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庄帖 组诗

2019-09-10晓弦

散文诗世界 2019年12期
关键词:张骞鸡毛拐杖

晓弦

在义乌,那个最浪漫主义

也最实用主义的配方

来自于当地一个叫骆宾王的孩童

七岁的他,用一首《吟鹅诗》

换来一碗诱人的八宝银耳莲子汤

他把初唐那个没有蝉鸣的池塘

看作另一碗八宝银耳莲子汤——

白的鹅、曲的项、红的掌,绿的波

以及恍若饥饿时由心而起的

“鹅、鹅、鹅”般趣味的韵律

直抵一首五言格律的黄金分割

这样的分割,滋阴润肺,补脾安神

适用于心烦失眠,干咳痰少

这样的配方,可治愈你的

口干咽干食少乏力,与心神疲惫

让你一下子有红掌拨清波的冲动

直到370多年后,更多的义乌人

滋生出白毛浮绿水的附庸风雅

他们用七岁的骆宾王的眼光

找到另一张专治贫穷的妙方

这妙方,居然是一副鸡毛换糖的货郎担

和货郎担上搁着的

那块太阳般黄澄澄的糖饴

他们来了,乐此不疲地串村走巷

从日出东方,到夕阳西下

把土制的羊皮拨浪鼓诗意地摇响

那些多姿的泥猫,面捏的孙悟空

那些迷人的弹珠,彩色的蜡笔

那些《小兵張嘎》、《南征北战》剧照……

引来众多孩童的好奇与垂涎

那么简单,简单得只有糖这样一种分子

却换来鸡毛、鸡内金、猪鬃、牙膏皮

换来破薄膜、烂胶鞋、旧尼龙袜……

那些鸡毛,沤肥让五谷茁壮

做成鸡毛掸子,可拂去眼前的迷津

让人想到鸡毛飞上天

这梦幻般绚烂的现实——

直至换来无与伦比的喜悦,直至肩头

再也担不了太阳般的负荷

才在一个叫廿三里的街头

用条石或木门摆设盛大的地摊

毫无疑问,如今这座国际商贸城

是义乌人刚从肩头撂下的货郎担

那些边打着手势边说着英语的贾商

是另一些等待换商品的洋孩子

有着“鹅、鹅、鹅”般趣味的韵律

直抵一首五言格律的黄金分割

仁庄的占卜人

一针一拐杖卜卦人的祸福

一罐一葫芦卜卦人的圆缺

先被病怏怏的村长夫人请去

他用拐杖猛敲红木的雕花大床

用银针猛扎叠在床上的锦被

床下即刻游出一条粉色小蛇

请他为翻造的村楼看风水

他把拐杖插入地上的陶罐

以七彩葫芦,击碎陶罐,口中喃喃:

倒地的拐杖是村楼的朝向

他还拍拍村长鼓囊的裤袋说:

“五福尽在葫芦里……”

这个占卜人内心亮堂呢

一罐一葫芦是通灵的灯

一针一拐杖是通天的路

晨光下的默片

这一群湖羊是不是正在上早课

牧羊人尚未醒来,此刻

一群湖羊从废旧的绿皮车厢涌出

在一个陡峭的向阳坡上

努力站出一个不方的方阵

她们终于垂下头,像默哀又像祷告

或者像正被斥呵的的小学生

谁也不敢席地静卧,那怕

仅仅跪下一条腿,半条腿

她们在等,等一只牧羊犬

翘着尾巴,粉墨登场

无辜的夕阳

夏天的一个傍晚

我走过一座城市的教堂

一只印着卡通图案的塑料袋

从门口的垃圾箱“嚯”地飞起

以至于,慢慢地,歇在了屋顶

高耸的红色十字架上

一群蝙蝠,在教堂内飞来飞去

“上帝把我们生下来

是为了把我们当作火炬,阿门”

受惊的牧师,弹奏完最后一首赞美诗

教堂外铁栅栏上的夕阳

像一朵犹豫不决、不知是往外

还是往里开的蔷薇……

灶间生活

用灶灰擦拭灯罩的人,是我的老母亲

她像一枚不断矮下去的灯芯

端坐黎明空旷柔美的诗眼里

她是一个落寞而温情的乡土诗人

用早上第一把潮湿的柴薪写诗

她有泥土般温暖朴素的脸

心藏无数光明的小天使

屋顶瓦蓝色的炊烟

是她每天发表的乡土诗

她手握火钳,鼓起干瘪的嘴

通过一截乌黑空洞的竹筒

朝火星哔驳的灶膛呼呼吹气

又像一位蹩脚的长笛演员

却一眼认出,喑哑里窜起的火焰

是我们内心最美的梦幻

当年迈的母亲,从生活的大舞台

退至边缘,退至生活的最低处

却依然火苗样散发出温良恭俭让

要是你不小心被生活的荆棘

刈破了脸,搽上一小撮灶灰

——这杂存民间的止血剂

它源自于火,比火纯粹

要是一个姑娘在山野撞上绿狐野鬼

情急之中撒出一把

会扑灭多少不安分的绿火!

复活的张骞

那些手摇拨浪鼓、走村串户的人

名叫张骞

那些咀嚼太阳、出入国际商贸城的人

也叫张骞

张骞有两张身份证

一张叫拨浪鼓

另一张叫鸡毛换糖

那条汗血马不断跌倒、又反复爬起的

远古的丝绸之路,在义乌

被神奇地折叠成

国际航空港

猜你喜欢

张骞鸡毛拐杖
张骞探西域
相伴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拐杖也分左右手
西游新记7
捐鸡毛
不倒拐杖,让老人出行更方便
张骞通西域
多功能运动拐杖
张飞丢鸡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