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ORPS模式下的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019-09-10张波囤秀秀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张波 囤秀秀

【摘要】为深入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科学界定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优化设计非营利组织CORPS模式的基础上,从财力与物力、人力资源、业务运作、服务、服务对象和影响力6个维度构建了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民政部登记的176家基金会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客观、全面地考察评价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发现,我国基金会总体发展状况良好,发展水平不均衡,多元化趋势明显。为实现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应实现资源实力、营运效率和融资能力的均衡提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CORPS模式;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994(2019)23-0128-11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MPAcc《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案例库”(项目编号:SDYA17091)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的不断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動[1]。非营利组织作为介于政府与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部分社会职能,无论是对于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还是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数量增长强劲、总资产规模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其运营管理状况难以与发展速度相匹配,许多非营利组织陷入了发展困境。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资金来源方面,非营利组织收入结构单一、自我增值能力差,其主要收入来源于社会捐赠;二是发展方式方面,非营利组织主要是作为捐赠资产所有者与受益群众之间的中介,即采用直线运作的方式将外来的公益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三是管理层方面,多数非营利组织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专职人员数量少,学历水平低;四是社会效益方面,社会范围内公益资金总量不足,自我营收能力差,“造血”能力不足。

为帮助非营利组织脱离发展困境、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学者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张彪、张士建[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了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处理组织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观。朱龙、梁昌勇等[3]提出,可以通过提升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透明度帮助组织摆脱生存危机。张建国[4]指出,NPO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宋丽丽[5]建议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多维度管理。但是,上述研究都是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等角度对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单方面分析,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继而在优化设计非营利组织CORPS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选取在民政部登记的176家基金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客观、全面地考察评价各项指标对于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通过提取公共因子,找到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运用聚类分析对我国的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二、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6]。”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指人们在达到当前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可持续发展已经由宏观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衍生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存在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我国的慈善机构与基金会将自身的发展战略同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7]。

当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促使非营利组织努力追求财务健康、持续的业务影响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财务的可持续性和项目的可持续性是不可分割的[8]。一个高影响力的项目,不能缺少财务资金的支持,但是仅保持财务稳定而不注重提升影响力也是不够的。珍妮·贝尔等[9]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信息与影响力信息捆绑在一起来讨论,全面、系统地把握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财务的可持续性仅局限于非营利组织拥有充足的运营资金是不够的,公益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营机制。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资深讲师彭信之[10]与珍妮·贝尔等的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指出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总体上来说需要拥有可持续财务资源、可持续团队发展、可持续业务拓展和可持续影响力。

对于公益组织而言,资源、团队、业务运作、服务以及项目影响力是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的:如果一家公益组织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筹集到更多更丰富的财务资源、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然后通过业务运作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服务,提供给服务对象,在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①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是一系列能力的协同整合,具体涵盖品牌建设、财务能力、人力资本、业务拓展以及组织影响力提升等;②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方向,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可持续的业务运营不断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力,影响力的提升又为非营利组织资源的募集、留住人才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非营利组织在运营中不断成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CORPS模式设计

CORPS模式是由台湾管理大师司徒达贤于1999年提出的,用以研究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的工具。“CORPS”模式即结合丰富的组织资源,通过有效的业务运作创造出有价值的服务,帮助社会上的特定目标群体。CORPS代指非营利组织运作中的五项基本要素:C(Clients)表示服务对象,O(Opera? tions)表示业务运作,R(Resources)表示财力与物力资源,P(Participants)表示参与者,S(Services)表示所创造或提供的服务。

司徒达贤提出的这一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方法论强调一种单向的组织流程研究,被学者先后应用于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策略、绩效评价、运营问题及原因分析等多个方面。首先,在经营策略研究方面,学者们不仅研究了非营利组织间的联盟策略、C-P-R之间的转换策略、垂直整合策略等整体经营策略[11],还基于CORPS模式的内涵與运作流程,探索建立了独立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12]。其次,在绩效评价方面,构建了基于CORPS模式的高校绩效评价PCA/DEA模型体系[13]、高校科研绩效评价DEA模型体系[14]、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15]。最后,学者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运用CORPS模式分析了以在杭高校大学生为例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16]、以北京L机构为例的社会工作机构以及台湾省土木技师公会为例的公会[17]等非营利组织在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CORPS模式从非营利组织的经营运作流程角度出发,覆盖了组织运营过程中的五大要素。为了能够在财务和行动纲领上保持可持续发展,非营利组织必须以一个综合性的战略将它们的财务和纲领维度相结合[8]。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力和对使命的契合度是组织最重要的内容,但在实践中,影响力目标与财务目标以及战略的分离导致非营利组织部门中的业务计划和战略计划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整体进行探究,既考虑基金会财务运作,又考虑项目的影响力,不仅要实现组织可持续的运营,而且要提升可持续影响力。本文构建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CORPS模式如图1所示。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其运作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单向运动,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循环往复。非营利性特征使非营利组织不能像企业一样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经济资源,而是需要依赖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这一特殊性质使得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力异常重要。财务运作能够保证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运转,并且运转中产生的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后续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具体而言,非营利组织在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财力与物力资源(R)和人力资源(P),然后经组织机构运作(O),创造出有价值的服务(S)并提供给服务对象(C),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提升了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力,继而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后续的财力与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丰富程度。通过非营利组织这一不断循环往复的业务运作流程,最终可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四、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找到非营利组织发展困境的症结所在,本文基于非营利组织CORPS模式,构建了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试图探寻影响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非营利组织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评价体系也将是庞大而复杂的,指标的设计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非营利组织发展能力的增强和提升。因此,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认为,在具体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科学合理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避免指标之间交叉和重叠的基础上,为评价非营利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2.全面系统性原则。影响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影响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因素,客观并真实地反映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整个体系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准确地体现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能力。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可操作性是指标体系在具备科学合理性和全面系统性的前提下,兼具评价实践中的可执行、可观察、可测度性。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有效地实现了从理论向实践价值的转化,有利于实践应用与推广。

(二)指标选取

1.财力与物力资源维度。丰富的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开展业务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促使非营利组织达成使命的关键。目前,非营利组织的财力与物力资源来源渠道较多,有社会捐赠、政府补助、收取的服务费和经营活动等。但是,由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金主要还是依赖于社会捐赠,资金来源多元化不足、资金保值增值能力较差。同时,非营利组织仅对捐赠资产拥有公益所有权,对资源使用的限制也会阻碍非营利组织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非营利组织必须保证有丰富、长期且有效的资源支持,同时要拓宽筹资渠道,增强企业保值、增值的能力,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因此,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力与物力资源,不仅要重点关注资产和收入两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关注用于公益事业的资源总量。其中,资产与收入代表非营利组织的规模能力,公益支出代表其执行能力。

2.人力资源维度。非营利组织主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或互益性服务,主要以服务为主,产品形态的无形性决定了人力资源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反映了非营利组织的组织能力,是维持组织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人力资源得到了发展,内部过程才可能实现改进及创新。非营利组织的人员结构与营利性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其人员构成主要有管理人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三个方面。首先,非营利组织的理事承担着资源筹集、财务监督等重要职能,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负有最终责任。其中,理事会规模不仅正向影响非营利组织财务绩效,对组织信息披露程度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专职人员全身心的投入,组织专职人员数量和学历水平反映了非营利组织的专业化程度。最后,志愿者大多基于对组织的认同而参与服务,志愿者数量越多,群众对组织的认同感越强。因此,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需要考虑管理层、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三个方面。具体来说,管理层方面的指标是理事数量,专职人员层面的指标是专职人员数量和学历水平,志愿者层面的指标是志愿者数量。

3.业务运作维度。业务运作是实现非营利组织核心价值的关键流程,科学且运作有效的内部运作对非营利组织的服务价值提升及使命达成起到直接推动作用。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活动主要包括资源的筹集和使用两个方面,资源的筹集可以从广开财源和自力更生两个角度入手[18],资源的使用可以重点关注组织营运能力。投融资为组织的日常运营提供了必要的资源,资源的丰富程度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发展;要将组织筹集到的资金运用到日常事务中,努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管理费用,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非营利组织的业务运作应重点关注组织的筹资能力、投资效率和营运能力。其中:筹资能力评价指标包括捐赠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捐赠收入和政府补助占总收入的比重、收入集中度以及筹资费用率;投资效率评价指标是投资收益率;营运能力评价指标包括管理费用占总支出的比重、公益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和成本效率。

4.服务维度。服务是非营利组织供给能力的体现,是非营利组织运营活动的最终产物。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将影响社会公众对组织的认可,一般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去支持与资助服务价值更高的组织。可以说,服务的质量决定了组织获取社会稀缺资源的能力,从而影响组织竞争力。该维度可以从服务的覆盖率方面入手,非营利组织一般是通过项目提供服务,项目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服务的覆盖率,项目数量越多,组织提供的服务就越多。因此,对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应重点关注组织实施的项目数量。

5.服务对象维度。服务对象是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市场,也就是每个组织的服务需求者,此目标市场可能是某些特定的群体,也可能是广大的社会公众。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对象通常视其所提供的内容而定。接受服务的人越多,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越有价值,越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目标的实现。考虑到有些项目是针对广大社会公众的,服务对象难以确定和计量,因此,本文选用可计量项目的平均接受服务人数来评价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对象。

6.影响力维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影响力都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态度、行为和认知。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既相互关联也相互制约。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服务是组织运营的最终产物,对受助者乃至社会公众在态度、行为、认知三个方面存在影响,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影响力。具体而言,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力包括受助者和社会公众对组织的关注度、捐赠意愿和对组织使命的认同感。其中,非营利组织的透明度影响社会公众的捐赠意愿,因此,本文从媒体关注度和透明度两个方面对非营利组织影响力进行评价,媒体关注度采用百度新闻搜索平台手工收集被评价年度包含非营利组织名称的新闻报道数衡量,透明度采用基金会中心网披露的透明指数FTI衡量。

综上,本文从非营利组织的财力与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业务运作、服務、服务对象和影响力6个维度出发,结合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慈善法对非营利组织的规定,借鉴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构建了6个层次、19项具体指标的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五、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尝试分析影响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类评价。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和基金会中心网。考虑到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信息披露还不够完善,因此本文选择截止到2018年2月25日在民政部登记的210家基金会作为研究对象,剔除2015年以后刚刚成立的18家基金会、已经撤销或注销的5家基金会、数据缺失的8家基金会以及数据异常的3家基金会,最终选择了176家民政部登记的公益基金会2016年的数据作为分析样本。

(二)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作为一种多元降维统计方法,是从多个变量中提取公共因子。公共因子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内在依赖关系,由公共因子代替原变量,更容易描述原对象的特征,同时可以避免变量重复而引起失真。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有效避免信息重复,同时客观、全面地考察评价各项指标对于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在提取公共因子后找到影响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比较公共因子并发现不同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差距。

2.因子分析过程。

(1)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对初始的176个基金会样本的19个指标进行预分析,测试其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行KMO充分性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Kaiser指出,当KMO小于0.5时不宜进行因子分析,KMO的值至少在0.60以上才适合做因子分析[34]。从表2 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可知,19个指标预分析的结果显示KMO为0.724,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s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为778.408,自由度为171,sig.值为0.000,其中sig.值小于0.05,拒绝零假设,说明该矩阵不是单位矩阵,代表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公因子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但是预分析中提取出7个公因子,综合性较差,稳定性也比较弱,累计贡献率为72.369%,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分析。

(2)探索性因子分析。为了找到指标体系的潜在结构,减少题项的数目,使其变成一个指标数量较少但是相关性很大的体系,找到指标之间的共同属性,提取主要的影响因子,需要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选用SPSS 21.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依据Kaiser提出的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使用均值替换缺失值,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依据如下原则选择指标:①一次探索性分析仅删除一个指标[35];②每个因子至少有三个测量变数是获得稳定结果的最起码标准[35];③舍弃因子载荷在0.5以下的指标[36];④删除同时在两个因子中载荷大于0.5的指标。依据该标准依次剔除的指标为投资收益率、项目数量、筹资费用率、媒体关注度、专职人员数量、专职人员服务年限、志愿者数量和Ln(项目服务人数)。最终筛选出11个指标,提取出3个公因子,KMO为0.718,卡方为1549.407,自由度为55,sig.值为0.000,符合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3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579%,具体如表3所示。

(3)公因子提取。本文依据Kaiser[37]的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公因子,同时参照方差百分比决定法对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吴明隆[35]指出,当公共因子累积解释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达到70%以上时,效果最佳;达到60%以上时,表示公共因子是可靠的;最低要求要达到50%以上。表3和表4中对11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3个,其中因子1含有5个指标,因子载荷介于0.617~0.876之间,方差贡献率为28.689%,因子2和因子3均含有3个指标,因子载荷分别介于0.802 ~-0.935和0.627 ~ 0.921之间,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4.079%和19.811%,3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0%以上,因此可以充分反映原始数据。

第一公因子F1在基金会的收入规模、资产规模、公益支出、信息披露质量和理事会规模5个指标上具有较高载荷。其中,基金会的收入规模、资产规模和公益支出反映了基金会的财力与物力资源情况,体现的是基金会整体的资金实力;信息披露质量反映了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水平;理事会规模体现了基金会的人力资源水平。基于此,基金会的财力与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共同构成非营利组织的资源,并且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为进一步获得丰富的资源带来了可能。因此,本文将第一公因子F1命名为“资源实力因子”。

第二公因子F2在基金会的成本费用率、投入产出比和成本效率3个指标上具有較高的载荷。投入产出比体现了基金会的资金营运状况,反映基金会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状况。成本费用率和成本效率主要反映基金会在资金利用过程中自身管理费用的耗用状况,体现的是资金运用的效率。这三个指标主要影响基金会业务运作层面的营运能力。因此,本文将第二公因子F2命名为“营运效率因子”。

第三公因子F3在基金会的捐赠收入比、捐赠收入与政府补助收入比和收入集中度3个指标上具有较高载荷。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的收入还是来源于捐赠和政府补助,捐赠收入占总收入比、捐赠收入与政府补助占总收入比反映了基金会从外部获取资金的状况,是非营利组织筹资能力的重要体现,而收入集中度反映了组织的筹资所获得收入的结构。因此,本文将第三公因子F3命名为“融资能力因子”。

3.因子得分及结果分析。本文采用SPSS 21.0软件,首先依据原始各因子得分系数(表5)和标准化值,利用回归方法计算出各因子得分。然后,分别以三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28.689%、24.079%和19.811%作为权数构建综合得分函数:F=(28.689% F1+24.079%F2+19.811%F3)/72.579%,得出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F值得分。最后,根据计算出的176家基金会的单因子得分F1、F2、F3以及综合得分F,可得出176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名,如表6所示(仅列示了前30名),具体分析如下:

(1)基金会资源实力水平整体分布不均,两极趋势明显。根据资源实力因子F1数值可以看出,有30家基金会因子得分大于1,其中7家基金会的得分更是在2分以上,有24家基金会资源实力因子F1的得分在-1以下。80家基金会的得分大于0,高于平均水平,占样本的45%。前五名基金会分别为中华慈善总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这5家基金会资源丰富,影响力水平高,资源实力强,有利于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们的综合排名也都在前三十。

(2)基金会营运效率整体水平较高,说明我国基金会的资金利用效率高。在176个样本中,有93家基金会营运效率因子F2的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占样本的53%。虽然有83家基金会的因子得分低于平均水平,但是有75家基金会因子的得分均在平均水平上下,仅有8家基金会得分小于-1。因此,总体上我国基金会的资金利用水平比较高,在拥有丰富资金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利用资金,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基金会融资能力整体水平一般,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176家基金会融资能力因子F3的分析可知,虽然有105家基金会的因子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占样本的60%,但是大部分都是略高于平均水平,且在平均水平上下;虽然有22家基金会的因子得分大于1,但是整体还是在平均水平上下,最大得分仅达到1.45。可见,为提升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基金会的融资能力是一个重大突破口。

(4)综合来看,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大部分基金会尚处于初级阶段。前五名基金会分别为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神华公益基金会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从这5家基金会的因子得分和排名来看,存在两种分布状态:第一种是第一公因子和第二公因子排名靠前,如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癌症基金会、神华公益基金会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第二种是三个因子均处于中上等水平,总体发展水平比较稳定,如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总体来看,无论是哪种分布状态,第一公因子资源实力和第二公因子营运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基金会的资源实力较强、营运效率高,同时可以发现排名靠前的基金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可以通过提升其融资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基于因子分析结果的聚类分析

1.聚类分析原理。聚类分析的基本思路就是在样本之间定义距离,在变量之间定义相似系数,距离或相似系数代表样本或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聚类分析并非预先指定分类,而是从样本数据出发,根据数据特征,将样本数据分成多个类或簇,客观地反映样本或变量间的内在组合关系。同一个类或簇之间的相似程度较高,而不同的类或簇之间相异明显。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法,利用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共因子对基金会进行分类,找出样本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其共性和个性。

2.聚类分析过程。

(1)类别数目确定。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基金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本文根据因子分析得到的三个公因子,即资源实力因子F1、营运效率因子F2、融资能力因子F3作为自变量对176家基金会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考虑到样本数量较多,本文选用了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2~6个类别的聚类分析讨论,由此选择出最佳的类别数目,各聚类方案中包含的基金会数量如表7所示。

依据表7的类别测试数据可以发现,两个类别的划分很难详细地分析出各类别之间的具体差异,并且分类中第一类基金会数量高达172家,这172家基金会的内部差异无法进行分析。3个类别的划分中也均有一类数据过于庞大,不利于具体的分析,该类数量占比为58%。6个类别的划分中有一类里面仅有1家基金会,数量太少,也无法详细地分析出该类别的具体特征。4个类别的划分中第三类基金数高达80家,对比而言,5个类别的基金会在数量上相对合适,既能分析出各个类别的具体特征,也不会导致分类过于分散,因此本文选择将数据划分为5类。

(2)聚类结果分析。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样本数据聚成5类,经过6次迭代后输出最终的聚类中心(表8)以及176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水平聚类分析结果汇总(表9)。

根据各类所包含的基金会,结合其数据特征总结其特点如下:

第一类,资源领先型。该类基金会包括整体发展质量较高,51家排名基本位于前三分之一的位置。分析因子得分数据发现:此类基金会的整体实力水平较高,而资源实力因子(F1)又是影响基金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大的因子,所以该类基金会的总体发展水平处于领先状态。不过该类群体在营运效率和融资能力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可以从营运效率和融资能力方面入手,提高基金会的资金使用效率、筹资能力以及自我增值能力。

第二类,融资驱动型。该类基金会包括74家基金会,是所有类型中数量最多的群体,其特点是基金会的各方面发展均衡,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该类基金会的融资能力因子(F3)整体水平较高,有96%居于平均水平以上,营运效率因子(F2)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基金会资源实力一般,其中50%的基金会处于平均值上下。总体而言,该类基金会应当综合提升自身财力与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储备,增强信息披露水平,加强基金会整体的影响力,同时提升基金会的营运效率。

第三类,中庸发展型。基金会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差不大,整体上处于中等发展水平。该类25家基金会的资源实力因子(F1)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其中有76%的基金会处于平均值上下,营运效率因子(F2)和融资能力因子(F3)总体发展较弱,大多略低于平均水平。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该类基金会需要齐头并进加强其财力与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信息披露水平,扩大整体影响力,同时提高基金会的营运效率和融资能力。

第四类,级差发展型。该类基金会总体发展不理想,并且能力发展极不均衡。该类基金会的营运效率因子(F2)整体水平较高,22家基金会中有18家高于平均水平,其余4家也均处于平均水平上下,但是资源实力和融资能力的整体水平较差。其中有19家基金会资源实力低于平均水平,并且有11家资源实力因子得分小于-1,融资能力因子排名均在131名以后。虽然该类基金会营运效率较高,但是资源实力和融资能力较差,导致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该类基金会需要加强财力与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储备,提升整体影响力,同时增强基金会的融资能力。

第五类,发展滞后型。该类基金会包括宝钢教育基金会、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中国医学基金会和周培源基金会4家组织。该类基金会的资源实力和融资能力皆不突出,营运效率相比于其他基金会较差,其中宝钢教育基金会和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的管理费用率较高,周培源基金会的管理费用率甚至高达83.52%,失去了作为公益性基金会组织应有的公益性,营运效率较低。该类基金会的总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其应着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管理费用、降低财务风险,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非营利组织的CORPS模式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基于此对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176家基金会的数据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1.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持三方面能力的均衡性。影响我国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资源实力、营运效率和融资能力,涉及财力与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业务运作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力四个方面。在影响基金会资源实力水平的三因素中,财力与物力资源的影响最为显著,影响力次之,人力资源的影响较小;业务运作层面从营运效率和融资能力两个方面分别影响了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2.我国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均,多元化趋势明显,大部分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总体而言,我国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组织丰富的资源和强有效的业务运作。收入单一地来源于外部捐赠和政府补助,实现资金自我增值的意识不明显,这一发展现状与目前我国基金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是分不开的。

本文是对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探索性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数据方面,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仅使用了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基金会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代表我国基金会发展的全貌。同时,由于我国的基金会在信息披露方面着重于财务数据,这为非财务数据的取得帶来了困难,其中CORPS模式中的服务与服务对象方面的指标数据严重缺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本文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准确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张彪,张士建.可持续发展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66~69.

[3]朱龙,梁昌勇,代犟等.非营利组织网络财务透明度评价研究——以安徽省53家非营利组织为例[J].管理学刊,2015(2):57~66.

[4]张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NPO财务管理[J].北方经济,2006(10):63~64.

[5]宋丽丽.多维度管理:中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6(9):50~54.

[6]张宗坪.“可持续发展观”溯源[J].山东经济,2002(1):6~7.

[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与中国基金会中心网.《慈善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行动》报告[EB/OL].https://www.cn.undp.org/content/chi? na/zh/home/library/poverty/philanthropy -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html,2017-09-04.

[8]韩成良.“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之路”论坛在东莞举行[N].南方都市报,2018-04-23.

[9]珍妮·贝尔等著.刘红波等译.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基于矩阵模型的财务战略决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3,7,9.

[10]彭信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第三十九讲:可持续发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 743e6f940102vgym.html,2015-04-27.

[11]缪建红.非营利性组织基于CORPS模式整体经营策略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12):85~89.

[12]陶宇炜,张宝玲,谢爱娟.基于CORPS的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4(3):88~91.

[13]吴迎新.基于CORPS模式的高校绩效评价再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5):54~61.

[14]雷蕾,孟全省.基于CORPS模式的农林院校科研绩效评价——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财会通讯,2015(16):72~74.

[15]蔡晓旭.基于CORPS模式因子分析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绩效评价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7):53~57.

[16]林娇萍,李卓男,张琳婕.CORPS模式下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运营研究——以在杭高校大学生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2(2):85~86.

[17]吴季钢.台湾专业型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创新管理模式之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0.

[18]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86.

[19]李霞,干胜道,陈栋.非营利组织财务健康评价——以安徽省基金会为例[J].新会计,2015(9):26~29.

[20]徐宇珊.我国基金会资源特征的指标构建——基于年度财务报告的分析[J].学会,2007(5):23~25.

[21]曾志琳,孟枫平.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绩效评价——基于48个样本的实证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6):54~60.

[22]李少华,刘宏鹏.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质量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以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7):4~6.

[23]颜克高,薛钱伟.非营利组织理事会治理与财务绩效研究[J].商业研究,2013(10):96~103.

[24]刘颖艳,刘宏鹏.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研究——以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为例[J].现代商业,2016(21):119~121.

[25]赵静,贠晓哲.非营利组织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特点[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3~85.

[26]边地.我国公募基金会筹资与运营能力分析——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J].会计师,2012(9):42~43.

[27]李芹,齐相君,张雪贤.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分析研究——以壹基金为例[J].现代商业,2014(26):176~177.

[28]尚文宝.非营利地方性公益基金会的财务评价——以新疆维吾尔青少年基金会为例[J].商业经济,2014(7):103~105.

[29]李茜.基金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3.

[30]中国基金会发展课题组.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200.

[31]周开国,应千伟,陈晓娴.媒体关注度、分析师关注度与盈余预测准确度[J].金融研究,2014(2):139~152.

[32]伍中信,严思思.CEO权力、媒体关注与企业绩效[J].财会月刊,2016(3):3~8.

[33]卫玮.公募基金会财务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2):130~131.

[34] Kaiser H. F.,Rice J. Little Jiffy,Mark IV[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 ment,1974(1):111~117.

[35]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539.

[36]宋秋.城市居民游憩动机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8(6):22~26.

[37] Kaiser H. F.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Computers to Factor Analysis[J].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60(1):141~151.

作者單位:1.青岛大学商学院,青岛266071;2.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济南250031。囤秀秀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非营利组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浅析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
非营利组织的营销分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