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探究

2019-09-10朱丽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教育工作者品德

朱丽霞

【摘要】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何为真正的教育?仅仅教会学生读、写、算的能力能叫做教育吗?又或者说教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能说会道的‘人才’就是检验一位好老师的标准吗?”笔者认为,一位成功的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具备人性的基础上,即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学生所掌握的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真正的存在价值。

我们知道,个体的品德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个体在社会这个大家庭生活的条件下,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學校教育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主导的作用,因为相对于个体的遗传以及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影响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和片段性外,学校教育具备更完善的自觉性与系统性。所以,教师应按社会的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品德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设计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成为一个具备人性的人。

【关键词】学生品德;教学

一、加强学生的道德认识

个体只有对道德有一定的认识后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才会用这种道德认识去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要受知识支配,所掌握的知识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说,个体在道德上的发展与成熟必然包含着个体在道德认识上的发展与成熟。有些时候学生会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往往是由于对道德概念存在曲解,学生只有在认识深刻的条件下,才会有丰富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毅力把道德行为坚持下去。要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学生只有在掌握道德概念的条件下,才能划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线,才能根据自己掌握的道德概念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由于学生形成概念是一个从一般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道德概念教育时,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积累道德经验的道德情境,提供具体的事例和榜样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概念。但是要注意,对道德概念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要让学生将其内化成自己道德结构的一部分,用其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我们不应让儿童掌握“关于道德的观念”,而应是能指导行为的“道德的观念”,他的话很直观地解释了这一观点。

2.引导学生把道德概念转变为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个体建立在已有道德概念的基础上的,是个体对道德概念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个体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与道德信念密切相关。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道德信念,学生一旦形成道德信念,就会用道德信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因此,在德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还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互相交流、讨论以达到对认识道德要求的正确性与执行性;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情境和亲身体验中运用已掌握的道德认识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因仅仅停留在认识上的记忆或口头表达的道德知识是没有用的,只有学以致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正确性,才能内化成学生的道德信念,从而支配和调节学生的道德行为。

3.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个体运用道德知识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是非、善恶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叫做道德评价。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时切记不要进行概念的灌输,做一位独裁者,而应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分析、判断和选择,以形成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发展道德评价能力。研究表明,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从依赖、仿效他人的评价慢慢过渡到自己独立地进行道德评价。学生一般是从“对他人”评价到“对自己”评价中逐渐养成道德评价能力的,其发展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先学会评价他人的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学生以他人为“镜子”,从而学会评价自己。

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生一旦形成道德情感,对他们深化道德的认识以及践行他们的道德行为都具有动力的功能。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是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慢慢形成的。在学校的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要善于创设机会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生活。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德育时,通过知情结合来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不能愚昧地强加给学生思想,而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创设道德情境或体验,来向学生分析、讲解道德的规范和准则,目的是更好的激起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深化原有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对新情感的思考,从而升华情感。通过知情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分析、判断是非、善恶、美丑,教师才能够收到较好的道德德育效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在社会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他人很多的情绪状态:忧郁、愤怒、悲伤、烦恼、愉快、喜悦、兴奋等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在这些特定的情境中,学生能否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依赖于学生能否对他人的这种情绪进行感知和体验,能否产生对方的情感,就是移情能力。激发学生亲他人与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因就是移情,学生在觉知他人情绪状态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道德体验,有利于他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移情能力的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设机会,抓住一切有利于唤醒和提高学生移情能力发展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道德情感的教育。

3.开展有目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培养、丰富学生多样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有目的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如,经常到敬老院当志愿者,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收拾衣物等,体验老人手脚不灵活的不便之处,从而唤起学生尊敬、孝顺老人的优良品德;或者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帮助残疾人的活动,学生与残疾人的相处过程中,亲眼看见残疾人在生活上存在太多的不便,便会产生同情心,会想到在日常生活中多去关照、帮助那些身体上有残缺的人,而不是去讥讽他们。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活动中,其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感人的力量往往能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对假、恶、丑的唾弃与痛恨,净化了学生的心灵,这是道德教育有限的途径之一。

三、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学生不能仅凭道德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愿望来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还要依靠学生的道德意志才能抵制来自环境或他人的诱惑,将道德行为坚持到底。所以,对学生品德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1.选择正确的道德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对道德行为的研究指出,认为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榜样的作用。可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选择正确的道德榜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榜样能激发学生意志锻炼的自觉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榜样的先进思想,高尚行为会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榜样学习的欲望,增强他们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使学生的行为受道德品质的支配。

2.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要躲避的一个误区是“培养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如果道德教育只停留在表面上的教育,只掌握道德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没有付之实践,必会造成学生知识与行动上的脱轨。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实践活动,并且有目的地在活动中创设适当的困难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方面上的思考与深化,寻找适当的时机给予鼓勵、表扬和帮助,让学生有信心去克服困难,在战胜困境的过程中取得意志锻炼的经验。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针对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学习需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合理的安排,制成制度,严格执行,督促学生要持之以恒,让学生逐步形成意志力和自制力,从而不断完善思想。

4.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生具备的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可以说道德行为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仅凭学生拥有某些道德行为,是不能说其形成和拥有了某种品德,只有在相应的道德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并将这种行为坚持到底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拥有某种品德。道德行为习惯在一定的情境下经过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慢慢形成的。它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明善”的过程;二是社会化的过程,它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掌握道德关系和运用道德规范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冯婉桢,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德育政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8(12).

[2]孙国友,黄孙庆.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趋势[J].基础教育研究,2008(11).

[3]卓晴君.改革开放30年学校德育政策回顾(上)[J].中国德育,2008(07).

[4]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中国德育,2006(09).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教育工作者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好学者贤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品德
远和近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