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看法
2019-09-10谢清丽
谢清丽
摘要:内容提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能够较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好这种方法,发挥其作用,是值得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在此,我将结合语文教学谈谈探究式教学的看法与运用。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无论是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新课标 创新
新课标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为了践行“新课标”,构建创新性语文教学课堂,必须打破那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生为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创新性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空间呢?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而创新能力则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由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新课程明确指出,改变过去的教学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纵观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积极地参与、认真地研究、主动地探索,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深入钻研文本,形成研究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它要求语文教师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要提升学生研读文本的能力,并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的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文本的解读,也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为主,而是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主动地建构。期间教师要做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精神,最终达成学习目标的实现。
教师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凭借教材,凭借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去自主、独立地发现教材中新的知识信息。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体验,突破原有知识体系的束缚,焕发出个体生命所特有的灵气与才智,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感受到发现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学习课文时,我常常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社戏》一文时,学生非常敏锐的抓住了文章最后一句:“是的,我再没吃过那夜吃的好豆,也再没看过那夜看的好戏。”中的“好”字,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我适时的抛出探究问题“为什么说那夜的豆好吃,那夜的戏好看呢?”有几个学习小组通过探究很容易地谈到了“家乡的景好”“家乡的人好”“小伙伴好”……这样的探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仅仅停留在表层,不够深入。于是我又进一步地引导“家乡的景为什么好呢?”于是学生再一次地进行合作探究。不一会儿,就有同学说“景美是因为人美,家乡的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小伙伴们真挚热情。”随着学生对文本研读的深入,探究性思维也逐渐地形成。
其次,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想象,养成他们的质疑习惯,在质疑中引起思维反射,产生思维活动。同时质疑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迫切愿望,在探究活动中更好地把握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语文课时,边读边想,边勾边画边做眉批旁批,把独到的理解写下来,把不懂的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对认真提问或者是提出比较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奖励,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重点、难点、特点进行思考,采用“头脑风暴”法获取不同答案。教师对合理的、正确的观点、方法给予肯定,对有失偏颇的方面加以提示、指导、讲解,保护其积极性。课后思考时,引导学生回顾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是否掌握,想想在其过程中哪些方法最灵活、巧妙、有效,哪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发展,使学生养成“预习、提问、思考、释疑、反思、复习”的好习惯。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能只局限于一堂课四十五分,让它还能体现在课堂以外的延续。在课堂上研究不完的内容课后还可以延续,一个星期,一个月等。做到善于质疑,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在思考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第三,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使学生明确探究精神及本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在方法的指引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探究方法非常多,如观察法、对比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访问法就是常用的方法。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就运用了对比法让学生进行进行探究学习。先创设导入课文的情景,再让学生讲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乐趣与乏味之后,顺势把话题引向课文探究,将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分别探究课文中的“乐趣”与“乏味”。通过对比探究,帮助学生认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厌倦,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和批判。我曾经讲《汉字》专题时,让学生来围绕“①如何纠正错别字汉字②汉字会不会被电脑所替代③汉字中夹杂英文的现象,值不值得提倡,为什么?”这三个问题来进行探索研究。学生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必须在上课之前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于是我就告诉学生这个就是搜集资料法,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进行的辩论赛也属于探究学习的方法。
第四,发现亮点,善于鼓励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初中生思维敏捷活跃,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智慧往往令人叹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对他们产生莫大的影响。无论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深刻与否,都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我不习惯于采用大合唱的形式,而是根据实际问题的梯度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教师要明确探究的方法,要根据探究学习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探究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评价承认鼓励,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方法的运用中寻找乐趣,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在结论得出的时候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益,符汝男,浅析新课改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现状,教育信息技术,2009(1)
(2)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3)郝志军,论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科学研究,2005(9)
(4)夏苏青,探究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学与管理,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