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专案在降低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误报警率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宋春蕾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13期
关键词:护理满意度

宋春蕾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拟定护理专案并应用后对仪器误报警率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09月-2019年07月收治的120例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信封法分组后拟定每组心电监护护理方案;参照组(60例):拟定常规护理方案配合实施心电监护:实验组(60例):拟定常规护理方案+护理专案配合实施心电监护;就组间心电监护护理满意度以及仪器误报警率展开对比。结果:实验组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护理满意度(98.33%)高于参照组(78.33%)明显(P<0.05);实验组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仪器误报警率(10.10%)低于参照组(32.99%)明显(P<0.05)。结论: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于临床接受护理专案干预后,利于患者自身心电监护满意度的提升以及仪器误报警率的降低,最终可促进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监护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护理专案;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误报警率;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9-0179-02

作为急诊抢救室常用设备之一,心电监护仪的应用价值呈现出显著性特点,但是现实工作期间,往往表现出仪器非正常报警的现象。所以拟定有效方案对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进行干预,意义显著。本次研究将针对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探究拟定护理专案并应用的可行性,以利于仪器误报警率的降低以及患者监护效果的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09月-2019年07月收治的120例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信封法分组后拟定每组心电监护护理方案;参照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分布范围为19岁-89岁,平均年龄为(56.29±5.25)岁;实验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1岁-85岁,平均年龄力(56.31±5.29)岁;纳入标准:①患者疾病类型主要集中于心血管、脑血管、消化系统以及呼吸系统几方面;②知情同意书签署;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家属对于系列要求持以拒绝态度;②患者实验研究中途选择退出;观察对比两组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收治的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经分组并应用护理方案期间,参照组:拟定常规护理方案配合实施心电监护,就心电监护仪器系列知识对医护人员进行讲解,就误报警系列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医护人员重视程度获得对应提升。实验组:拟定常规护理方案+护理专案配合实施心电监护,首先依据急救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的基本情况,对应完成专案小组的创建,并且就仪器误报原因展开针对性分析,并且合理完成目标设立以及主题确立,对应进行专案计划的创建,具体为:

1.2.1将硬件问题进行有效解决①就因为监护仪数据未更新以及内置数据库缺乏完善数据造成的误报警现象,要求医院设备信息中心对于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做出保证,并且利用新技术,将监护仪误报警识别能力显著提升。准备光学感应器在于普通电极片中合理加入,以对患者活动期间表现出的皮肤伸展加以感应,之后于自适应过滤器中将信号传人,合理完成分析过滤,从而使得患者活动期间误报警率获得显著降低。②就因为监护仪内部导丝折断以及导联线老化造成的接触不良而呈现出的误报警现象,需要将有问题导线进行及时更换,对于监护仪维修监测需要定期进行,在进行消毒以及使用期间,需要对力度进行合理控制,以对导线的过度牵拉进行充分避免。

1.2.2将软件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①针对新进医护人员而言,就心电监护仪培训工作以及考核工作需要认真展开,确保对于心电监护仪系列操作能够做到规范有效进行,使得仪器使用熟练程度获得显著提升。此外,对于系列复杂操作问题,对于医护人员需要进行认真讲解,并且对于老带新教学模式,需要积极应用,在带教期间,对于规范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需要充分注重,尤其就心电监护仪面板阅读操作情况、规范应用情况、异常心电图形识别情况以及系列注意事项需要认真说明。合理完成心电监护仪使用手册的制定,其中就操作指引、使用指南以及系列注意事项需要认真阐述,对于新进护士要求其就以上内容需要认真学习。此外对于正确设置报警参数注意标志需要在心电监护仪上方进行粘贴,以将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通过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加以了解,对应完成合理报警参数的设置,如果患者呈现出血压异常的现象,则需要通过对其病情以及病史加以了解,对于血压报警范围进行灵活设置。②针对心电监护患者以及家属合理展开健康教育干预:就心电监护仪使用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对清醒患者以及家属进行告知,以将患者对于家属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并且对于清醒患者在对其实施监护期间,对于随意乱动需要充分避免,以对于电极片脱落以及牵拉充分预防。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仪器误报警率。

1.4判断标准通过自拟问卷对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进行发放并回收,完成心电监护护理满意度调查工作,很满意(20-30分)、较满意(10分-19分)、不满意(0分-9分)。

1.5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展开两组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护理结果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心电监护护理满意度以及仪器误报警率)以n(%)表示,行x检验,结果P<0.05证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心电监护护理满意度对比实验组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护理满意度(98.33%)高于参照组(78.33%)明显(P<0.05),见表1。

2.2仪器误报警率对比实验组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仪器误报警率(10.10%)低于参照组(32.99%)明显(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在表现出误报警的情况后,不但导致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呈现出一定程度加大,而且使得工作人员对于仪器报警敏感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降低,进而护理人员表现出报警疲劳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疾病诊治也会产生对应影响,使得患者的临床治疗受到对应影响p~。对于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表现出仪器误报警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集中于硬件因素以及软件因素两方面。对于前者,主要体现为监护仪数据未更新以及内置数据库缺乏完善数据造成的误报警现象,因为监护仪内部导丝折断以及导联线老化造成的接触不良而呈现出的误报警现象;对于后者,主要体现为医护人员未做到正确使用心电监护仪,未正确设置报警参数。对此拟定有效方案对急诊抢救室心电监護患者对应干预意义显著。

护理专案的有效应用,能够将仪器误报警率显著降低,能够在明确误报警现象产生具体诱因展开针对性干预,对于系列硬件问题以及软件问题可以充分解决。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护理满意度(98.33%)高于参照组(78.33%)明显;实验组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仪器误报警率(10.10%)低于参照组(32.99%)明显,进一步说明拟定护理专案应用于心电监护工作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于临床接受护理专案干预后,利于患者自身心电监护满意度的提升以及仪器误报警率的降低,最终可促进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患者监护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护理满意度
人性化护理理念对胆结石患者的应用研究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综合护理干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模式在急诊科的应用及价值评析
继发性阑尾炎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
面部烧伤女性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优质护理在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中的效果观察
全程优质护理对食管癌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