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我们的写作带上学术色彩

2019-09-10

快乐作文(7.8年级) 2019年12期
关键词:边塞诗思乡杜甫

作者简介

王 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澜山学校。首届全国中学语文十大学术领军人物,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改新星,省级优秀班主任,省级骨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几十所师范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

陈晓东: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

司艳平: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浙江省永康外国语学校。

魏志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山东省济南市辛锐中学。

把研究的意识引入写作,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自主探究,分析研讨,表达交流,最后把研究的成果形成文字,让我们的写作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带上一定的学术气息。

王君:朋友们,大家好。上一期,我们主要交流了如何带上一双慧眼看世界,今天,我们聊一个比较特别的话题——如何让我们的写作带上学术色彩。先来看一篇晓东班上的学生集体创作的文章,大家用心读一下,看看与传统的作文有什么不同。

【学生作品】

通过寻找李白和杜甫诗中友情的痕迹谈对现代交友的启示

清澜山学校 李旻翀 张秦元博

现代人交友,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寻找一个与自己性格相同或相近的人。而我们通过阅读李白与杜甫的诗,找到了李白、杜甫之间友情的痕迹,他们采取了一种与多数现代人不同的交友方式。我们团队觉得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中,友情的痕迹可以给我们现代交友带来启示。

李白和杜甫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首先两个人出生时代不同。李白主要活跃在盛唐,他目光所及,一派盛唐气象。而杜甫则处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历经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其次,杜甫、李白两个人的思想不同。李白更倾向于道家思想,崇尚自由,被世人称为“诗仙”。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关注黎民百姓,用诗歌表现百姓疾苦,所以被称为“诗圣”。

下面,让我们通过李白与杜甫的交集,来寻找他们友情的痕迹。

李白嗜酒如命,杜甫有一首写关于饮酒的长诗——《饮中八仙歌》。在这首诗里一共154个字,写到了当时善于饮酒的八个人,只有李白一人被杜甫大肆渲染了28个字,其余的人最多只有21个字。这可以看出来杜甫对于李白不仅仅是一个粉丝对于明星的态度,更多的是对于朋友真诚的夸赞。

我们来看李白对杜甫的态度如何呢?

李白给诗人写诗,最多不超过三首,能被李白写进他的诗里面都会成为一种荣幸。杜甫心系百姓,可是时运艰难,几乎一生漂泊。李白遇到瘦骨嶙峋的杜甫,写出《戏赠杜甫》,看似不经意的戏谑之言,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对杜甫的深深牵挂。

杜甫则在诗中对李白表现出了特别的“关照”,尤其是在李白遭遇困厄之后。

由于李白支持永王起兵讨伐安禄山,平定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打败永王的军队,李白受到牵连,被定为死罪。一般朋友怕受到牵连,唯恐避之不及。而杜甫却写长诗为李白鸣不平。在他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极力突出李白才华横溢,赞扬其写诗能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正所谓“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李白虽然才华超群却无用武之地,虽然道德崇高却无人理解。杜甫以诗歌为李白鸣不平。而当时杜甫家境贫寒,妻子与子女都在饥寒交迫之中,他却冒着风险为李白仗义执言,可见杜甫对李白的情意之深。

好在李白遇到皇帝大赦天下,被改判流放夜郎。杜甫听说后既高兴又伤心,既为李白免于一死而高兴,又为今生可能不会再相见而伤心。他连续几晚悲喜交加而无法入睡,写下了《梦李白两首》,其中“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两句尤为感人。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這“三夜”和“频梦”生动地体现了杜甫对李白深深的牵挂。

到了晚年,李白与杜甫都身心俱疲,或许是相互安慰吧,李白写下了《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杜甫哇,我的朋友,你是不是最近瘦了?想必是从前写诗太辛苦了吧?”在这里,李白看似调侃的语气里包含着对杜甫的牵挂与同情。

李白与杜甫性格相反,思想迥异,因为互补而成为好友,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如今尽管他们已经逝去,但是我们通过寻找他们诗歌中友情的痕迹,发现了这种新的交友方式,那就是两种不同的性格的人,也可以成为朋友,甚至成为知己。

我们都在潜意识中认为交朋友只能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但志趣相投只是交友的一个基础,结交那些对生活持有不同的观点的朋友也是别有风味的。

艳平:传统的文章一般是写人叙事,而这篇文章,学生以“通过寻找李白和杜甫诗中友情的痕迹谈对现代交友的启示”为题,使文章带有了比较强的学术性,有点儿论文的感觉。

志强:这篇文章让我耳目一新,我最大的感觉是学生通过这篇文章,展示了自己很深的思维,学生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这篇文章的深度远远超越了一般学生对风花雪月的描写。

晓东:除了艳平和志强提到的区别,这篇文章跟一般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这篇文章是两个同学的集体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一般的文章都是学生个体创作。

王君:晓东,你们这次八年级的文章创作极有开创性,为写作走向更高的层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这种写作方式与最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活动式单元”不谋而合,下面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进行这次写作的背景。

晓东:我们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写作尝试,主要是因为八年级作为毕业班,每一位同学要提交一份毕业作品。而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就是提倡放手,让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而这学期我们的教学内容又恰好以唐诗宋词为主,因此,我才有了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艳平:原来如此,作为国际学校,你们很重视让学生动手、动脑,你们进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活动是按照怎样的程序进行的?快分享一下吧!

晓东:好的,我们进行此次项目式学习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一、划分小组,明确任务。为保证效果,全班同学自由结组,每组2—3人,推荐一名语文素养较好、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组长,主持组内协调工作。

二、提出和选择选题阶段。指出选题原则,可选单个诗人、词人的一类作品进行探究,也可以选择多个诗人、词人的某一类作品,选点整合。为了进一步打开学生思路,我抛砖引玉,为学生提供了十个选题。比如:

1.李白与酒

2.透过月光看李白

3.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4.李清照的愁

5.苏轼和辛弃疾的愁有什么不同

6.文人与酒

7.关于愁的诗词研究

8.关于友情的诗词研究

9.关于爱国的诗词研究

10.试析李煜和李清照之愁

三、实施阶段。

1.小组按照选择的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进行资料查询。

2.研究内容指导,选点要小,思考要深,板块要明,逻辑要清。

四、语文课上展示,邀请黎蒙、王君、王超宇、郭强模等老师观摩,提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进行二次修改。

五、最终展示环节。在小剧场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邀请家长和学校领导参加。写成专题性小论文,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发表。

志强:晓东老师,你觉得让学生参加这种项目式学习,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晓东:我觉得最大的价值在于改變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为学生拟出了十个选题,可是没有一组用的是老师给出的现成选题,全部是小组自己头脑风暴出来的。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热情高涨。学生自己确定选题,自己查找资料,自己进行论证,自己制作课件,自己登台展示。

王君:晓东,前一篇文章选材立意很有意思,有一点儿小遗憾就是最后的结论部分稍微显得急促和粗疏了,这一部分应该增强才好。得出结论之后,如果还能够有一段深入地谈孩子们的研究为赋予友情新的含义起到的作用,则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出来了。收得太急,意犹未尽哪。请你再出示一个写作片段,我们讨论一下,这种写作形式会不会影响表达的生动性,会不会损伤文章的感情或者文采。

晓东:好的,我给大家再来展示另一个小组的写作片段。

【学生作品】

浅析唐代边塞诗中

思乡情的变化(节选)

靳耀凯 周昀葑

思乡,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游子遥望皎洁的明月,李白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名句;黑发而出,白发回乡的贺知章发出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

边塞,冰冷却又火热的名词,存在于每一个渴望精忠报国的热血青年心中。“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他们内心的呐喊。戍守边疆的战士在六月飞雪与骄阳似火的天气,屹然矗立在边塞。

边塞的诗,是朝气蓬勃的,是积极向上的,是一往无前、英勇不屈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这些弃文从武的书生最真实的写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情感,更有慷慨赴死的悲壮。

初唐: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诗歌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1]

小结:

因为初唐时期将士们刚刚迎来国家的统一,大家非常珍惜。吃饭的时候身边都有一把大刀或一根长矛,外面一声呼喊就可以抄起家伙上阵打仗,他们都是一群不怕牺牲只为心中理想的人,将士们心中最大的渴望是建功立业,因此初唐的诗歌还未突显出思乡情。

盛唐:

凉州词(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秋风萧瑟、月黑风高的那一晚,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听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

小结:

盛唐是诗歌的盛世,诗歌史上人才辈出,李白、王昌龄、王之涣皆在此时各领风骚,而边塞诗在这段时期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盛唐,百姓们安居乐业,乐享太平,外忧平,内患息。正是因为如此,在边疆的战士们才有机会去思念远在故园的亲朋好友,写出思乡的边塞诗。

中唐、晚唐(略)

小结:

边塞诗中的思乡情从无到有,越变越浓,就如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唐代边塞诗中思乡情的变化”,唐诗是诗歌文化的巅峰,唐代的国力也是当时世界的巅峰,可是如果没有那些边疆战士,哪来的太平盛世?戍守边疆的他们,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每晚面对着时而圆时而缺的月,依然会思念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最后黯然神伤。每次唱起家乡的歌谣,也会感慨万千。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情感磅礴却又不能释放,只能化为笔下纸上的一个个字符,流传千年,使后世的人们每当读起这些情感精华时,一次次怆然泪下。

谁说当兵没文化?看看这些沁人心脾的诗,就知到底谁没文化。战士们将思乡与边塞完美结合,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深入研究,我们小组开始有意识地查找关于唐朝各个时期边塞诗歌的代表作品。当你真的投入其中,你就会发现唐代的边塞诗真的异彩纷呈——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各个时期边塞诗中反映出来的思乡情进行总结,发现其内在的规律,以说明一个王朝的兴衰与戍边将士思乡情的内在联系。

这些边塞诗人在唐朝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千古绝唱,让后人仰视。吟诵这些诗,历经千年,耳边似乎还响起边塞的风声,鼓角的爭鸣;眼前还浮现出那大漠残阳,那紧闭的古城。边塞诗是唐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引用出处:

[1]中国古诗文网

志强:孩子们的文章太精彩了。他们写作的过程就是对诗歌理解、赏析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一定是兴趣盎然的。

艳平:孩子们能通过诗词的表象去提炼诗词的意义,能通过自己的眼光去审视边塞诗的情感内核,这样写出的带有学术气息的文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思维品质,这是非常宝贵的尝试。

王君:那么,这种研究型写作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志强:我觉得首先打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不再是简单的课本上的字词句篇,而变作自己研究、思考的呈现。其次,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突破。

艳平:我觉得这种研究型学习最大的意义就是以活动任务为中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它整合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的学习系统。

志强:是的,这种学习方式真的会将学生由“等食”状态变为“觅食”状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归纳,真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且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教师在课上是省心省力的。

艳平:这种研究型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摒弃了老师的大量讲授,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大量活动,在阅读活动中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锻造语文品质,将多方能力进行整合。与实践相融,知行合一,在行动中形成独特的思维涵养。

晓东:王老师,我们运用这种研究型学习进行写作,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王君:这种研究型学习的写作方式其实是新课标背景下的任务驱动型写作,我们要坚持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让学生自主阅读、批注、总结规律,教师从旁指导,绝不包办代替。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做到,他们就能做到。

今天,我们探讨了一种崭新的写作途径,期待着我们能继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写作呈现出学术色彩。

猜你喜欢

边塞诗思乡杜甫
“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静夜思乡情意浓
登高
思乡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河西走廊断想
本期主题:思乡
绝句
思乡美丽又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