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词浸润学生心灵
2019-09-10张金凤
张金凤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灿若星河,它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正是有这样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才能让我们在经典中养德性,在经典中学做人。
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孩子高尚情操,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可以知书达理,可以善良聪慧,还可以乐观坚定。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经典诗文对孩子的浸润作用呢?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激发低年级学生对故事学习的学习兴趣,不仅是我们老师教好古诗文的关键,也是低年级孩子進行古诗文教学的起点。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为解决低年级孩子古诗文枯燥讲解的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在《江南》这首诗教学中,我注意挖掘诗中的画意,为一年级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图文音像资料,此课件不仅色彩鲜艳,动画逼真,而且能反复播放。上课开始,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采莲图画面展现在教室的大屏上,这一下子就深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他们情不自禁地赞美着美丽的荷花、碧绿的荷叶,还有迷人的荷塘,有的孩子还仿照图上划小船的样子划起小船来,样子可爱极了。孩子有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就能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渴望,让孩子做好了学习古诗的充分准备,为下一环节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我又适时播放了一幅配有音乐的动画:琴声悠悠,池水潺潺,莲叶田田,清风徐徐,一派恬静的荷塘精致展现在孩子面前,再一次把孩子带到诗情画意中,又一次调动了孩子们的情感。
诗情画意,快乐学习古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一幅甜甜的亲情画、一幅浓浓的思乡情。因此,理解好诗文内容,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副美丽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画,需要多种思维加工过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构图布局。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常常让孩子通过绘画来展现脑海中得画面。例如:在教“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句时,怎样在画面中展现“二月春风似剪刀”呢,孩子们开动脑筋,展开想像,经过激烈的讨论,孩子们拿起画笔开始画画。有的孩子画起了风姑娘拿着剪刀修剪柳枝,有的孩子画起了柳树的嫩芽……虽然画的不是很好,但是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边读边演,抓住诗文精髓
基于“语文实践活动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思想,角色的扮演也是小学低年级学习语文的常用手段,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运用。但是在演的过程中,要很好地注入趣味性,抓住诗文的精髓。如我在讲解《清明》一课时,诗人见到清明时节的景象以及人们的凄切悲感之后,要找牧童询问酒家之处。在理解诗的内容后,学生小组合作,演一演诗人当时所看到的情景,想一想诗人是怎样问牧童的,牧童又是怎样回答的。在学生表演中,他们会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进行表演。
这样的表演,既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又对诗文内容理解深刻,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真是收获颇多。
创设情境,巧妙运用古诗
中华古诗文是华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好比一曲优雅美妙的乐章,悠扬悦耳,诗文朗朗上口。有的诗宛如一幅意境悠远的画卷,情景交融,令人流连忘返。要善于发现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把握契机,引导孩子发现诗意,品出诗味,体验诗情。有一年春天我们在校园里活动,温暖的春风吹在脸上,一个孩子就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问孩子:“你说的什么意思?”孩子说:“那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裁剪出来的,意思就是说温暖的春天来到了。”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响起热烈的掌声。
家校配合,创造诵读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校共育尤为重要。为了取得家长的配合,我利用家长会、微信、QQ、微博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介绍经典诗文的教育意义,经典诗文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家庭中的实施方法。我下载图文相结合的视频发群里,发动大家买《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利用游戏、赛诗会、亲子阅读、诗配画、诗配乐等方式在家庭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目的就是激发孩子读诗、用诗的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一种兴趣,就会真正走进去。只有真正走进诗文,与人物共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才能真正体会出诗文的意境,才能体会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达到忘我境界。
诗如画,诗如歌。古诗词为人们展现了无限的美好和无限的魅力。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展开想像的翅膀,走进诗词、走入诗词、爱上诗词,在中华文学的历史河流中漂洋徜徉,在传统的蓝天中尽情放飞。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