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教学,实现“问题解决”目标

2019-09-10冯刚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总数画图问题解决

冯刚

在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课程目标被“问题解决”替换,拓展了“解决问题”的内涵,由侧重结果的目标定位转变为侧重过程的目标定位。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问题解决”实现初级目标的关键时期。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要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了解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那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索和研究。

一、“看图说话”——发现和提出问题

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认识的汉字十分有限,再加上有些学生理解能力不够,即使认识很多字,也读不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因此,必须从“看图说话”着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一年级教材中,“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图画式问题,同时也是学生首次理解加法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述图意,如: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现在一共有5人。通过看图说三句话,学生能够理清事情的经过,明确三个数字间的关系,理解加法的含义。在后面几课时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慢慢知道什么是条件,什么是问题。在此基础上,将上述三句话改为: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这就是一个初步的发现问题的过程。“看图说话”可以很好地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实现“问题解决”的第一层目标。

二、使用策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1.指读、圈关键词

读题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通过语言描述找到问题解决的契机。“指读”和“圈关键词”的策略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在读题时,学生可以用手或者铅笔指着读。通过“指着”这个动作,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会集中在“指着”的地方,眼睛、嘴巴和脑袋并用,逐渐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在“指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问句中标出已知条件并圈出关键词。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就有這样的问题:有24条红金鱼、10条黑金鱼和6条黄金鱼,红金鱼和黑金鱼一共有多少条?在“指读”的同时,学生会在问句中“红金鱼”旁边标注24,“黑金鱼”旁边标注10,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同时将问句中“一共”圈出来,提醒自己求的是总数,要用加法将题中两部分合起来。通过“指读”和“圈关键词”的方法,学生能够正确表征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画图

一年级的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较难,单纯的文字叙述无法让他们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要善于运用画图法理解问题。

(1)巧用画图发现错误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的情况,说到底还是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画图就能很好地化解这一难题。比如:小刚有10张邮票,小明有6张邮票,小刚再给小明几张邮票,两人邮票就同样多?学生很快给出答案是10-6=4(张)。这个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抽象,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就可以运用画图法,变抽象为直观。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图形表示邮票,如下:

小刚:○○○○○○○○○○

小明:○○○○○○

通过这样直观的图画,学生就会知道错在将多出的部分都给了小明,小明反而比小刚多了4张。要想两个人同样多,多的人只要给多出部分的一半就可以了。通过画图,学生能够发现错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巧用画图理清思路(数量关系)

学生在一年级主要学习了两种数量关系:部总关系和相差关系。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采用画“括线图”的方法来理清思路,分析条件与问题,总结数量关系。比如:已经摘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学生首先画好括线,将已经摘的23个写在部分位置,将剩下的5个也写在部分位置,求原来的总数,因此问号打在总数位置,画出“括线图”:

通过画“括线图”,学生理解并明白了这样的数量关系:已经摘的+剩下的=原有的。又如:摘了28个桃,吃了一些还剩7个,吃了多少个桃?经过分析知道28个桃是摘的总数,7个是剩下的部分,求吃掉的部分,画出“括线图”如下:

这样一来,学生又理解并掌握了新的数量关系:摘的总数-剩下的部分=吃掉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画“括线图”的策略,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实现“问题解决”的第二层目标。

三、设计练习——巩固基本方法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强化巩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促进“问题解决”第二层目标的实现。

1.针对性练习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针对性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关键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在教学“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的数量关系,笔者设置了几个针对性练习。

(1)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吃掉25个,还剩4个,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2)商店里有一些铅笔,卖掉32支,还剩6支,商店里原来有多少支铅笔?(3)小明已经浇了13盆花,还剩6盆没有浇,花园里有多少盆花?

在解答完所有问题后,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这些问题的共同点:都是知道其中一部分和剩下的一部分,求总数是多少。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强化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已知的部分与剩下的部分合起来就是总数。

2.变式练习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设计变式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条件和问题,理清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容易受顺向思维的影响,分不清条件与问题,导致问题答案出现在条件中,这实际上就是没有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通过变式练习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笔者设置了如下变式练习。

(1)小猴摘了一些桃,吃掉21个,还剩7个,小猴摘了多少个桃?(2)小猴摘了28个桃,吃掉21个,还剩多少个桃?(3)小猴摘了28个桃,吃掉一些后还剩7个,小猴吃掉了多少个桃?

首先让学生发现三个问题的共同点——数字都是一样的。其次将第(1)题与第(3)题进行对比,让他们发现两题的不同点:第(1)题总数是未知的,但是第(3)题已知总数,吃掉的部分是未知的,从而明白两题各自的条件与问题。最后将第(2)题与第(3)题进行对比,能够发现两题都是求部分,但是第(2)题求剩下的部分,第(3)题求吃掉的部分,两题条件不同,问题也不同,相应的数量关系也不同。通过变式练习的对比,学生能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反思检查——回顾解决过程

具有反思环节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完整的。教学“求被减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教材最后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检查一下,想的对吗?算的呢?”这实际上就是提醒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检查。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会忽略这个环节,或者只是提醒学生检查计算结果,而没有意识到要检验解题方法和解答步骤是否正确。其实,我们只需要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多提几个问题,比如:“问题是求总数还是部分,怎么求?”“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得数表示什么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口答。通过对思考过程和问题答案的反思与检查,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问题解决”的第三层目标。

“问题解决”目标的内涵是丰富的,它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如果能明确“问题解决”目标的内涵,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目标,那么“问题解决”就不再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难题了。

猜你喜欢

总数画图问题解决
低段教学如何妙用画图策略
六大国有银行今年上半年减员3.4万人
《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8年)》发布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思考物理问题之“画图法”策略
画图找答案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趣味画图欢乐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