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OCT用于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探讨
2019-09-10王军张良
王军 张良
摘要: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对复发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本院所收治复发性CSC患者60例,共64眼,分别对其进行频域OCT扫描和FFA检查,其中OCT扫描频率为每月1次,FFA检查为每3月1次,对患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OCT检查中78.13%(50/64)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呈无反射暗区,21.87%(14/64)在无反射暗区中可见多个点状高反射;FFA检查中75%可见明显荧光素渗漏,25%渗漏不明显,其中3例漏诊/误诊者经OCT检查得以确诊。结论 FFA检查可有效对复发性CSC患者色素上皮层缺损程度和位置进行判断,OCT检查则可有效评估微小色素上皮层脱离,在临床应用中,对于FFA检查中荧光素渗漏不明显者,建议加行OCT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眼底疾病常见类型,多见于青壮年[1]。其中部分患者存在反复发作表现,造成病程迁延不愈,引起永久性视力下降。以往临床主要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裂隙灯、眼底镜等方式对复发性CSC患者进行诊断,其中FFA由于为有创检查,且其对于视力预后评估价值不足,因此存在局限性[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型影像学诊断工具,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本次研究以60例复发性CSC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FFA和OCT对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本院所收治复发性CSC患者60例,共64眼,均为首次就诊。包括33例男性,27例女性,年龄分布为22~58岁,平均为45.8±5.1岁;病程分布为4~31d,平均为19.8±7.1d,矫正视力平均为0.61±0.22.患者均以视力降低、视物变形或眼前黑影就诊,裂隙灯检查显示患者黄斑区水肿,散瞳状态下未见中心凹反射。排除既往眼部手术史者、颅脑外伤史者和眼前段疾病者,且所有患者均無长期糖皮质激素应用史。
1.2 检查方法
1.2.1 OCT扫描 使用德国海德堡Spectralis OCT检查仪进行检查,选取放射性六线扫描模式,经黄斑中心凹进行水平线/垂线扫描,对所取得黄斑区十字交叉视网膜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其中,扫描长度设定为6mm,扫描深度设定为5mm,分辨率设定为10μm。
1.2.2 FFA检查 使用APS2B型数字眼底荧光造影及图像处理系统,按照1:2000比例配备荧光素钠稀释液,经由肘前静脉注入,如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则取200g/L荧光素钠原液3mL经由静脉快速推注,同时开始计时,使用眼底摄影机进行采样记录。
1.3 观察指标 对64只患眼OCT成像和FFA结果进行观察分析。
2 结果
2.1 OCT扫描结果 64只患眼在OCT成像中均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出现浆液性脱离,其中78.13%(50/64)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呈无反射暗区,21.87%(14/64)在无反射暗区中可见多个点状高反射;68.75%(44/64)在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内可见RPE脱离,呈小片状,如图1所示。其中,本次研究中64只患眼脉络膜厚度平均为497.5±49.6μm。
a.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出现明显隆起,隆起下方呈无反射液性暗区
b.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在渗漏点处可见脱离腔隙微突
2.2 FFA检查结果 64只患眼在FFA成像中均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缺损,其中70.31%(45/64)可见明显荧光素渗漏,呈点状,并呈现扩大趋势;25.00%(16/64)未见明显荧光素渗漏;4.69%(3/64)可见明显荧光素渗漏,且呈典型喷出型,如图2所示。
a. FFA图像可见黄斑上方存在渗漏点2处
b. FFA图像可见颞上血管弓附近存在荧光素渗漏,呈点状
2.3 OCT与FFA对比 本次研究中,78.13%(50/64)在FFA检查中呈点状荧光渗漏,在OCT中可见小片状RPE脱离;3.13%(2/64)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经OCT检查得到确诊,在FFA检查中仅判断为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1.56%(1/64)OCT确诊为单纯色素上皮脱离在FFA中无法确诊。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CS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量造影检查分析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是CSC患者的主要病理改变,其中脉络膜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脉络膜高渗漏是导致CSC的主要机制[3]。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导致大量液体渗漏,造成色素上皮功能受损,从而引起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有报道显示,CSC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性,即复发性CSC,易引起患者出现永久性视力下降[4]。因此,探讨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患者病程进展进行评估,对于临床及时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影像学检查对于CSC的诊断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存在多种CSC影像学检查方式,如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自发荧光检查(FAF)等。受到操作技术、仪器设备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以FFA、OCT检查最为常用。FFA检查主要通过对荧光素钠在眼底血液循环的过程进行连续拍摄从而发现色素上皮和血管损伤。同裂隙灯等相比,FFA可有效对血管渗漏位置和程度进行观察。本次研究中,60例患者在FFA成像中均可观察到视网膜色素上皮缺损,且其荧光素渗漏程度不一,同相关报道中的结论基本一致[5]。但受到检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FFA检查可重复性较差,且无法对视网膜厚度和病变情况进行评估,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OCT检查主要是利用图像形式反映黄斑部断层结构,可对患者色素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脱离、色素上皮层合并神经上皮层脱离三种常见CSC形态改变进行清晰反映,同时可对眼部黄斑厚度进行测量。有研究指出[6-7],采用OCT对患者进行眼部病变检查,可有效对神经上皮层脱离吸收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对CSC患者病情进展做出准确判断。本次研究中,尽管FFA检查可对色素上皮层病变部位进行确定,但在OCT检查中可有效观察患者色素上皮层和神经上皮浆液脱离程度。且OCT检查中78.13%患者色素上皮层微突起同FFA检查中荧光素渗漏点分布一致。但其中,3.13%視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层脱离患者由于荧光素渗漏不明显,在FFA检查中仅判断为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1例FFA无法明确者经由OCT得到确诊。表明仅依靠FFA检查进行色素上皮层脱离分型具有一定局限性,应结合OCT检查对患眼微小区域色素上皮层脱离进行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时,本次研究中,64只患眼在OCT检查中可明显观察到脉络膜厚度增加(497.5±49.6μm),远高于正常人群(272μm),表明此类患者脉络膜组织内存在较高的流体静水压,提示OCT检查可为CSC诊断提供更为充足的依据。
综上所述,FFA检查和OCT扫描在CSC诊断中各有优势,其中FFA检查可有效对CSC患者色素上皮层缺损程度和位置进行判断,OCT检查则可有效评估微小色素上皮层脱离,在临床应用中,对于FFA检查中荧光素渗漏不明显者,建议加行OCT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俊华.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7, 10(8): 816-820.
[2] 姚牧笛,张晓培,姚进.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的研究进展[J]. 国际眼科纵览. 2018, 42(2): 107-110.
[3] 李霞波,臧亚楠,王玮,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OSAS关系分析[J].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7, 39(5): 339-341.
[4] 石慧,梁玲玲,郝倩,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误诊1例[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 35(10): 1029-1030.
[5] 莫宾,周海英,焦璇,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OCTA特点及与ICGA的比较分析[J]. 国际眼科杂志. 2017, 17(7): 1351-1355.
[6] 骆立夫,肖骏,杨波. 首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垂体腺瘤一例[J]. 中华眼科杂志. 2018, 54(7): 545-547.
[7] 顾晖晖,浦利军.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23): 92-94.
第一作者:王军,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从事视网膜疾病研究,工作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