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环境下保育猪疫病防控措施
2019-09-10杨丽王泽芳马虎平张国军
杨丽 王泽芳 马虎平 张国军
摘要:非洲猪瘟的爆发流行给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生猪养殖产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养殖场在调运中,应保证信息的开放,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控,同时还应注重猪群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保育猪作为养殖场的重要生产资料,在生产中一旦饲养管理不当。极易遭受到多种致病原的威胁,感染多种传染性疾病,因此在非洲猪瘟疫情流行的态势下,做好保育注疫病防控工作,对防范多种疫病传播蔓延,降低经济损失有巨大帮助。该文首先分析了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产业产生的影响,然后论述了在非洲猪瘟传播流行背景下保育猪养殖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并论述了具体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非洲猪瘟;保育猪;疫病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5.038
作者简介:杨丽(1988-),女,山西平顺人,本科,科员,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0引言
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中保障猪群特别是保证保育猪群的健康尤为重要。保育猪断奶后,由于从吃乳阶段向饲料采食阶段转变,消化机能发生变化,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母原抗体急剧下降,外界多种应激因素刺激,很容易导致保育猪出现一系列的传染性疾病。在保育猪阶段,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猪尾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支原体、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传染性疾病处于高发阶段。在非洲猪瘟疫情严重流行的大背景下,需要引导养殖户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原则,重点做好猪群疫苗免疫接种,保证猪群抗体水平达标,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预防激发感染。
1 非洲猪瘟危害
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我国辽宁沈阳报告,疫情向我国各个省份快速传播蔓延。由于非洲猪瘟病毒潜伏期短,传播途径多样,并且在我国已经形成一定的污染面,使该种疫情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目前生猪传统生产模式,传统流通模式和消费方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病毒的传播途径错综复杂,再加上该种病毒还没有有效的疫苗,疫情防控压力仍然较大。目前非洲猪瘟疫情已经对我国生猪养殖产业构成空前的威胁,势必会对我国整个生猪养殖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非洲猪瘟疫情的进一步传播流行,会促使生猪相关产业不断调整养殖模式,树立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做好养殖场封锁、隔离、消毒、排查,诊断工作,重视各个环节的卫生消毒,进而有效促进生猪养殖产业变革创新。在现阶段非洲猪瘟无特效疫苗的情况下,严格落实生物安全防疫无疑是防控非洲猪瘟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
2保育猪常见疫病
2.1病毒性疾病
保育猪是指仔猪断奶到63日龄前的仔猪,这个阶段是仔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多种疫病传播流行的关键时期。由于这个阶段的仔猪消化机能较弱,抗应激能力较差,免疫机制不健全很容易导致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的传播蔓延。在保育猪阶段,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猪尾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其中猪瘟可以感染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一年四季均可流行。该种病毒性疾病是我国生猪养殖领域发病最为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临床上由于非洲猪瘟和猪瘟的症状较为相似,在进行猪瘟疫病诊断中,一定要做好上述2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近年,随着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保育猪阶段的猪瘟疫情呈现出非典型化特点,临床特征不明显,病理学解剖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患病时间显著延长。非典型猪瘟严重影响猪群身体抵抗能力,即便是免疫接种过猪瘟疫苗的猪仍然可以发生疫情,并且很容易激发感染多种传染性疾病。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又被称为高致病性蓝耳病,是我国生猪养殖领域经常出现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哺乳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感染该种病毒的猪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另外,由于该种病毒会不断侵害猪的免疫系统,使猪群很容易激发感染多种细菌性疾病,导致死逃率显著升高。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多种动物均可以发生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在猪群中发生,会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巨大损失。保育猪感染该种病毒后,主要表现为采食量下降,体温显著升高、腹泻、咳嗽、气喘,呼吸极度困难,并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猪伪狂犬病主要侵害保育猪的呼吸系统,还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抑制,使多种疫苗免疫效果下降,甚至免疫失败。猪圆环病毒病是由圆环病毒二型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保育猪感染该种疾病后,主要表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身体逐渐消瘦,呼吸极度困难,体表皮肤苍白,体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器官存在肉芽肿性炎症和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缺失。
2.2細菌性疾病
保育猪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包括支原体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传染性支原体肺炎又被称为地方性流行肺炎俗称猪气喘病。它是一种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接触传染性强、发病率高、致死率低的特征。它是生猪养殖产业,尤其是保育猪养殖中的隐性杀手。疾病的传播流行和养殖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当养殖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存在多种应激因素刺激时会加重该种疾病发生。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血清型的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经过和脑膜炎经过。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放线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呼吸道疾病。以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在保育猪群体中发病率很高。副猪嗜血杆菌病又被称为格拉泽氏病,它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率相对较低,传播速度较快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胸膜肺炎、脑膜炎为主要症状。
3防控措施
在保育猪养殖中,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疫病种类不同,采用的防疫措施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于某些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应采取疫苗预防免疫接种、抗病毒、预防激发感染的原则进行综合防控。对于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国家一类重特大传染性疾病,应每年春秋两季重点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确保免疫接种率1 00%,免疫接种后,应做好抗体水平监测,发现不达标的猪应该及时补种,更针对多次免疫接种都不达标的猪,应将其作为带毒猪淘汰处理。在保育猪养殖中还应注重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控制激发感染。对于某些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应结合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在疫病流行高发期及时在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相应的抗生素进行预防。
4结束语
保育猪是养殖场的重要生产资料。保育猪成功断奶后,由于饲养条件饲养环境发生变化,很容易受到外界多种应激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因此,需要结合生猪养殖中常见疫病的具体流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在重点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的基础上,做好多种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将生猪疫病降低在最小发病概率,提高防控效果,增加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光华,非洲猪瘟严峻形势下切实抓好生猪基础产能保护和肉品供给保障[J].兽医导刊,2019( ll):lO.
[2]谭明万,何国安.对当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形势的分析[J].兽医导刊,2019(11):16-17,23.
[3]曾令日,陆珊英.非洲猪瘟的危害影响与应对措施[J].广西畜牧兽医,2019,35 (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