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电视新闻的优势为受众传递更多现场感
2019-09-10曹浩
曹浩
摘要: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作为除当事人以外最接近现场的人,每个记者都有为观众带来“现场”的义务。在这方面,电视新闻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摄像机、话筒等辅助工具,记者可以通过“声”“画”去呈现现场、还原现场,引导观众去关注现场的细節。然而,很多电视新闻记者进行新闻写作时没有按照电视新闻的规律用镜头去“表达”文字,存在文字逻辑与镜头逻辑“两张皮”的情况,导致新闻现场感大大折扣。本文针对目前电视新闻中所存在的“现场感缺失”的实际问题,探讨如何在电视新闻中为观众传递更多现场感。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电视新闻现场感与新闻报道的分类有直接关系。电视新闻分类的方法有很多。通常意义上,按照新闻题材分类,可以分为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笔者则根据实践经验,按照报道的动因,将电视新闻报道分为四类。
背景驱动类,即记者在某个大背景下去做新闻。例如,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这个背景下,记者着力去挖掘贵州各地脱贫攻坚的一些题材,反映脱贫攻坚所带来的变化。
主题驱动类,即记者在某个背景下所挖掘到的主题。例如,贵州某地的石斛产业发展壮大,带动当地贫苦群众致富增收,此为主题驱动,该主题为背景服务。
事件驱动类,即动态报道。比如“贵州省财政厅首张电子票据开出”,记者只针对该事件本身进行报道,基本上不牵涉任何背景,此为事件驱动。
数据驱动类,通过数据变化来探究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而找到故事。
通常来说,现场感是在背景驱动和事件驱动的新闻里强调。
字面理解,现场感即为“事件发生的过程给观众带来的感觉”,这种感觉或欢乐、或欣慰、或痛苦、或刺激,全由现场决定。按照电视新闻的传统定义,电视新闻由配音、同期声、画面组成,而现场感则是由后两者组成,然而,并非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的相互融合。
通常情况下,现场感中,“现”和“感”都好理解。“现”即为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感”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对观众的感官带来的冲击。“场”是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声音和画面,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空间里有某个事件发展的完整过程。
比如,2012年央视启动大型系列报道“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反映乡村教师们为孩子们的教育所做出的努力。在2012年7月11日《朝闻天下》栏目播出的一条《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鸡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报道中,从4分11秒到4分26秒,记者记录了这样一个过程:新闻主人公欧正金老师敲响上课铃、孩子们跑进教室、欧正金老师开始上课,整个过程没有一句解说词,但在这样的一个“场”内,有画面、声音,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从打铃到上课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个闭合而完整的“现场”,让观众能够理解整个过程,并且通过现场的铃声、孩子们的吵闹声直观地感受到乡村学校环境的艰苦以及孩子们对求学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视新闻拍摄和编辑中,很多时候强调要留住现场声。但零碎的现场声(大街的喧闹声、火车开动声等)是难以传递现场感的,或者传递现场感的效果并不好,需要形成完整闭合的事件才能让观众有置身其中的感觉。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电视新闻逐渐融入了一些电影、纪录片的元素,涉及如何多线叙事、悬念设定等问题。电视新闻只有突破形式,才能让报道在保障内容的基础上,具有更多的可看性,让现场感更强。
首先,找一些纪录片、电影的感觉。通常情况下,纪录片纪实性强、现场感好,但和电视新闻相比,时长一般会长很多,同时纪录片的拍摄时间也会比电视新闻长。因此,在将纪录片、电影等视频表现形式运用到电视新闻里时,需要分解其中的元素,做到灵活运用。
例如,笔者在拍摄编辑2018年12月1日播出的《黔轮胎:老国企的新时光》时,便参考了金熊猫纪录片奖获奖作品《追梦者》,该纪录片记录了阿里巴巴的成长过程。在纪录片开头,用了一分多钟的时间完整呈现了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晚的情景,其中的元素包括马云的现场演讲声压底、音乐、其他人的现场声以及环境声。笔者在将这些内容进行解构以后,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了压缩,最终也呈现出了类似的感觉,为新闻带来了更多的现场感。
现场感是电视新闻的优势,只有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现场感,并且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新闻才更具有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