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美的体验的思考
2019-09-10张杰
张杰
“三月的阳光温情流泻,春似柔情的少女,轻盈的曼舞水袖。一笑是姹紫嫣红,一颦即是细雨霏霏。”
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这么美的句子,惊艳不已。一瞬间置身于改不完的试卷和练习题中我的仿佛也感受到了春风拂面的温柔,暖阳环抱的恣意。心一下子变得很轻很轻,那几分钟的代入体验里是真真切切能感受到阳光拂面的。“真好,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知美的玲珑心,感谢你让我也能感受到这么美的春天!”在他的本子上,我如是批到。我想让他知道老师是懂他的,不管是他文字中所描绘的画面,还是通过文字所传达的情感,我都懂!于他,于他的文字,我心悦之,我满心欢喜。
然而可怕的事实告诉我,我的满腔热忱不过是一厢情愿。
这个孩子在拿到作文本,翻开看到第一眼之后就得意的告诉我,“老师我背的这句话好吧!周末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写作文,这句话是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背的。我们小学老师还让我背了很多这样优美的句子。”背的?我的心一下子凉了。“那你周末出去踏青没有?”我不死心的追问了一句。“我上培优班,哪有时间去踏青啊!”“那你能给我解释一下你写的这句话吗?”他一脸得意的说:“老师我就知道你会喜欢我们在作文里面多运用修辞手法的,这句话我把春天比喻成了少女,用了拟人的修辞,看看,你不就给我批了好吗?”说着,他本就不大的眼睛一瞬间眯成一条隙缝,一道市侩又狡黠的光,从他高度聚焦的瞳孔里像一把利剑直刺我心。
“那你覺得春天美吗?”虽然他以答题技巧考试得分为感知生活的前提,但这也并不能妨碍他对生活对美的欣赏与热爱。
“美?老师你觉得春天开很多花就是美对吧,那夏天也有很多花会开了,冬天也有!”他一脸不屑的望着我。显然对于他来说我是不可理喻的。
“那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喜欢哪一个?”我在心里暗暗的告诉自己就算他回答的是我最不喜欢的冬天,我也一定要顺着他的话,陪他一起去寒冷刺骨的冬天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雪球游击战!
可是,他站在我面前犹豫了很久后告诉了我“不知道”三个字。我词穷了,这不是我预想答案中的任意一个。在他的心里一年四季变幻的风景,就像母亲每天早晨给他做的早餐,平淡,乏味。每天能看到的鲜花绿叶是如此,日升月落、风起云涌都是如此。唾手可得,也就不值得珍惜,更不值得喜欢。不值得,所以他也从未用心去感知过。
不知道,没有感觉占据了大多数孩子内心里最大的情感面积。他们每天上学,写作业,仅仅是因为老师家长要求他写作业。他的内心世界,一如现下最流行的天气现象“雾霾”,灰暗混沌一片。他只在为自己的躯壳而活,为父母的要求而活。每一个行动都是老师家长让做的,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他感知不到花香鸟语。他的内在自我生命意识一如冬雪掩埋的草,荒芜,枯槁。
连中国老师在他的书《唤醒生命——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巨人》一书中写到“学习是遭遇一种惊心动魄,一种难能可贵,一种刻骨铭心,一种舍生忘死,一种前所未有,一种高贵卓绝,一种精彩有趣。”
不能像连老师那样让我的学生心生繁花不惧艰险,至少我要吹散他心中的雾霾。让他能够找到自我的生命意识。能够去感受大自然的情感变化,能够去关注更多外界生命带给个体生命的美的体验与感动。
正值盛春,从看花开始。
周五最后一堂语文课,我特意跳到后面先上第一单元的两首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钱塘湖春行》。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给孩子们解释为什么早春时节会出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看着他们朦胧似悟的面孔。我以不布置作业为条件,嘱咐孩子们一定要在周末的时候去踏青,去拜访春天,去探寻遥看有近却无的“嫩草”。
周一一走进教室我感受到了春天复苏万物的强大魔力。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明媚的春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天的桃花最美。”背作文的孩子第一个蹦起来说。“这句话是的意思是,桃花含苞欲放开满枝头,花开灿烂像挂在树枝上的红霞。我周末去孝感看桃花了,真的像诗经里说的那样,古人真有文采,‘夭夭’和‘灼灼’两个叠词就把美到让人心醉的桃花变成美到令人心醉的诗句。”这一堂课频频有学生站起,跟同学分享自己看到的美景。
暖阳唤新绿,微雨孕春芳。在这阳春三月,在这一堂欢声笑语中,我仿佛看到孩子们的精魂于桃花与诗句中幻化而出。
春刚刚开始,而我看见春风已渐渐吹进孩子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