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钩端螺旋体病诊断与防控

2019-09-10邹保峰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诊断防控

摘要: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具有十分广泛的流行范围。该文结合一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从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对沟端螺旋体病进行阐述。

关键词:猪钩端螺旋体病;诊断;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5.095

作者简介:邹保峰(1980-),男,大专,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产地检疫。

0引言

猪钩端螺旋体病又被称为钩体病,它是由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典型临床症状是体温升高到40℃以上,严重贫血,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妊娠母猪出现流产等症状。该种疾病在我国生猪养殖主产区广泛流行,世界各地广泛发生。生猪养殖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钩端螺旋体病的爆发率呈现升高趋势,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1发病经过

2017年7月13日,某乡镇的一个养殖户出现体温升高到41℃、出现黄疸、排出血红蛋白尿的患病猪,某些妊娠母猪也出现流产现象。出现该种情况后,养殖户立即将患病猪单独隔离养殖,认为是焦虫病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选择使用血虫净药物进行治疗,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病情迅速向整个养殖场传播蔓延。随后养殖户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单位,兽医到达养殖场,通过调查得知由于连续阴雨,养殖场整体环境卫生较差,圈舍内生猪饲养密度较大,圈舍潮湿不堪。随即进行严格的诊断,排除焦虫病感染,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选择对症药物,很好地控制了病情,避免损失进一步增加。

2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流行与养殖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很容易造成疾病流行。结合钩端螺旋体的繁殖特性,看出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常发生于每年的夏秋季节。进入夏秋季节后,由于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发病养殖场地势低洼很容易积水,进而导致该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流行。养殖场的患病猪和处于恢复健康的猪群都可向外排出致病原。健康猪通过和患病猪直接接触或者接触被患病猪污染的土壤、水、饲料和垫草致病原,从消化道侵入猪体内。钩端螺旋体还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眼结膜、鼻腔黏膜进入体内。患病猪和健康猪交配,以及使用被污染的人工授精用具,也可能造成子宫内膜感染。啮齿类动物是该种致病原的中间传播媒介,如果养殖场内的卫生环境较差,存在大量老鼠,很容易诱发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有大量研究报道小白鼠和大白鼠是该种疾病的终身携带者。

3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在2~12 d,当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感染生出后,患病猪临床症状较急,首先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1℃以上,采食欲望下降,直至停止采食,体表皮肤干燥,身体逐渐瘦弱,体表皮肤有瘙痒感,常在圈舍或者栅栏上摩擦患病部位,导致体表皮肤出血。在发病2~3 d后,患病猪的全身皮肤和黏膜出现黄染,有时在尿液中还能看到少量血液。在发病几天内突然惊厥死亡。亚急性和慢性患病猪患病初期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體温升高症状,眼结膜潮红,出现厌食症状,精神状态逐渐变差。发病4~5 d后,眼结膜出现潮红水肿,随后泛黄,有的患病猪眼结膜呈现苍白色。个别患病猪上下颌、头部、颈部出现水肿现象。患病猪的尿液颜色呈现赤黄色或茶黄色,随后排出血红蛋白尿,出现上述症状后,患病猪身体逐渐消瘦,不能正常行走,发病几天到十几天后死亡,不死亡的猪常停止生长发育,成为僵猪。妊娠母猪感染该种致病原后,常在妊娠中后期出现流产,流产率20%~70%。个别猪流产后还会伴随其他临床症状。

4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的病死猪解剖后,发现病变位置基本一致,所有病死猪的眼结膜呈现黄染,有的眼结膜呈现苍白色,皮下脂肪存在不同程度的浅黄色。水肿部位切开后,从中流出黄色的渗出物。心外膜存在大量出血现象。胸腔和腹腔打开后,内部存在黄色渗出物,肺脏表现为小叶性肺炎。肝脏肿大明显,质地变脆,外观呈现淡黄色。胆囊显著肿大,胆汁浓稠。肾脏异常肿大,肾脏表面凹凸不平,肾皮质表面存在白色的小坏死点或者坏死结节。采集病死猪的肾脏和肝脏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发现肾脏肾小体和曲细管严重变性,并看到局灶性的淋巴性间质炎。肝脏小叶中心坏死,肝细胞存在类似坏死现象。

5实验室诊断

结合发病经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可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怀疑是钩端螺旋体病,但由于该种疾病和焦虫病症状较为相似,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诊断,已做出区别。直接采集患病猪的新鲜尿液和新鲜血液,分别放置在离心机内离心处理30 min,取沉淀物制作成滴低标本后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致病原形态呈细小的杆状。将采集到的病料制作成涂片后,选择使用姬姆萨染色剂充分染色,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致病原呈现长度不一的细丝状。将粉碎得到的病料分别划线接种到含有新鲜灭活兔血清科索夫培养基上,温度控制在30℃,持续培养100 h后,将培养物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能看到呈现螺旋形运动的菌体,菌体常常呈0型、S型、C型。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可以确定致病原为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猪钩端螺旋体病。

6防治

钩端螺旋体病发生后,应将养殖场的患病猪单独隔离养殖,并做好整个养殖区域受污染区域的清理和卫生消毒工作,坚持每周消毒2~3次,直到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可以选择抗生素和中药联合治疗手段,抗生素以链霉素、土霉素治疗效果最好。选择使用土霉素,使用剂量为30 mg/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连续使用5d为1个疗程。对于整个猪群,每公斤饲料添加1.5 g,连续投喂1周,怀孕中连续投喂1月,能有效预防钩端螺旋体病感染引起的流产。中药可选择使用板蓝根、丝瓜络、忍冬藤、陈皮、石膏,使用剂量分别为10 g,前4种药物混合后水煎,然后冲入石膏粉,分2次混合在饲料中,上述剂量为1头猪1d的服用量,1剂/d,连续使用3剂为1个疗程。防范该种疾病再次传播流行,重点应该做好综合预防工作。养殖场应制定严格的卫生防范措施,定期做好环境卫生清理工作,尤其是进入夏秋季节后,一定要做好养殖场的排灌工作,及时将养殖场内的积水排出,避免地面潮湿。还应注重做好养殖场环境卫生控制,及时排除猪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妥善处理好流产胎儿和流产胎衣,确保饮用水安全卫生。尽量减少健康猪和患病猪接触的机会,特别是要做好养殖场啮齿类动物的消灭工作。

7结束语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体内寄生虫病,该种疾病会严重影响猪群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生猪生长发育不良,身体逐渐消瘦。出现临床症状后,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很容易造成严重的死亡率,给养殖户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应引导养殖户掌握该种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和防治方法,采取针对有效的措施,对患病猪进行治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段培培.猪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原因及预防控制[J].中国畜禽种业,2018,14 (8):114.

[2]王金华.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与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6( 12):149.

[3]于君.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 (2):8-9.

猜你喜欢

诊断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