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梁考焕刘龙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微课程德育教学

梁考焕 刘龙

摘 要:教育信息化时代,在新改革不断改革以及全面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我国大力提倡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视野下,“微课程”不仅契合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是作为现代化一线教师需要日后不断掌握的技能。本篇文章为德育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而德育在这里专指学校德育,所谓的“微德育”,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数字资源为载体,针对德育开展的专项教学活动。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德育

“微德育”以时间短、内容少、移动性诸多优点,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接受知识。微德育能够关注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并推进其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师生多元角色转变,加快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丰富德育教学资源,优化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建立长效机制,丰富“微课”资源库

实行推进学校“微德育”进程,首先学校方面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丰富“微课”资源库,换句话说,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坚持以生为本,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中学阶段的学校德育教育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小学生心智未成熟,学校德育也一直大多以游戏形式进行,尽管初中生尚属于未成年人,但是他们的思维已经具有一定思辨性,较小学生能够自我约束。但是目前绝大部分中小学的德育教学内容都较为枯燥繁冗,教师实施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很难调动起初中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所以,建立长效机制,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丰富“微课”资源库。一是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实际能力水平提高;二是强化学科特点,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第一点就是根据学生间差异和通过对学情的分析,以及根据三维教学目标的需求,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利用“微课”开展德育,相关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实际能力水平提高;第二点是丰富“微课”资源库,就要强化各个学科的特点,有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首先,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教师在短短45分钟时间里,根据学情需要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含量,在清楚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重难点,还要制定科学的教学顺序促进有效课堂教学,利用身边一切资源同时要挖掘教材中潜在资源。其次,深化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开发一体化拓展。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这三个方面也是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推进和丰富德育“微课”资源库。

二、开展多渠道、多方法,提高微课开展的有效性

教师在分析了当前存在于初中德育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认识到开展“微德育”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学生特点的现实需要的重大意义。在初中阶段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微德育”中,教师首先能够抓住其教學核心思想,理解其内涵、特点及其与传统课堂相比的优势入手,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方法积累“微德育”教学经验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找出提高其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切实提初中微课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质量。开展多渠道、多方法,提高微课开展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掌握微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则,即主体性原则、细微性原则和学科性原则三者的统一。其次,在教学设计上,以学情为基础,将课内与课外巧妙地结合起来。再次,在教学内容上,因材施教,关注过程与效果。第四,在教学模式和评价上,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方法,大胆尝试,提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班主任加强与教研组内教师的沟通与合作研究,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写出德育教学的微课方案,之后让计算机专业教师制作成精品PPT,再转换成微课程,或者是班主任利用摄像机将典型或者有代表性的德育实例用拍摄下来,然后拿到班主任工作室或德育教研组播放研究,作为今后德育教育的范例。

三、反复实践,完善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微德育”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多方协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找出德育微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及时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而集体攻克微课在德育教学应用的难关,使其更加完善。对此,将反思贯穿于“微德育”研究的整个过程,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复实践,完善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第一点从教学设计方面,以生为本,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这点前面有所阐述,不再细谈。第二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习内容的个性化特点,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从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和教科书资源两方面入手去看过程与方法,科学地制定教学策略。微课程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组织策略和传递策略;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教学过程按照吸引注意、明确目标、传递知识,点石成金推进德育微课;恰当地设计辅助资源、PPT精品课件与配套习题提升教学效率。第三点是在教学过程方面,灵活多样,突出乐学与效率。微课程分为线上应用模式和线下应用模式,依据目前“微德育”的应用时机,教师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即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模式、边学边教的课堂进行模式、先教后学的课外辅导模式。第四点在教学评价方面,使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这个评价体系能够较全面系统地对初中生实施评价,重视初中生学习结果的同时也关注其学习过程的成长。

总之,“微德育”具备新、趣、活、实等一系列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带来巨大教学应用灵活性,提升初中德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推进了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湛江市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DYKT201717)

猜你喜欢

微课程德育教学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