得了肉质。类似的说话方式还有:

炊烟,母亲劳作时的呼吸

门扉敞开

柴门 犬吠 鸡啼 梁间的黍香

被巷子串起

遗落的灰色牌匾

捶衣舂米的响声 巷里的生息歌哭

斜射的光线 推门而入

照着归来的人

(《姚江印记·二·梦境家园》

“柴门  犬吠  鸡啼 梁间的黍香”被小巷串起,很有意思的想象。这种说话方式在罗晓玲的诗歌中比较常见,若是一般的诗人,这样说话,估计让人难以忍受,但她善于将这些抽象的名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用,倒使诗歌获得了一种特别的灵动与意趣。“好几年了/父母在园前盖上小屋/搭上棚架/在地里轮番播种花生、西瓜和蔬菜/再引一条小溪穿过园子/一片果园就这么站了起来/父母穿梭在园里松土、浇水、施肥/从地里捡出杂石,铲平坡土/野花、刺蓬、动物、昆虫/被一一接纳/一起接纳的/还有那些不可预知的风雨。”(《柑橘园·三》)这里,父母接纳“野花、刺蓬、动物、昆虫”,与接纳“那些不可预知的风雨”并列,所显现的,是平凡的父母某种坚韧的生命态度。“在动车上/所有的风景/从窗边急速退去/一个山岭更替之前的山岭/一片村庄取代之前的村庄//我习惯了这样的到来,逝去/像时间、生命、爱情、誓言//我也习惯了每次在动车上/喝一杯不加糖的咖啡/苦苦的/像孤独的憂伤/从来不曾改变。”(《在动车上》)这首诗的语境是“在动车上”,所以“时间、生命、爱情、誓言”的铺排,也并不枯燥,而显得像不断逝去的窗外风景。这些本要反复抒写的名词,在这里如同窗外风景简单掠过,这种叙述极有意味。

总的来说,罗晓玲的写作,在安静中显得阔大,在阔大中埋藏着精巧,她有一种安静而优雅的气质,诗作也有一种如水流的清澈、灵动与深切。她有一首诗叫作《水过村庄》:“水流过的村庄/没有谎言//就像你清亮的眼睛/只接纳干净的风声、鸟鸣//古老的时光/随流水走远/未来的时光/正从三里外的深潭/汩汩地冒出//而我站在这里/时光恰好/水从身体里流过/留下暗纹、光波、积雪/和你静静流淌的慈悲。”“静静流淌的慈悲”,她的诗歌确实有这样的内蕴。她的写作确实有这样的气质。

罗晓玲的部分诗作,虽然取材是少数民族风情,但不是靠这种边地风情、民族景观取胜,击中读者的,仍然是她的诗歌技艺、普遍的人生经验。她让我觉得喜悦的地方是,她来自广西,她的诗有广西的地方印记,这是一种独特的气质,但这种气质不是一种仅限于地域性的美,它是蕴藉在不凡的诗歌技艺之中的,这就使她的诗歌写作,既有某种地域性的来源,又有某种超越性的气质。她实在是一位优秀而低调的诗人。

→  荣光启 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武汉大学文学院。有《“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等著作多部,有诗集《噢恰当》等。编有《〈小站〉:海子第一本诗集》等。

2009年6—9月,为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该年度访问学者。2010—2011年,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费曼项目学者。

2007年,曾获“中国十大新锐诗评家”提名。2015年,获“安徽诗歌奖·优秀评论家”奖。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猜你喜欢

诗作意蕴意象
干将莫邪传说演变路径及文化意蕴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现象
来自林间的风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