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机制研究

2019-09-10白易梅

关键词: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

白易梅

摘 要:职业素养教育对于国家、社会和高校都至关重要,本文探讨职业素养实质和素质模型,并揭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职业素养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素养提升路径:(1)打造本土特色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2)针对性的分层次养成职业素养;(3)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4)打造“互联网+”教学实践指导平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近年来,“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九大报告中频繁出现。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指的是在致力于精心打造和精工制作产品的基础上,更多的吸收新兴技术,进一步创造新成果。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树立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及产品都抱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到精益求精,竭力打造一流产品,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我国制造业存在许多通病,如:规模庞大但实力不强,产品整体档次上不去,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工匠精神的缺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倡导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改进教学环节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素质模型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San Francisco在《职业素养》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职业素养”这一概念:职业素养是从事某项职业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一个人从事某项职业的综合品质[1]。职业素养也可称作为“职商”,其中包含了从事该职业应该具有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等。

(二)职业素养的素质模型

在此之后,学者斯潘塞率先提出了“素质冰山”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素质就像一座海中的冰山。其中露出水面的部分仅占1/8,其中包括了职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等显而易见的特质,属于个人的显性职业素质;另外隐于水面之下的占冰山体积的7/8,这一部分包含有个人的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及职业道德等,属于个人的隐性职业素养。而隐性职业素质往往是决定普通者和优秀者的关键,即是职业素养的核心。

例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可分为显性的职业素养和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的职业素养包括:未来所从事岗位的绘画基础、设计专业知识、设计类软件操作技能、沟通技能和可迁移能力等。而隐性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最核心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企业在招聘时对技能型人才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因此,超越學历之外的职业素养就逐渐被用人单位所关注。企业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不仅是考虑技是否熟练,他们同时还要考虑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不仅要会干,还要肯干;不仅要肯干,还要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因此,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就成为了用人单位招聘时重要的录用标准。

当今,学生就业与企业招工之间存在着“双难矛盾局面”。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四处寻觅,感叹招一个合适的新员工难。之所以存在这种“双难”的矛盾局面,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大大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如果毕业生在达到一定专业技能水准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那么他的就业竞争力就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最持久的发展源能力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活动的一种态度,它可以促进工作顺利完成,是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这是一生受用的能力,因此被称之为源能力。

职业素养良好的毕业生,会用认真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每一次机会,去做好每一份工作。当学生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不但在毕业时容易就业,并且在首岗就能较好地适应,而且还能多岗迁移,发展后劲充足。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源动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本底责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职业教育定下了根本任务——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面向学生,还要面向社会;不仅要面向当前,更要面向未来。

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让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中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是高职学生职业人生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责任。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职业素养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更会影响毕业生在职场中的适应和成长。总体而言,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逐年稳步上升,2015届90.2%,2016届90.6%,2017届91.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高就业率的同时也伴随着高离职率。麦可思针对2016届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做过一项调查,该研究显示多数毕业生在半年内离职,且大部分为主动辞职。同时,麦可思对曾经参与过相关调查的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这一届学生工作三年内平均更换雇主2.4个。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更换工作的频率较高。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促使2016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有多种,其中47%是因为薪酬福利较低,47%是由于缺乏个人发展空间,还有34%是由于想更换职业或行业,另外20%是源于个人对单位的管理制度及文化不适应等。

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指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社会、家庭环境和高校教育等多方面。而提升职业素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问题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稳定性不好,频繁离职的原因的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不足、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就业目标和定位,同时,隐性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专业课程无法满足职场的需要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方面,没能很好的对接工作岗位的需要,存在根据教师的需求设置课程的情况。同时,很多教师都没有相应的职场经验,定岗实践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学内容存在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部分院校尚未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环节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缺乏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指导,致使学生无法提前认知职场,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欠缺

虽然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高校因为师资、管理体制、重视程度不够等多种原因未落到实处。即使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存在兼职教师缺乏培训、教学内容吸引力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浮于表面,没有结合具体的专业教授等情况,致使很多在校大学生,都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高中阶段在选择专业前,确实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很多学生没有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價值观,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大学必须补上这么课程,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只是一个开始,要对职场和人生进行规划。

(三)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不足

职业规划指的是持续性的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的计划安排。这一过程需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及能力特点,在基于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的分析之上,融入当前时代特征以及个人的职业倾向,将个人与组织相结合,最终确立一个最佳的职业目标,且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准备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许多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不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大部分都有高估或低估的情况;二、毕业生在了解职业信息时过分关注该职业是否符合自身需求,而忽视了自身素质是否能够匹配该职业的要求;三、大部分毕业生对于职业准备的投入并不积极。因此,学校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工作世界,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定位。

(四)缺乏工匠精神

当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成长中失败的经历比较多,在学习中,已形成习得无助感,对于专业课学习本身重视程度不高,在技能学习方面投入也不够。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及家庭氛围的影响,很多学生眼高手低,不急于就业,较多的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物质生活的追求,致使在求职时,过于关注薪酬的高低,而未考虑自己能够给用人单位创造哪些价值,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成长路径也欠缺考虑。部分毕业生习惯于索取,而不甘于风险,缺乏责任心,致使跳槽、“裸辞”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学生在职业知识和技能欠缺的同时,更加缺乏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精益求精、团队合作等工匠精神,以及立志报国的家国情怀。

五、基于现代学徒制提升职业素养的策略

高职院校的学生本科院校学生不同,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职业院校应更为重视实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与培养,更为注重专业技能与工作岗位的匹配。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这一制度深入将产教相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修整了校企合作的的育才方式,使其能够培养出更多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相比更为重视专业基础知识与实操技能并重,同时需要一定的沟通与洽谈能力,提升职业素养的路径主要有:

(一)打造本土特色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

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又称为“双元制”。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被应用技术大学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采纳。在实践“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应该明确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岗位标准,以校企合作为基本模式,将学生的培养视为重中之重,以课程教学作为其中的纽带,将工学相结合,既有教师、师傅的教导为知识支撑,同时又深度参与学校、行业及企业的各项环节。其主要的模式是以订单式培养为主,学生在入学时接受企业的考核,合格后签订协议。

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例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从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来看,比较适合采用2+1的教学实训模式,2年在校的基础理论和实操教学,掌握一定技术技能并学完相应课程。同时,为学生指定企业导师,通过职场体验和导师指导,了解职场世界,形成职业初定位,并以榜样示范的形式,让学生提前感受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并受榜样力量的影响。最后一年的时间,按照职业生涯规划到企业顶岗实习,由老师和师傅共同指导,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出师成为一定等级的职员。

(二)针对性的分层次养成职业素养

首先,针对显性的职业素养方面,以艺术设计类学生为例,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一般会从事设计服务类工作,作品的美丑是由客户来判断,也就是属于客户需求导向的工作。组建由企业导师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专家组,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进行指导和审定,使其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具体内容包括审美基础、手绘效果图、绘画基础、PS、coreldraw等设计类软件和客户沟通技能等专业知识。同时,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可迁移能力对于未来职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将通用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所蕴含的通用素养资源,在教学中融入;思政课程中结合通用职业素养,如开设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情商培养、心理健康等通用职业素养课程;校园文化培育通用职业素养,如开学典礼、重大节日、社团活动、毕业典礼、始业教育、文化讲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企业调研等。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突出专业职业素养。将专业职业素养的特殊要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中体现企业岗位对学生专业职业素养的真实需求;利用真实的情境熏陶学生专业职业素养,例如,职场环境氛围、校内外真实生产车间、文化校园环境熏陶等。同时,利用校园活动培育专业职业素养,如教师工作室、专业技能大赛、职业发展讲座、专业社团、企业家讲坛培育等。

其次,隐性的职业素养方面,亟待改进。国家倡导“工匠精神”,并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重要性不言而喻。“工匠精神”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层面的修养,已有很多学者对“工匠精神”展开讨论,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认识层面领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精神实质。其次,要让学生正确领悟“工匠精神”,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必须使其有一定的“工匠精神”的经验和行为实践,要多为学生提供践行“工匠精神”的机会。“工匠精神”之一概念的基础主要来自于“工匠精神”的感性经验,个人只有在实践中验证了其正确性以后,才会将“工匠精神”作为指导自己行为实践的标准。最后,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具体内容,还需要抽象的引导,因此在“工匠精神”教育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生动形象的展开榜样教育。

(三)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开展体验教育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研究,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对于一年级的新生,要加强职业规划的理论教育,将其自身性格与爱好等自身特点同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其对职业生涯展开初步探索,从而达到自主规划大学生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导师学生一带一的形式,细致的向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咨询服务。由专门的教研主任和专职教师来教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二年级学生,除了学校的专业导师外,还为其配备一名职业导师,该职业导师来自于相关企业,有相关的企业经验,旨在培养其实践素养,进一步提升其专业能力,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及确定职业生涯的方向,为提升自己的能力制订出最有效的计划,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同时对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进行监督指导,使之更具针对性。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加强训练以提升他们的职业适应性是重点,多为学生提供进企业的实习机会,增加其工作实践经验,使其社会适应力和职业适应力都能得到提升;同时,对学生展开择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就业信息指导,充分介绍社会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制定艺术设计类专业体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将所学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创建一批校内、外职业体验基地[2]。

(四)打造“互联网+”教学实践指导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打造“互联网+”教学实践信息服务平台。将网络课程、资料共享、师生交流、生涯规划指导、职业测评、职业素养提升等功能模块嵌入系统,并增加学生自评以及教师查询等功能。使学生能够在系统上对各年级的基本情况,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接受就业创业指导的现状进行测评,通过平台实时与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联系,答疑解惑,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现状更为明确;使教师实时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和现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实训管理等。

参考文献:

[1] 安蓉泉.学生职业素养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6-17.

[2] 贾杏.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J].继续教育研究,2013,(8):46-48.

[3] 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2):71-76.

[4] 辛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6-7.

[5] 王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与发展途径[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3):1-3.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