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汤加减中药离子导入对于改善入流后患者气虚血瘀证候及机体恢复的影响
2019-09-10王新群
王新群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渊源及临床应用现状,结合人工流产术相关研究进展,观察生化汤中药离子导入对于改善入流术后患者气虚血瘀证候及机体恢复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妇科门诊,早孕且已行无痛入流术(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160例,分为观察组(69例)、对照组(67例),失访24例(病入因时间原因及有些因不方便来医院而放弃)。两组患者均于人工流产术后给予相同常规药物,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生化汤给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结果:在入流术后应用生化汤加减中药离子导入,对于改善机体气虚血瘀证候、减少子宫出血、缩短出血时间效果显著。结论: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在入流术后应用生化汤加减中药离子导入,对于改善机体气虚血瘀证候、减少子宫出血、缩短出血时间、缓解腹痛、促进月经复潮、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等方面疗效显著。
[关键词]治未病;入流术后;气虚血瘀;中药离子导入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8-0088-02
目前,无痛人工流产术一般采取通过负压吸引,使用机器将宫腔内壁进行器櫥性的吸刮,将妊娠物及全层的子宫蜕膜刮出的方式进行。近年来,随着无痛入流术的开展及性观念的开放,使得我国行人工流产术者长年居高不下,而入流给患者带来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1. “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及临床应用进展
1.1“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內涵是“防病”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萌芽起源较早,可从诸多古代文献中窥探一二。《周易·象传》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可以说是“治未病”思想的最早原型。而后《管子·牧民》中也记载曰:“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更加形象的体现了该思想的内涵,对今后“治未病”健康理念有着直接意义。更有老子《道德经》中更加明确的地指出:“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而后明确见于《黄帝内经》:“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治未病”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历史发展脉络当中,日益完善。《丹溪心法》中指出:“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入之道。”明确指出“治未病”的思想要求,为“保身长全”指出了明确的路径。而明代医家张介宾有言:“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提出了“知命”的具体理念。明代袁班在《证治心传.证治总纲》中言:“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更为形象生动的表达了该思想的核心内涵。
2. 人工流产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中医学对人工流产的认识(1)概念认识:在中医学中本无人工流产术一说,但根据流产的性质可将其归属于“堕胎”、“小产”及“产后”病的范畴。根据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堕胎”之名最早在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中有出现。人工流产术的实施势必破坏女性机体的正常生理气机,伤及脏腑,损及气血,并对女性的胞宫造成一定的损伤。在中医学中本无人工流产术一说,但根据流产的性质可将其归属于“堕胎”、“小产”及“产后”病的范畴。根据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堕胎”之名最早在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中有出现。人工流产术的实施势必破坏女性机体的正常生理气机,伤及脏腑,损及气血,并对女性的胞宫造成一定的损伤。(2)中医学对产后伤害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工流产会伤及妇女正气,临床产后妇女以“虚、瘀”多见。如若护理不当,日久可见瘀而化热,故入流术后的女性多有虛、瘀、热之病理特征。如若外邪乘虚入侵,则可发展为入流术后各种近期或远期并发症。根据文献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入流术后阴道淋漓出血的常见症候要素归为:气虚、血虚、阴虚、血瘀、肾虚,胞宫及奇经八脉损伤。
产后致虚。《景岳全书·妇入规》有云:“胎成之于气,亦摄于气,气旺则胎牢,气衰则胎堕”。《傅青主女科》有云:“凡病起于血气之衰,脾胃之虚,而产后尤甚”。《千金方》亦云:“妇入产讫五脏虚赢”。产时用力,劳则气耗;产时汗出、出血过多,伤津耗血,气随血脱,形成气虚一血脱一气血双虚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产后眩晕,故气虚是产后病的主要机理。
3资料与方法
3.1病例来源2017年1月-2017年10月就诊于本院妇科门诊,已经进行无痛入流术终止早期妊娠者,共160例。
3.2样本筛选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该病的中医症候辨证标准,所纳入研究病例均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拟定其标准如下:主证:流产后小腹部隐痛或刺痛,痛处固定;流血量少或先多后少,血色黯红或伴血块,无臭味。次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面色咣白。舌脉:舌淡或紫黯,边有瘀点,苔白,脉细涩或缓弱。以上三证,主证皆备,次证具备一到两项即可诊断,舌脉俱备方可纳入。以上辩证由两位副高级别医师独立进行,相吻合者入选,否则剔除。
4.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失访病例24例,完成病例136例,其中观察组69例,对照组67例。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例在年龄、停经时间、孕次等方面经,检验,两组间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评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O.00
5. 讨论
该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中药离子导入酊剂则以补虚、活血祛瘀为大法进行配伍,取材于生化汤,根据该群体特殊气虚血瘀证候特点有所加减,全方下:当归30g,党参30g,黄芪20g,川芎10.g,桃仁10.g,炮姜5g,炙甘草6g。其中:当归,在该生化汤中为君药,是该方的主要药效物质。其性温味辛甘,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之功效。《景岳全书.本草正》记载:“当归,其味甘而重,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能行血。行中有补,补中有动,诚血中之圣药,亦血中之气药也”。当归现代研究表明:当归作用于入流后机体,对子宫的机能状态呈双向调节作用。而且研究发现当归多糖具有补血、调节免疫及调节物质代谢的功能,水溶性部分中阿魏酸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并可抑制缩血管物质和其他有效物质共同发挥改变血液流变的作用。以上药效的发挥可以明显减少入流术后患者的阴道出血量及持续时间,而且对血瘀状态具有直接的改善作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把中医“治未病”思想理念和现代治疗技术融合进各医疗学科的日常工作中至关重要。这需要沉下心思挖掘古入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并整理、开发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好的利用,唯有如此,中医防病治病的思想方可根深叶茂,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