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和日本传统宗教建筑
2019-09-10何雪
何雪
摘 要:日本与中国作为邻居,文化源远流长,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有了密切的物质、精神来往,因此在文化、风格等方面有着许许多多相似却又不同的地方。日本的传统的建筑和中国传统的建筑也是如此。本文从传统的宗教建筑出发,介绍了日本传统的宗教建筑和中国传统的宗教建筑,以及日本传统宗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相似性等和差异性,目的是探寻它们在现代建筑中能带来拿些可能。
关键词:宗教建筑;相似性;差异性;可能性
1.日本传统的宗教建筑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日本传统的宗教建筑经历了好几种形态,其中最为主要的为神社建筑和佛教建筑,到了平安时代风格开始融合与本土文,到幕府时代,更是有了新发展。
早期,从7世纪开始,神社建筑在平面和建筑形式上开始成型,平面矩形,长边入口,挖土立柱,山墙上有山花中柱,悬山式曹屋顶,屋面呈直线形,整体呈现一种温暖简单朴素的感觉。到了7世纪后,中国的佛教建筑开始传进日本,因此日本神社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柱子有了侧脚,横梁的两端开始翘起,有了斗拱。拜殿与本殿的形制也成为了一种典型的形制。它复杂的地方在它的屋顶的结构与形式,外墙非常的华丽,屋面和外檐墙仍然保持着日本传统建筑的风格特色。到了12世纪,这时神社建筑又有了改变,开始愈加优美舒展,简洁轻快 [1]。
飞鸟、奈良时期是日本建筑受中国影响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宗教建筑是佛教建筑,比如法隆寺,唐招提寺。“平安时代”开始后,日本的宗教建筑开始更加注重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结合,到了后期,也是受佛教建筑的影响,宗教建筑出现了更多的变体形式。日本的宗教建筑不拘于传统的形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
2.中国传统的宗教建筑
东汉初期的寺庙建筑在继承了印度传统的基础上与汉代的多层木结构建筑相结合,成为了中国式的塔,寺庙以塔为中心。到了两晋、南北朝,佛教开始了快速的发展。人们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同时一些高管、贵族“舍宅为寺”,中国式的庭院成为了寺庙的基本形式,寺庙的布局形式出现了“前塔后殿”。隋、唐、辽五代,寺庙以大多采用了“前塔后殿”的形式。到了唐晚期,密宗开始盛行,钟楼的设置一般位于南北轴线东侧,这种制度逐渐定型,一直延续到明初,到明中叶才在其西侧建立鼓楼,并将二者移至寺庙前山门附近。到了明清时期,佛寺更加规整,大都以中轴对称布置建筑 [2]。
道教建筑是道士用来祀神、修炼、传教、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的中心思想来源于道家。道教建筑,大多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少于修建于天然的洞穴中,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与建筑风格,大体遵循我国传统的祠庙、宫殿体制 [3-4]。
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早期建筑采用砖石结构和阿拉伯建筑风格,保留了高耸的光塔、葱头形拱卷门和穹顶礼拜殿等。慢慢的,受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开始采用院落式的布局。
3.日本传统宗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相似性
“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这是在中国建筑界流传的一句话。古时候,中国是作为东方国家的中心,我们的儒学、佛教、律令、科技先后传入了日本等其他国家,这其中就包裹中国的建筑结构与建筑技术。
在建筑材料上,中国的宗教建筑大都是木构架体系;在形态上,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有大屋顶,屋面、屋脊、屋檐都是曲线的,有点屋顶会高高翘起,像展开翅膀的鸟。这些也都能在日本建筑中得到了表现。
4.日本传统宗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差异性
以日本最为古老的木建筑为例,法隆寺。法隆寺的外观看起来与中国古代的建筑很像,的确,法隆寺是参考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但是以寺庙中的塔为例,在中国塔的作用是人们可以登上去的,然而法隆寺中的塔是不可以的。它的修建方法是从塔顶向下伸出一根柱子,插入地面,所以没办法在各层修出结构,也就修出了这种只能观赏的塔,也就体现了日本的本土特色。再说法隆寺的建筑的斗拱,它没有严丝和缝的衔接。
每隔十年日本的神社都会推翻重修,而重修的时候日本人几乎不会修的和以前一样。于是,唐招提寺的内部结构变成的小屋组,由于小屋组,屋顶变得膨胀,而中国的屋顶坡度缓和。
日本传统的木宗教建筑,虽然在外观上吸收了中国的一些特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了日本本土的建筑特色。
5.日本传统宗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在现代设计中的可能
到了现代,人们对于宗教建筑更倾向于既要让宗教建筑变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又要在建筑上不能脱离传道的本质。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尝试,在材料上,木制结构可以带来本质、质朴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增加一些现代的材料,如钢材等,就能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比如隈研吾大师设计的瑞圣寺,用木制结构和现代钢材搭配使用作为建筑的支撑,不仅在布局上符合了中国寺庙强调深度和对称的特点,而且也符合现代的几何美学。在建筑的外观上,我们也可以摆脱传统的束缚,只要表达出我们要的纯粹、禅意,即使它有着现代的外表,也能让人的内心宁静。我们还可以用周围的环境做文章,做一个完全通透的宗教建筑,如总宁寺无忧树林,即使于周边的传统建筑完全不一样,但也丝毫不会违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何打破千篇一律、如何与时俱进,是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献
[1]叶春生.中日建筑民俗比较研究[J].民俗研究,2006(4):150-160.
[2]徐苏斌,青木信夫.中日建筑遗产保护比较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0(5):77-80.
[3]霍方方.建筑传统的当代延展——解读当代中日建筑师作品[J].中外建筑,2014(12):43-45.
[4]丁磊,王立雄,吴韬.中日建筑创作背景比较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6(7):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