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朔:中国好制造是如何炼成的?

2019-09-10秦朔

陆家嘴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一块钱巨石成本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中国好制造,下面讲一些我创作《新工业时代》这本书的思考。

跟企业家交流的时候,我通常会问一些“第一性”问题,或是一些根本问题,事实上我是希望企业家为我进行科普和启蒙,比如什么是经营,什么是实业,做好实业的根本点在哪里。

从金融到实业

我跟很多人交流时,常问他们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说什么是金融,教科书上说是“资金的融通”,MIT的教授说是“金融不同时空中的价值转换”。因为今天的一块钱跟明天的一块钱不是同样的一块钱,有风险的一块钱和无风险的一块钱不是同一块钱,所以这个价值在不同的时空中是会进行转化的。

后来我问中国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的平安集团创始人(马明哲),他告诉我,“金融就是杠杆,拿一块钱去做一块钱生意,这不叫做金融;拿一块钱去做几块钱更多块钱的生意,叫做金融。”杠杆的另一面就是风控,如果风险控制不好,就會产生巨大的风险。

我跟很多人交流都有不同的答案,做金融的人往往是抓住不同时空中价差套利的点,然后通过杠杆方法来放大收益,这是一种特别是投资里面的常用做法,但现在这种做法风险越来越大。

我接下来要讲的是做实体经济,做制造业的根本性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好?德鲁克说过一句话,“企业的本质就是创造顾客”,我觉得这个(顾客)非常重要。如果问我实体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就应该是创造顾客价值或者是让顾客跟你建立长期的信任。

李嘉诚先生的一句话我也很喜欢,有些广东商人就很喜欢这句话,“生意找你做,生意就好做;你找生意做,生意就难做。”这话讲得很有意思,但是中国很多老板都理解偏了,他们觉得怎么让生意找你做呢?你一定要把规模做大,因为规模做大,金融机构才觉得你有实力,合作方才觉得你有实力。过去这两三年,很多几百亿规模的公司垮掉,因为它本身就没什么利润,一味地去做大规模,左手倒右手的贸易融资。

我们过去确实有人觉得规模大就是牛,但是也有很多的中国企业家沉潜低调并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他们和生意伙伴形成高度密切的联合体,最后做得非常好。

我觉得实业就是两块:怎么控制生产成本,怎么创造收益。成本这一块,像生产资料的制造业,因为品牌化没那么厉害,比如钢铁、水泥,特别是线材、板材,这些(产品)共性的一点就是标品。企业如果不能够有成本竞争力,不可能挣很多钱。能够让客户接受你的产品和服务,长期维持合作关系便成了关键。

我写的这个人(张毓强)做了两个世界冠军,其中一个中国巨石是世界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企业,在很多地方建生产基地;另外一个恒石基业,是全球风电基材市场的世界冠军。

张毓强是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1955年出生在石门镇,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了,但现在讲话有点教授范儿。市场经济对一个人的锻炼,特别是国际化对一个人的锻炼,让他慢慢地走向成功。

这家企业是真正有创新力的,因为玻璃纤维在二战时期曾用于制造坦克里面的一部分原材料。美国是不准玻璃纤维设备整套出口中国的。美国曾经把一套设备出口到日本,日本后来不用了,就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卖给了珠海某家企业,那个企业后来垮掉了,但是这台设备是整个中国现代玻璃纤维工业发展的源头。不仅如此,美国还搞了很多专利,比如说高性能玻璃配方等,他们能够突破这些专利做到全球第一,确实是很厉害的。

制造业成功的秘诀

我从成本和收益这两端总结他成功的八个原因。

第一条当然就是规模经济。

这家企业最早就是一个布厂,(张毓强)刚进去工资就十几块钱,每天挑水,人工染布。这家企业跟中国很多民营企业一样,从村子里面的集体企业慢慢地改制,然后再拉一些股东一起去投资发展,发展完以后再把股东的股份收回来。

1993年,张毓强把他们的代铂炉改造成池窑,变成大规模的现代工业。当时产能是8000吨,2008年池窑产能达到60万吨的时候,他们做到了世界第一。

为什么说规模经济能带来明显的成本优势?我们简单举一组数据,一个8000吨池窑等于200台代铂炉的产量,但是人工只需要代铂炉的1/10,成本当然能够降低。

这是第一个,一定要做大规模。

第二个,制造业成本降低,要保证产品质量在供应链上保持稳定,还要考虑经济性。经济性的角度就是要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对巨石集团来说,有一个好处是浙江、福建的叶腊石(玻纤原料之一)产量占全国的75%,他向上游建了自己的矿石基地,从每个环节把成本降下来。

2004年,他们(巨石集团)到成都去投资,那时候西部大开发,他(张毓强)想在西部也建一个厂,结果去西部以后,就发现了问题。第一个问题,他们虽然有规模优势,但毕竟没有当地中小企业的成本低,因为他们的产品定位偏中高端,而当地需要的是中低端产品。原材料从浙江运过去,生产的产品还要运回浙江销售,过高的运输成本让他们压力很大。

这个时候怎么办?他(张毓强)就想,既然玻璃纤维的上游是矿石,四川也是多山的(地区),有很多矿,为什么不能够在本地(成都)找矿石?他就联合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去找矿石,刚好就在本地找到了替代品,节约了物流成本,终于把原材料的成本降了下来。

在玻璃纤维生产拉丝的环节,最重要的设备是漏板,如果用日本进口加工的漏板,1克漏板6块多钱;如果自己做,1克漏板只需要5毛钱。进口漏板是双底,自己做可以改成单底,既省电又省铂金(漏板原材料)。在当时,1吨铂金是上亿的价格。

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务必要自己做。自己做确实会很辛苦,但你必须得不信邪,敢去做,敢于突破。成本竞争力是要在工业的每个环节用拧毛巾的方法拧水分,而且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三个是生产和工艺。张毓强说,距离的长短就是价值链环节的长短。他有两个公司,巨石从矿山做起,到最后的终端产品物理距离有多长?他的工厂里矿粉从融化开始到加热到最后拉出玻璃纤维,整个环节也很长。物理距离上你走过去要好几百步;但是生产风电基材的机器,一边放入玻璃纤维,另外一边出来大块的玻纤织物(风电基材),这个空间距离很短。企业家(张毓强)很朴素,他说你看这个距离很短,它主要靠什么能有好的质量?肯定是要靠加工设备。加工设备很重要,别人这个地方用60万元的国产设备,他用的是德国600万元的进口设备。为什么一定要用德国的进口设备?因为他想获得世界级客户的认可。世界级客户仅产品认证,就要用一两年时间。他们讲产品标准,就给你开了20个小时的会议,质量标准都给你列出来,告诉你必须达到什么水平。他们逼着你去找更好的设备,到最后可以进入他们的认证体系。一旦进入他们的认证体系,被他们认可,他们会明确告诉你,不会把全部的单子给你,但是会保证你的订单,保证你的利润。保证利润是为了让你不要偷工减料,让你有点精力做研发。这是一种长期的、科学的做法。

他(张毓强)因为愿意投入,符合客户的要求,外国客户一直跟他做生意,现在70%市场份额在他手里。

如果说生产的空间距离很长,那就不仅仅是一个设备的问题了,还有工艺等很复杂的东西,这个时候就需要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举个例子,池窑的通路原来是横向的H结构(模仿制造),后来改成纵向H结构(自主创新),改成纵向的H结构以后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通路加长,通过加热以后玻璃液从1500℃慢慢降到1200℃,拉丝的时间拉长,距离拉长,降温的时间都拉长,质量可以更加稳定;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增加更多的漏板,产量也会提升。

制造业都要靠自己创新,要自己去想办法。比如玻璃液的融化,过去是在空气中燃烧,有时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污染。他们后来改成纯氧燃烧,提高了燃烧的效率,而且减少了废气排放。这些做法都起到降低单位成本的作用。

第四个就是原料成本的降低跟投资速度和资金成本高度相关。这里我们要提到张毓强有一个很好的优势——很有胸怀。

当年(巨石集团)要上8000吨池窑的时候,他面临两个选择,其中一个是被外资收购。在和外资的接触中,他们(外资)觉得巨石是一个很好的“苗子”。他(张毓强)后来拒绝了,但企业没有规模优势也发展不起来,池窑一次性的资本投入太大。

那么他怎么办?刚好当时的国家建材局(现在已经没有了)下面的中国建材集团(当时叫中新集团)有一个上市指标,但没有什么好的资产。国家搞三年国企脱困,上市指标就是方法之一。

中国建材集团可能是中国所有的央企里面最善待民企的一家,他们愿意和民企合作,就把自己的资产和几块引入资产并在一起同巨石一起拼装上市,取名中国化建。

对张毓强来说要有胸怀,因为他面临着必须让出第一大股东,要满足国企控股才能上市。试问,有多少民营企业愿意放弃第一大股东,而且上市资产还主要是他的?张毓强这个时候算的是大账,因为他心中还是有理想,要成为世界第一,如果不能够上市融资,靠这样发展是不行的。

所以他就让了,中国化建上市了,后来又改成中国玻纤,现在叫中国巨石。當时上市后的情况是,他的股份可能只有百分之三十。第二,他当时的公司叫巨石集团,并到中国化建。巨石集团有一年的盈利是整个中国化建加在一起的盈利的103%。如果没有胸怀,创造103%的利润,但是只有30%的股权怎么可能做到?

混合所有制要想找到这么有胸怀的民企,然后又要找到有胸怀的央企,愿意不干预企业经营,很难得。中国巨石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央企市营,完全交给市场,交给张毓强经营。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终端需求下降,巨石的产能就全变成库存,他们把周围的几十个仓库全部租完了。这个时候按理说应该停工。

但池窑是24小时不间断生产的,一旦停工,池窑就彻底冷了,再生产就要加热,而加热的时间长达三四个月,停工的代价很高。但是如果不停工,就意味着要赌市场很快好起来,如果市场持续低迷,更多的库存怎么办?这个时候央企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有央企担保,就有更多的流动资金去支撑工厂生产。当然其中是有科学分析的,他(张毓强)相信这个产业的规律是未来会好起来。

上市可以融资降低财务成本,央企在银行贷款上的便利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五个是全员支撑的系统竞争力。因为这个环节很多,这样每一个环节的人去想办法提合理化建议、增收、节支、降耗等等。

张毓强有句名言:员工的工资要逐年上涨,但摊在每吨产品里的人工成本要降低。

为什么员工的工资要涨?这个是很多民营企业家不接受的,现在成本上升太快,并且往往想方设法把员工工资给降下来。

张毓强为什么能够这么想问题?他们的工资比同规模企业大概高20%。我们固然可以用一系列方法把员工的工资给控制下去,但这个行业需要很多熟练工人,流动性加大,再找新员工的成本很高。春节以后很多人不回来,要重新招工,如果条件差、口碑差,就没有人来,但每年春天,他们的招工处都在排队。

他(张毓强)认为不能对员工不好,但是对员工好,你怎么有成本竞争力?巨石采取的方法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就慢慢地控制招工,尽可能地提升效率,让每一条线所用的人数下降,充分利用自动化和信息化。巨石现在生产一吨产品的人工成本其实是在下降的,而每个员工的成本在上升。他们总工人数从2008年金融危机时候的1万多,到现在8000多,而那个时候产能60万吨,现在是180万吨。产能增加了三倍,但是工人没有增加,这是他厉害的一个方面。

巨石使用了一套“增节降”方法,每一年增收、节支、降耗,然后不断追求最大程度的合理性。

第六个是质量的稳定性,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开机率。规模经济是有作用的,但是它有一个前提,规模是有效的,产品质量没有问题,又便宜又好才行。当年他最低的时候成品率只有50%,现在是最少95%,最高可以做到98%。

第七个是收益来自于客户。他(张毓强)堪称公司的头号销售员。他的另一家公司振石集团,到2019年为止营销部还由他管理。客户给企业发工资,企业才能给员工发工资,所以必须高度关注客户。

他还有一句话叫做“所有影响客户体验的问题都是质量问题”。举个例子,1996年,他们进入美国市场,但是遇到退货,因为集装箱里有水而退货。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搞了大半年。按理说里面是不可能有水的,最后发现是托玻纤纱的托盘是木质的,含水。运输过程中,集装箱闭封、温度变化,木托盘里的水蒸发出来被外包装闷在里面,影响了产品的含水量。产品质量可能没问题,但是包装影响客户体验,这就是质量问题,要去解决这些质量问题。

最后一个我认为是他的精华部分,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创新。

举一个例子,就是自主研发高性能的玻璃配方,过去高性能玻璃配方就是美国康宁公司所垄断的。但是张毓强不信邪,他开始想办法自己研发高性能玻璃配方,从2001年搞到2005年,搞了五代统统失败,非常苦。2008年前后,他们跑到美国找律师一起去看所有的专利墙以外的空间在哪里,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个不触犯专利的配方。这个配方让一吨玻纤的配方成本从1300块钱降到500块钱,让很多中国公司可以用低成本的办法实现高价值。

总成本领先跟高价值创新结合起来,形成总成本领先,高价值的产品结构,在竞争中取得压倒性优势。

张毓强有一个习惯——每天跑步。我跟他一起去埃及,在迪拜转机,航站楼的路特别长,走到底400多米,他在转机的时候就完成当天的鍛炼任务,来回走了一个多小时,走了七八公里,然后他跟我说,今天任务完成。那次转机一共就三四个小时,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张毓强说,跑步是世界上最枯燥的事情,一个人很孤独很寂寞,但他一直在跑。跑步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做别的事情,就只好想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很多遍,每天都在想,想了几十年。

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企业家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也告诉我们,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本文为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朋友圈新媒体平台创始人秦朔在2019年12月1日陆家嘴读书会上的演讲内容)

猜你喜欢

一块钱巨石成本
还钱
一块钱
巨石人像也成堆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建筑
Easter Island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你说风雨中,一块钱算什么
买烟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哲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