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回肠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2019-09-10南璐
摘要:豬回肠炎又被称为猪增生性肠炎,它是由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猪回肠炎对保育猪和育成猪造成的影响最严重,临床上表现为出血性腹泻。后备母猪感染该种致病菌后也会引发血痢,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有时还会造成严重的死亡。猪回肠炎不管是在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还是中小规模养殖场,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但由于造成的死亡率较低,常被养殖户忽视,给猪养殖产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该文主要结合养殖场实际发病情况,分析猪回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鉴别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回肠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5.070
作者简介:南璐(1974-),男,内蒙古四子王旗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兽医、检疫、防疫、家畜改良方面工作。
0引言
猪小肠绒毛表面的单层上皮细胞主要吸收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隐窝中的上皮细胞会不断分化成熟,并向绒毛顶端转移,进而实现单层上皮细胞的更新换代,维持肠道的正常营养物质吸收功能。但当健康猪和患病猪接触,或者接触患病猪排出的粪便,通过消化道摄入胞内劳森菌后,细菌会通过消化道逐步向肠道转移,最终达到回肠,定值在回肠细胞中。细菌附着到小肠隐窝开口处的未成熟上皮细胞后细菌滋生,诱导未成熟的上皮细胞将细菌吞入到细胞质中,细菌会在细胞内大量繁殖,使整个受感染的细胞始终保持旺盛的有丝分裂能力,不能正常成熟,影响肠道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肠道老化的上皮细胞被细菌感染的新细胞替代后,绒毛开始萎缩,最终消失。当肠道老化的上皮细胞被细菌感染的新细胞所替代后,绒毛开始萎缩,最终消失。
1发病病例
2018年4月13日,某养殖户共养殖猪333头,其中成年猪121头,剩余的为育肥、猪育成猪、仔猪。该养殖场先后出现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但由于发病初期临床症状较轻,没有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该养殖场存在多种应激因素,养殖密度较大,猪群之间接触频繁,卫生环境较差,通风不良,有毒有害气体积累。由于基层地区缺乏实验室诊断条件,结合具体的临床表现进行针对性鉴别诊断,最终确诊为猪回肠炎。
2流行病学
猪回肠炎常流行发生在2~20月龄的猪群,其中对生长猪造成的危害最严重,1月龄以下和20月龄以上的猪基本不会发病,或发病后呈现隐性经过,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养殖场猪群中出现急性病例后,死亡率通常在10%左右,隐性感染或慢性经过的患病猪主要表现为损耗性经过,典型特征是生长发育迟缓,饲料利用率下降,如果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会进一步提高死亡率。养殖场患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即便是能临床恢复,健康猪也能持续向外排菌。患病猪排出的粪便中携带有大量致病菌,污染饲养环境,饲养用具,饲料水源和饲养人员的衣物、鞋后,传播给健康猪。此外,某些鼠类和禽类也是该种致病原的主要传播媒介。该种疾病传播,不仅能在养殖场内传播,还能远距离传播。养殖场应激、饲养管理不当,是导致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主要致病因素。养殖密度过大、混群不合理、突然断奶、水遭受到严重污染,均可以诱发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
3临床症状
不同年龄的猪感染回肠炎后,表现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急性型、慢性性和隐性感染。6~12月龄后备母猪和育肥猪感染回肠炎后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最为明显,患病猪会排出煤焦油状的粥样稀便,在粪便中还会夹杂大量的肠液,患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变差。但没有出现继发感染时,体温通常保持正常或略微升高,体表皮肤苍白,生长发育迟缓,身体逐渐虚弱。随后在同群猪中先后出现发病情况,采食欲望下降,出现剧烈腹泻症状,有的患病猪还会突然死亡,病情危害较为严重时,死亡率在30%左右。妊娠母猪感染该种疾病后还会引发严重的流产。慢性型主要发生在6~20周龄的猪群中,在同一个圈舍的猪群中,只有个别猪会出现腹泻症状,排出不能成型的黑色稀便,在粪便中还会发现存在大量没有消化的饲料,整个猪群的采食量略微下降,发病一段时间后,猪群中个体大小不一,体重差异十分显著。患病猪具有一定的食欲,但每次采食几口后就停止。大多数患病猪在发病6~10周后逐渐恢复正常,但是会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成为僵猪。当养殖场内出现冷应激和热应激刺激后,会导致病情再次发生。
4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猪解剖后,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小肠末端50 cm位置和结肠前段1/3处。当黏膜显著增厚,呈现大脑回路状,纵向和横向增生。大肠黏膜呈现息肉状变化,整个场地显著变薄扩张,质地变硬。看到存在增生的同时,有些患病猪的肠粘膜表面还会出现长度不一的溃疡病灶,在病灶表面覆盖有黄色灰白色的纤维素呈现出物,膜下层和肠系膜水肿明显。急性病例中还能看到肠道内存在血凝块和尚未凝固的血液。
5鉴别诊断
临床上出回肠炎和猪痢疾、猪结肠炎和沙门氏菌性肠炎症状较为相似,需要做好上述几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猪痢疾除会排出带有血液的粪便外,在粪便中还会存在大量粘液和坏死产物,感染严重,治疗不及时,还会造成严重的死亡,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大肠。结肠炎的症状主要是腹泻粪便中带有粘液,但是不会存有血液,患病猪不会死亡。沙门氏菌性肠炎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盲肠和结肠,表现为溃疡病变,溃疡病灶呈现灰绿色。结合鉴别诊断结果可以确诊为猪回肠炎。
6防治
猪回肠炎治疗主要采用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抗菌消炎为主要治疗原则。选择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氨苄西林钠注射液,剂量分别为0.2 mL/kg体重、0.2 mL/kg体重、0.1 g/kg体重,混合后,肌肉注射,2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在使用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前2d分别肌肉注射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每头猪肌肉注射10 mL,同时在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调节患病猪机体电解质,增加抗病能力,缩短治疗周期。全群猪的饮用水中添加高纯度的可溶性阿莫西林粉剂、电解多维、葡萄糖,连续饮水5d,2次/d。通常采用上述手段治疗5~7d,患病猪能恢复健康,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加强饲养管理是防范该种疾病再次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养殖场应该实行全面的卫生消毒制度,每批猪出栏后都应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熏蒸消毒。为切断致病源的传播渠道,应重点做好养殖场粪便清理制度。引种时必须要隔离4周以上,在隔离中应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并使用针对性的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
7结束语
猪回肠炎是生猪养殖领域流行较为广泛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虽然造成的死亡率不高,但是会严重影响猪群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养殖成本增加,药物治疗成本增加,不利于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养殖户和当地兽医人员充分掌握猪回肠炎的具体流行情况/流行特点和传染特征,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效防范猪回肠炎的传播蔓延,提高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梁正维,刘晓光,Jim Vanburen.猪的回肠炎及其新疗法[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0(5):55-56.
[2]
RobertD GLock,王庆华,袁振国.猪回肠炎:兽医和饲养者的经验对于成功地治疗该病起着关键性作用[J].中国动物保健,1999 (8):43.
[3]王怀山,肖海君.猪回肠炎发病特点与综合防控措施[J].今日养猪业,2015 (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