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2019-09-10王月平温慧华
王月平 温慧华
[摘要]心力衰竭又称心衰,心力衰竭持续的时长、产生速度、严重度的不同又有慢性衰以及急性心衰之分。当中的急性心衰往往是由骤然发生的较为严重的心肌损害、心律失常或者心脏负荷过重等因素造成的,导致正常状态下的心功能或在代偿期的心脏在突然产生衰竭或慢性心衰在短时间内恶化。急性左心衰在临床中较为常发,以畸形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慢性心衰的发展进程较长,通常情况下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以及很多的代偿机制参与其中。急性与慢性心力衰竭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且该疾病复发率、残疾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趋势,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因此,寻求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来满足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就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研究进展;致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9-0211-02
心力衰竭不是单一的病症,而是一组综合症状。心脏因为功能或者结构性异常造成心室充盈,对射血功能造成损害,已经满足不了正常组织的代谢要求,主要表现为肺循环和(或)体循环产生淤血,对器官、组织的血液灌注能力差。心力衰竭的临床病症表现为呼吸障碍、正常活动困难以及体液潴留。心力衰竭主要体现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其中左心衰竭是由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在肺源性心脏病和一些先天性心脏病中较为常发,主要特征为体循环淤血。在左心出现衰竭后会相应的增高肺动脉压水平,从而加剧右心压力负荷量,产生右心衰竭,此时左心以及右心均出现衰竭。并且,心肌炎、心肌病也会同时损害患者的左右心功能,造成全心心力衰竭。当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心力衰竭中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现主要对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心力衰竭致病机制、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药理作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效果3个方面,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借鉴。
1 心力衰竭致病机制
心力衰竭的只要致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为病因与诱因两大方面。病因:①心肌损害: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导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炎症和免疫性心肌损害、遗传性心肌病等在内的原发性心肌损害;内分泌代谢疾病、系统性浸润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心脏毒性药物等并发的继发性心肌损害。②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心室前负荷不足。诱因:①感染因素:呼吸道感染或是因感染引发的心内膜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诱导因素。②心律失常疾病:心房颤动性、某些类型快速型、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均会造成心律失常。③血容量加大:过量摄取钠盐,过量快速进行静脉输液。④体力、情绪因素:在分娩或其他劳作过程体力耗费过量或者突然出现的暴怒、惊吓、喜悦等情绪变化。⑤药物治疗:利尿或降血压类药物剂量增减不科学或突然停用。⑥心脏疾病:自身的心脏病恶化等因素均会引发心律失常。
2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药理作用
郭娅娅等LCZ696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中指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能对血管紧张素受体产生靶向治疗作用,扩张血管、对交感神经产生抑制作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中的沙库必曲能抑制利钠肽的降解进程,强化利钠、利尿程度,更好的舒张血管,继而实现对水、钠潴留以及心功能的有效改善,与缬沙坦联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是沙库巴曲和缬沙坦两种成分以1:1摩尔比例结合而成的盐复合物。该药通过LBQ657(前药沙库巴曲的活性代谢产物)抑制脑啡肽酶(中性肽链内切酶:NEP),同时通过缬沙坦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I型受体(AT1)。通过LBQ657增加脑啡肽酶所降解的肽类水平,这里包括有益于心衰控制的利钠肽水平增加,同时也带来诸如AngⅡ、缓激肽等其他使心衰恶化的肽类水平,此时便可通过成分中的缬沙坦抑制AngⅡ作用,从而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可产生心血管和肾脏作用。
3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效果
王毅等在托伐普坦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钠水平的影响研究中指出:托伐普坦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体重降低量明显比托伐普坦组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u的尿量增加量以及住院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联合组以及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NYHAⅡ级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以及NYHAⅡ级比例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以及对照组的血清钠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抗利尿激素(ADH)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血清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NT-proBNP和ADH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表明,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实施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与托伐普坦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显著增强治疗疗效,大大提升心功能水平,并且利于提升血清钠水平,降低NT-proBNP、血管紧张素(PRA)和ADH等神经内分泌因子的水平。喻晓荣等在LCZ696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中表明,LCZ696能够对脑啡肽酶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产生抑制作用,不仅能提升利钠肽水平继而起到利尿、抗增殖、抗心肌肥厚的功效,而且也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活力值,对血管收缩、交感神经的兴奋度均能产生抑制作用,降低醛固酮的分泌,减弱炎症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因此,LCZ696能有效治疗包括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张薇琳等双效血管紧张素受体一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研究进展中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作为一种双效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降低血压,并在改善肾功能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是一种理想的心力衰竭治疗药物。何非”等在进行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研究,出院治疗30d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改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缬沙坦组(P<0.05);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较入院时均有改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明显好于缬沙坦组(P<0.05);并且,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30d内再住院率较缬沙坦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煜佳等在沙库巴曲缬沙坦安全性回顾中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造成咳嗽、高钾血症、肾脏损害的情况较依那普利少,并且因不良事件而结束研究的人数也较少,虽然低血压发生率较依那普利多,但并没有增加结束研究的人数,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会造成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也几乎不会加大严重的血管性水肿事件。李彦芬等研究指出,治疗后,缬沙坦组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的血浆NE、AngⅡ、ALD、血清sCD40L、slCAM-l、sFas、sFasL、血清cTnI、MMP-9水平均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且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改善程度好于缬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心衰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沙库巴曲纈沙坦,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浆NE、AngⅡ、ALD水平,而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sFas、sCD40L、sFasL、MMP-9、sICAM-1、cTnI情况,治疗效果更好,应用价值较高。张辉等在沙库巴曲缬沙坦与依那普利对缺血型心肌病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的研究中指出,沙库巴曲缬沙坦组的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PDM)改善情况好于依那普利组,两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依那普利更能明显地改善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肱动脉FDM。栾曾惠等在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快速技术中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明显减少全因死亡情况的发生、缩减心衰者的住院周期,大大增加再住院时间间隔,安全性较高。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经济性。周红兵等的研究显示,治疗后,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为15例、13例、2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33%,不良反应率为10.00%。患者治疗后的LVEF、FS及KCCQ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NT-proBNP指标较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有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弱其N丁-proBNP水平,安全可靠,可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4 小结
孟翠珍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中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第一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在治疗心力衰竭中备受关注,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是为了防止和延缓心里衰竭的发生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情况与住院情况的发生。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机体体质、病情严重程度来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针对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在内的多种会损害心功能疾病的前期管理,对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进行调节,通过抑制神经体液因子的过度激活来减少其负面效应,继而达到延缓或者彻底阻止心室重塑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