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屋渐新:浙江省松阳县生土建筑保护更新模式研究

2019-09-10汪凝王直民蔡佩汝

小城镇建设 2019年12期
关键词:松阳县

汪凝 王直民 蔡佩汝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生土聚落的实地调研,借由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松阳县已开展的生土建筑保护更新模式,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與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潮湿丘陵地区生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生土建筑;潮湿丘陵地区;保护更新模式;松阳县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3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2-0084-07 文献标识码:A

New Appearance of Earth Building: A Study on the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Modes of Earth Building in Songyang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WANG Ning, WANG Zhimin, CAI Peiru

[Abstract] Through a field survey of traditional earth settlements in Songyang County, Zhejiang Provice,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modes of earth buildings in Songya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buildings in humid and hilly areas.

[Keywords] earth building; humid and hilly area; protectionand regeneration mode; Songyang County

1研究背景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山地,瓯江上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松阳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建安四年,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县城。这座古老县城至今仍保留有百余座格局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生土聚落,它们适应着多雨的气候和山地环境,表现出江南潮湿丘陵地区生土聚落独特的风情风貌,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见图1)。

然而走进这些生土聚落,其中的生土民居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一定数量的生土民居室内采光不佳,落灰较重且基础设施不够完备,无法满足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其次,一部分生土墙体出现较为严重的倾斜开裂、受潮发霉和雨水碱蚀等现象,存在结构安全问题;此外,随着村中人口外迁,生土民居长期空置而进一步破败(见图2)。上述问题形成了关于生土房屋不适宜建造或居住的偏见,不少村中的生土民居已被砖混房屋取代,传统生土聚落的风貌受到破坏,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困境。

近年来,松阳当地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重视传统文化复兴,制定了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方面的相关政策,涌现了一批生土民居的保护更新实践,江南生土聚落渐渐有了新的活力[1]。本文对松阳县界首村、王村、山下阳村、陈家铺村、庄河村、平田村、西坑村、呈回村和杨家堂村9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土聚落展开调查,从传统建筑样式修复、建筑空间改造、现代建造方式置入与文脉精神重塑等方面分析了当地生土民居保护更新模式,吸取其中的经验并针对问题与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潮湿丘陵地区生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2传统样式如旧修复

2016年,松阳启动“拯救老屋行动”,致力于传统村落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利用。随后,《浙江松阳县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修缮导则》《浙江松阳县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修缮方案要求》《浙江松阳县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修缮验收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编制推出,规定了传统村落文物建筑的方案要求、修缮导则和验收办法,希望能让传统村落特色面貌长久留存。

依循修缮导则,不少生土民居按照原有的形制、结构和材料,利用传统建造工艺对建筑受损部位进行修复,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有建筑与其所承载的原真信息。在王村某生土老屋修缮工地现场,针对主体木结构,工匠们替换了受损较为严重的结构构件,重新铺设了椽子和青瓦;更换的月梁、牛腿、雀替等原有民居中重点艺术表现的位置仍辅以风格一致的木雕;针对起围护作用的土墙,质量较好的生土墙体被原状保护或局部修补,倾斜的墙体采取了“土墙牵正”的手法予以修正,坍塌或裂缝较大的土墙则被重新夯筑。重新夯筑的土墙亦按照传统做法以卵石为基础,借助松阳当地模板系统夯筑。

由该模板系统夯筑的单元土墙砌块长度约1米,厚度约0.6米,高度近2米。立模时,先将模板底部的四根杆件组装,可利用橫杆上不同的卡榫位置控制土墙长度。接着,将四根立杆固定在底模上作为夯筑土墙时固定侧板的骨架,相对的两根立杆上端用“8”字形绳索套住,以防杆件倾倒。进而安装竖板作为端模。夯筑时,逐层安装橫向侧板,侧板与立杆之间留有空隙,可打入木楔以调整墙的厚度,同时增加侧板的刚度和稳定度(见图3、图4)。夯好的土墙与屋面进行交接处理,并以出檐防水等措施保护墙体。

调研过程中,杨家堂村一处三合院刚完成修缮不久。这座宅院由三面房屋一面门墙围合成院落。正屋三间,院落左右各有一间厢房,正厢房之间由通廊相连,是浙江地区典型的“三间两搭厢”形制。一层的中央开间为堂屋,开间较大,朝院落一侧不设门窗和隔墙,空间宽敞。堂屋后侧还有一道狭长的天井,有利于更好地采光与通风。经过修缮,原有的建筑空间格局得以恢复;木构架、土墙和铺地等得以修葺;门窗、楼梯、楼板和栏杆等依照旧的样式重设(见图5)。考虑到现代生活需求,后侧的天井处还改建了现代卫生间,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也一并得到完善。

3建筑空间设计改造

随着松阳乡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尤其是旅游业迅速发展,一部分生土民居被改造为旅社或民宿经营,还有一部分转变成书局、展覽馆、作坊等。根据新的使用需求,建筑师们采用了多种设计手法着力打造新的民居空间。

2015年,建筑师何崴及其团队将平田村一处生土民居改造成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青年旅社——爷爷家青年旅社。原民居主体为一栋二层三开间的木结构夯土建筑,主体建筑两侧搭建有生产辅房。民居一层中间是堂屋,两侧是卧室,是主要的日常生活起居空间。二层空间开敞,多用于晾晒和储存[2]。在设计改造过程中,建筑师基本保持了民居的外部形态,将北面土墙于檐下局部向下削平约1米,补以木框支撑形成一个两开间距离的长窗,一方面提升室内的采光和通风环境,另一方面将村落景致和远山雾色带入房中(见图1)。建筑南向墙面在二层位置新开了一扇门,门外搭建起一座小型钢结构桥梁与户外坡地平台相连。桥面铺设圆木并以细树枝于铁栏杆外密织成篱,质朴的桥体与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

旅社的室内改造主要表现在空间的整合与置入。建筑主体木结构得到修缮更新,一层原有隔墙被移除,三个开间被重新整合。吧台、书架和桌椅参照柱网布置,界定出不同的活动区域,供年轻人休憩和交流。在原有建筑二层开敞空间,建筑师插入了三个可移动的盒子单元作为青年旅社的客房。“客房盒子”呈屋形,体量略小于单个开间宽度,以轻质木结构为骨架,外用半透明阳光板围合,内部安装高低床铺,每个单元可以容纳4~6人(见图6)。盒子底部安装有万向滚轮,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移动盒子,挤压出不同形态的公共活动空间。爷爷家青年旅社项目以“较小干预”的态度介入到老屋的改造中,凸显出传统与现代,厚重与轻盈的空间对话关系。

同样在平田村,多年扎根于松阳乡建的建筑师徐甜甜将村口一组荒废的生土农房改造成农耕博物馆和手工作坊。依托山势,这几栋农房分布在阶梯式台地上。将场地西北向较低阶梯上的两栋转角相邻的农房和圈舍设定为农耕博物馆。设计方案维持了各建筑外部的独立形态,修复了生土外墙,重点对建筑内部空间加以连通[3]。室内隔墙在去除后形成了连续的线性展示空间。有趣的是,建筑师并未在农耕馆内部设置楼梯,而是将建筑的内部流线延伸到室外,引导参观者随着村中的山径拾阶而上达到农耕馆的二层和手工作坊,加强了公共建筑与村庄的互相交融。

手工作坊原为两栋生土住宅,中间夹有一条狭长的巷道缝隙,南北各有一间辅房。设计打通了巷道两侧的土墙,插入一个竖向的玻璃木格栅光井,从而将两个建筑合并。建筑一层为开放空间,布置有储物架和长桌,手工艺者可在此劳作。阳光透过光井落到长桌上,补充底层空间采光的同时强化了劳作的仪式感。主体建筑北侧的辅房被设计成一间小茶室,茶室的屋顶用采光瓦搭配传统瓦片,产生星点状的光影效果(见图7)。南侧的辅房则改为室外花园,花园中增设通向二层的楼梯。建筑的二层有两间客房分别位于光井两侧,供驻村艺术家居住或民宿经营。现今,农耕博物馆和手工作坊不仅用以展示农耕和手工文化,还时常举办乡村建设讨论会,成为平田村的公共文化中心。

4现代建造方式融合置入

除了通过设计手段改造传统建筑空间,不少乡村建设者还关注到当前乡村日益老龄化、空心化,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工业化生产体系逐渐失去优势,不能适应当下的建造需求。基于此,一些乡村实践还尝试引入现代结构材料与建造技术,以节约工程成本,提高建造效率,提升建筑品质,且在建筑风貌上达到新旧共融。

2018年,飞茑集民宿项目落户陈家铺村,改造经营了村中西南角两栋相邻的生土民居。这两栋生土民居沿山地等高线呈“一字型”建于狭长台地上,主体建筑为传统穿斗式木结构,靠山体一侧用毛石砌筑挡土墙,其余三个方向由土墙围合,西侧还附有砖砌辅房一间[4]。飞茑集项目于建筑外部基本保留了土墙和石墙,适当扩大了窗户尺寸。建筑内部用装配式轻钢结构替换年久失修的木结构。新的轻钢屋架比木屋架加高约1米,增高的空间用于设备安装(见图8)。辅房因质量较差被拆除,主体轻钢结构在此处延伸架出一跨二层的体量,外以大面积的玻璃围合。

改造时,地坪基础被重新修整,预埋了综合管线。轻钢单元构件在工厂预制后运至现场,杆件之间无需焊接,工匠们可根据预留的螺栓孔定位,通过角铁和螺栓装配组装。置入的轻钢结构与土墙脱开一定距离,在地面柱脚处进行结构加强。室内墙体、抬升后的屋面板,以及檐口以下的幕墙以C型钢为龙骨,外挂金属拉网板支模,内填充复合泡沫混凝土,自重轻且保温效果较好。

云端觅境民宿项目是另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坐落在西坑村,场地地形复杂,地势落差较大。基地范围内的六栋生土民居和三栋砖混房屋顺应地形走势分布,布局紧凑。由于场地内生土民居的木结构腐蚀受损严重,土墙开裂坍塌面积较大,因此项目保留了质量较好的土墙,其余部分进行翻新改建。以场地西侧高台上一栋三开间两层高的生土民居为例,设计方案延续了原建筑的基本形态和尺度,主要调整了开间布局,将两侧开间面宽加大以保证客房的宽敞舒适,中央开间则压缩形成一个木质的楼梯间。由于建筑南朝山谷,设计将南向的开窗加大,二层东侧挑出飘窗,客房增加露台,形成开阔的观云视野(见图9、图10)。

新建筑两侧开间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混合结构体量,采取分层建造的方式。建筑一层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混凝土结构柱浇筑完成之后,转角墙体以毛石砌筑,其余墙体为土墙,夯筑于两柱之间。随后,在墙和柱上方向内20厘米处浇筑圈梁和楼板。过梁外侧砌有预制土砖,再沿圈梁和土砖固定一组钢板便于找平继续夯筑二层土墙。由于单元结构体量较小,建筑二层省去了结构柱,木屋架搭建在土墙之上。屋面板加铺防水层,旧瓦在收集整理后重新铺设(见图11)。在生土建造阶段,施工队伍将回收的土墙土样重新调配,使用传统木模板再次夯筑。工匠们还对使用传统夯锤和气动夯锤进行了对比(见图12)。气动夯锤具有冲击力大、频率快的特点,用之夯筑生土墙体可增加土墙的密实度,进而提升墙体的抗剪强度。气动夯锤在发达国家的现代生土建造中已较早普及,近年来逐渐推广到国内的生土项目,但对松阳当地的施工队伍来说这一工具依然相对陌生。根据现场操作反馈,工匠们可在短时间内掌握气动夯锤的使用方法和夯筑技巧,施工更为省时省力。同时,传统木模板的刚度可抵御气动夯锤带来的冲击力,夯筑过程中并未出现模板不稳定、墙体破坏等现象,模板拆卸后的夯土墙体呈现较优品质。

5在地文脉精神重塑

面对传统村落和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保持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性已被大众普遍认同。很多保护更新项目都积极保留或参照原有民居形态,使得修复、改造或新建的建筑与生土聚落整体风貌相一致。但地域性特征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在形式上,更存在于村落的深层文化结构。在松阳,另有一些项目不拘泥于传统样式,注重建筑与外部环境及内部文脉精髓的关联耦合,以期重塑乡村场所精神。

位于松阳中北部的王村始建于宋朝,曾是松阳史上最兴盛的村落之一,是古市镇到松阳县城官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明代大学士王景的出生地。然而,王村在早年的规划中被纳入了工业区,村子周边建有密集的中小型工厂,村内相当数量的传统夯土民居被3~4层砖混楼房所代替,剩余的老房子也多年久失修,传统村落风貌破坏较大,发展前景不容乐观。2015年,王景为王村人的定论让村民们重拾文化自信,积极打造王景故里,恢复王村文脉,推动王村振兴。其中,徐甜甜设计的王景纪念馆成为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节点。

王景纪念馆坐落于王家祠堂北侧,建筑根据场地周边肌理形成一个连续凹凸的体量,内凹部分为出入口和两个庭院空间。一层为纪念馆展厅,屋顶为开放露台。建筑采用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围护部分为夯土墙体和木格栅庭院外墙。走进纪念馆,平整的屋面、厚重的土墙和光滑的水磨石地面塑造出干净纯粹的内部空间。在这个纯净空间中,由转角L形剪力墙构成的17座光井纪念柱成为视觉焦点。这些纪念柱大小不一,形态相近,底部为方形基座,顶部高出屋面并设有玻璃天窗,剪力墙与屋顶衔接处以弧形收口,柱身辅以弧面石雕,讲述王景的人生故事。当光线自天窗洒下,人物浮雕更加鲜活,在纪念馆空间中极具叙事性和场景感(见图13)。17座纪念柱构成王景人生经历的线性时间轴,引导参观者了解王景的精彩一生。

不刻意套用传统样式,王景纪念馆的形体与场地环境相契合,混凝土与生土材料的结合回应了王村传统夯土民居与砖混楼房交织的现状,建筑结构兼具有纪念意义,与展览叙事空间巧妙融为一体。王景纪念馆表现出乡村混杂表象下的有机理性建构。2017年,纪念馆的建成给予王村村民强烈的文化鼓舞。除了展览功能,纪念馆还是王氏家族聚会和村中民俗文化活动的场地,一种乡村精神得以回归[5]。

6保护更新模式中的经验与不足

不难发现,松阳已开展的生土建筑保护和更新实践应用了多种策略模式,呈现了多元的价值理念,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乡村建筑作品。这批作品充分尊重乡村地域风貌,提升了建筑的基础设施,赋予了建筑新的功能,融入了现代建造方式,优化了空间环境品质,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和建造经验,是老屋活化再利用的有益探索。

与此同时也應看到,在诸多乡土实践中依然有部分项目存在一定的误区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一些实践中,“黄土青瓦”沦为单一刻板的外在表现形式。事实上,松阳当地生土民居不仅仅包含土墙、木构、石基和瓦顶,也常与其他地域性材料相辅相成,构造工法多样,单就土墙来说便有着数十种不同的细部做法。例如,一些工匠擅将青砖与生土墙体结合,灵活用于基础防水、土墙饰面、转角加固等,形成丰富的墙面肌理。而在新的实践项目中,很多传统建造技艺逐渐消逝。更有个别项目为了规避传统生土聚落相关保护性要求,仅象征性保留极少部分土墙。整体建筑采用大体量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墙体则大面积砖砌。为了迎合“黄土青瓦”的生土聚落风貌,建筑的底部拼贴石片以充当砌石基础,柱子和外墙面喷涂成黄色以模仿土墙肌理(见图14)。这些“伪生土建筑”尺度过大,构造节点粗糙,与传统聚落的内在价值背道而驰。

第二,传统生土建造技术有待科学更新。在松阳有不少生土建筑保护更新项目运用了多种现代建造手段,但在新修土墙时多沿用传统夯筑方法。仅有少数项目重新考量土墙做法,用现代气动设备提升夯筑效率和品质。传统生土工艺有其显著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如,土样主要凭借经验配比,建造时依赖人力夯筑,特别在潮湿丘陵环境下,土墙夯筑还较大程度受到天气和地形环境的影响,较为耗时耗力。当前,国外生土研究机构已通过大量基础实验,优化了生土材料性能,研发了生土建造机具系统,更新了施工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技术成果[6]。国内亦有研究团队基于现代生土技术,对传统生土工艺存在的固有缺陷进行了改良[7]。松阳可保留传统技艺的精华,吸收和借鉴现代生土建造的相关适宜性技术,探索适用于潮湿丘陵环境的生土建造优化方案,延续和发展生土聚落的地域性特征。

第三,一些优秀实践作品的推广效应有限。对于普通村民来说,一些示范项目的空间实用性不高、工法复杂或造价昂贵,因而不具备广泛的可复制性。例如,飞茑集项目中以预制装配式为主的建造方式具有施工进度快、精度高等优势,还可提供较为理想的建筑物理性能。但单户订制、远程山路运输等因素大大增加了该项目的整体工程造价,较难被村民在改建自宅时采纳。因此,生土建筑的保护和更新除了以传统风貌传承、特色作品塑造为目标外,还应综合考虑乡村的现状条件和实际需求,合理选择经济适用的材料和技术,调动村民的自主参与性,促进村落整体设计建造水平的提升。

7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是新时期乡村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呈现了松阳生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及面临的困境,并借由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松阳当地开展的生土建筑保护更新模式。可以看到,松阳的实践为潮湿丘陵地区生土建筑的未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现有实践仍多处于实验性阶段,尤其缺少系统且具有广泛推广意义的乡村建筑技术更新方案。乡村建设需统筹地域、经济、文化等要素,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实现乡村整体建筑的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这从来不是一个简单易解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文化与建筑——乡村发展的驱动力” 浙江松阳乡村振兴论坛综述[J].时代建筑, 2019(1):188-191.

[2] 何崴.爷爷家青年旅社设计随想[J].城市环境设计, 2016(6):428-433.

[3] 徐甜甜.平田农耕馆和手工作坊[J].时代建筑,2016(2): 114-121.

[4] 孟凡浩.工厂化预制与手工艺再生 飞茑集·松阳陈家铺[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9(2):118-121.

[5] 叶涧枫.从宗社祠堂到“现代祠堂”对浙江松阳王村王景纪念馆的解析与思考[J]. 时代建筑, 2018(4):134-139.

[6] Hugo Houben, Hubert Guillaud. Earth Construc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M]. London: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4.

[7] 穆钧.生土营建传统的发掘、更新与传承[J].建筑学报, 2016(4):1-7.

猜你喜欢

松阳县
关于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几点思考
松阳县农旅融合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基于“五链”协同的农产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松阳:民生实事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松阳县茶旅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7个蓝莓品种在松阳县的引种表现试验初报
县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实施方案研究
松阳县初中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与研究对策
松阳县关工委走访慰问贫困学生
浙江松阳县茶叶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