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病诊断与防治
2019-09-10祁世荣张小英
祁世荣 张小英
摘要:近年,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使我国养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该文就羊肝片吸虫病的病原体、发生特点、发病原因、臨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预防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具体介绍,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肝片吸虫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5.067
作者简介:祁世荣(1970-),蒙古族;青海乐都人,农学学士,站长,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治。
0引言
羊肝片吸虫病又被称为羊肝蛆,是在养羊产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具备极大危害的传染病。该病是由羊体内寄生的肝片吸虫而引起,一旦发生,不仅会导致羊只生长缓慢,身形消瘦,同时会导致母羊产奶量的不断减少。在寒冷冬春季节,如果缺乏精心的饲养管理或者羊只身体状况不好,极容易导致羊只大量死亡,因而对羊肝片吸虫病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病原体
肝片吸虫的形状似于树叶,因而又被成为柳叶虫,其虫体的长度为20 ~ 35 mm,宽度为5~ 13 mm。其虫体的前段存在一个类似于三角形的锥状突起,后段较宽,这个部位又被称为虫体的肩部,在肩部后虫体的宽度又逐渐变窄。新鲜的肝片吸虫虫体颜色为肉红色,对其浸泡后变为黑色。虫卵的颜色为黄褐色,呈桶圆形,其长度为130 ~ 150μm,宽度为70 ~ 90μm。其虫卵存在卵盖,内部充满卵黄细胞。
肝片吸虫的成虫为雌雄同体,主要在宿主的肝脏胆管中寄生。随着胆汁的流动,虫卵会进入到肠道当中,接着经过粪便排出到宿主体外。在15 ~30℃的水中,虫卵经过10~25 d即可孵化出毛蚴。毛蚴可钻入椎实螺这一中间宿主的体内进行发育繁殖,最终形成许多尾蚴。在离开螺体后,尾蚴会附着于水草中或者存在于水内进而形成囊蚴。动物在吞噬了附着有囊蚴的水草后,这些囊蚴会进入其消化道中,并在小肠内变为童虫,经过肠壁、腹腔门或者经过门静脉而进入动物肝脏中,接着在胆管内变为成虫。但是绝大多数的虫体9 ~12月即会随着粪便排出到动物体外。
2发生特点
2.1偏好于日照时间较长、温暖的地区
羊肝片吸虫病在夏季以及秋季发病率较高,这是由于此时阳光较为充足,环境较为温暖,同时降水量较为充足,肝片吸虫偏好于这样的环境。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主要是肝片吸虫在羊体内的寄生引起,这是由于羊体内具备较高的温度,同时其热量充足,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宜于肝片吸虫进行大量繁殖。
2.2喜好地势较低的区域
羊肝片吸虫病在地势较低同时较易浸水的地区发病率较高,这是由于这样的环境使肝片吸虫能得到更好的生长,同时有利于幼虫进行繁衍以及孵化。
2.3繁殖速度快
在上述2种环境条件下肝片吸虫的幼虫可进行有效的繁衍以及孵化,同时肝片吸虫具备更快的生长速度以及能力,进而加快肝片吸虫病的繁殖速度。
2.4临床症状不明显
羊只在感染肝片吸虫后,这些肝片吸虫会在羊体内寄生,但是由于羊自身新陈代谢较为缓慢,因而在感染后的初期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3发病原因
3.1养殖户缺乏重视
在日常饲养中,养殖户通常更为注重结果,仅关心羊只在生长的随后阶段能卖出多少钱,因而对羊肝片吸虫病缺乏足够的重视,其安全健康意识有待加强。
3.2检测不完善
在羊只生长发育中,肝片吸虫病本身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同时羊只体征反应也不明显,导致羊只感染后,人们并不能对其感染情况及感染程度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其缺乏安全健康检测力度。
3.3对感染动物缺乏科学处理
羊只在感染肝片吸虫病后,人们仍然采用传统化的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并没有结合肝片吸虫的实际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由于其处理效果并不明显,导致羊肝片吸虫病没有得到有效的医治。
4临床症状
病羊常表现精神不振,毛发杂乱,双眼外显突出,并不断流泪。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羊只极度消瘦并且出现严重的贫血现象。在发病后期,羊只可视黏膜苍白并出现黄染的现象。病羊下痢严重,其粪便呈黄绿色稀薄状。对其尾部进行检查,常出现由于严重腹泻导致污便附着于尾根的现象。对其肝区进行叩诊发现明显的半浊音扩大,按压肝区,羊只出现明显的疼痛感。根据羊肝片吸虫病病程的时间长短可以将其分为急性肝片吸虫病以及慢性肝片吸虫病2种,同时其临床症状也存在一定差距。
4.1急性肝片吸虫病
羊只在患有急性肝片吸虫病后,在发病初期体温突然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甚至出现拒食的现象,病羊容易疲劳,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羊很快出现贫血现象,同时其肝脏肿大。如果病情较为严重,病羊在数天内死亡。急性肝片吸虫病多发生于秋季。由于肝实质内进入大量幼虫,急性肝片吸虫病常会诱发创伤性以及出血性肝炎。
4.2慢性肝片吸虫病
慢性肝片吸虫病多由急性肝片吸虫病转化而来,或者由于没有及时诊治轻度感染的肝片吸虫病而引起。病羊毛发易断并且杂乱,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羊慢性肝片吸虫病较为常见,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与急性肝片吸虫病相比,慢性肝片吸虫病的发病时间较长。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羊腹下以及胸下部位会出现严重水肿。
5病理变化
对病羊进行剖检,可见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于肝脏部位,同时其肝脏部位病理变化的实际情况与病程的长短以及所感染虫体的数量存在直接关系。对于急性肝片吸虫病病羊,对其进行剖检可见其肝脏明显肿大,同时存在急性炎症;病羊的腹腔内常积聚大量红色液体,同时还存在腹膜炎的症状。对慢性型肝片吸虫病病羊进行剖检,可见其存在慢性增生性肝炎,在其肝组织的破坏区域可以看到淡白色的斑痕,同时出现水肿以及贫血等各种症状。
6实验室诊断
6.1直接涂片法
取病羊少量的新鲜粪便并将其置于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向其中滴入2~3滴浓度为5%甘油生理盐水,待其与粪便混合均匀后,盖上盖玻片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看到视野中存在黄褐色的虫卵。
6.2反复水洗法
取5g病羊粪便并将其置于烧杯中,接着加入100 mL饱和生理盐水,采用玻璃棒将其搅拌均匀后放置30 min,将上清液去除后采用玻璃棒将少量沉淀物转移放到载玻片上并盖上盖玻片,接着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看到呈卵圆形的黄褐色虫卵。
7预防措施
7.1提高安全意识
在日常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中,要加强对羊肝片吸虫病的重视,严格监管并且防范可能存在的病原及潜在威胁隱患,不断提高养殖户的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进而保证羊只得以安全成长。
7.2加强检测
要加强对羊肝片吸虫病等各种病原的检测,如可以定期对羊只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病原以及各种问题,在感染初期做好其治疗工作,进而从根源上将病原的危害彻底消除。
7.3定期驱虫
肝片吸虫病主要是由病羊或者带虫羊群感染而引起,因而做好驱虫工作是该病有效的预防措施。通常在每年2—3月及10-11月对全部羊群开展驱虫工作。在2-3月开展驱虫工作其目的是有效降低病原在夏季以及秋季放牧中可能出现的扩散;在10-11月开展驱虫工作,进而使羊群做好其过冬准备工作,以防在寒冷的冬季羊群出现病情复发的情况。目前较为常见的驱虫药物为硝氯酚,其使用剂量为3 ~5 mg/kg体重,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驱虫药物要空腹服用,通常每天服用1次,连续服用3d。
7.4粪便清理
在日常饲养中必须做好羊粪便的清理工作,其具体的处理方式为在每日完成清洁工作后进行堆肥。通过粪便的发酵产热将其中存在的虫卵彻底的杀灭。养殖人员在驱虫后必须做好粪便的处理工作,不得随意乱丢粪便,而是应对其进行集中发酵处理,以防因羊圈内残留有肝片吸虫而导致该病的传播。
7.5做好放牧工作
第一,应在较为干燥的地区放牧,不得选择沼泽地区或者地势较低的地区进行放牧;第二,采取轮牧的方式防止羊肝片吸虫病发生扩散,其具体的措施:对牧场进行有效划分,在不同地区按照顺序进行放牧,通过不断放牧有效降低该病传染的概率;第三,将放牧以及圈养进行有机结合。
7.6保证饮水卫生
在病发区域内,应尽量为羊群提供井水或者自来水等清洁饮水,不得让其在低湿地区以及沼泽地区饮水,
7.7消灭中间宿主
将椎实螺这一中间宿主消灭可以对羊肝片吸虫病进行有效预防。因而在放牧地区,可将低洼沼泽地填平改造.或者通过兴修水利的措施,使椎实螺的生活环境改变,进而实现灭螺的目的。此外,也可在放牧地区进行大群养鸭,在消灭椎实螺的同时,使养鸭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7.8处理患病脏器
为防止肝片吸虫病的扩散以及传播,不得随意丢弃病羊的肝脏或者将其在河流中进行清洗,而是应对其进行销毁或者焚烧等严格的无害化处理。
8治疗方法
为病羊交替使用6 mg/kg的硝氯酚以及8~12 mg/kg三氯苯达唑,2~3次/d,连续5~7d即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在此过程中可进行中药的辅助治疗,即将35 g槟榔,30 g厚朴,25 g苏木、肉蔻、茯苓、泽泻,木通以及龙胆草,20 g甘草加清水煎煮后去渣为病羊灌服。
9结束语
在治疗中需注意,严禁在沼泽地以及低洼水塘边进行放牧,同时可饲喂适量具备较高蛋白质含量的精饲料、适量黄芪多糖以及电解多维等,进而使病羊具备更高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常月娇.羊肝片吸虫病的特点及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17( 17):51-52.
[2]张广谋.山羊肝片吸虫病诊疗体会[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 (9):115-116.
[3]樊琛.试析牛羊肝片吸虫病发生与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8( 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