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腹部超声声像分析
2019-09-10罗盈盈
罗盈盈
[摘要]目的:评估艾滋病腹部超声声像图特征以及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4例已确诊艾滋病的住院患者应用超声诊断仪行肝胆胰脾及腹腔淋巴结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IDS患者肝、胆道系统、胰、脾及腹腔淋巴结超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肝肿大、损伤49例,总发生率为58%;脾肿大及其他异常57例,总发生率68%;胆道系统改变26例,总发生率为31%;胰腺改变9例,总发生率为11%;腹腔淋巴结肿大30例,总发生率为36%。结论:AIDS患者肝、胆道系统、胰、脾及腹腔淋巴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以肝脾的改变较为显著.超声影像技术已成为临床艾滋病诊疗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艾滋病;腹部超声
[中图分类号]R445.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9-0191-02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于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也称艾滋病病毒,而引发的一种全身性严重传染病。AIDS当前正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危害着全人类的健康。云南省是我国HIV/AIDS感染和发病最为严重的省份。据国家疾病监测报告,HIV/AIDS的传播在我国存在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加紧对HIV/AIDS的研究防治已成为卫生部门的当务之急。-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4月临床已确诊艾滋病的住院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34例,平均年龄38歲。
1.2仪器与方法
1.2.1仪器采用A10ka prosound 4000彩色多普勒多功能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MHZ。
1.2.2方法所有患者均空腹8-12小时,由专人常规行肝胆胰脾及腹腔淋巴结超声检查。检查时先检查各脏器有无病变,再详细检查病变情况。对大小和有关径线等进行测量,记录和描述有关病变特征(从检查部位的大小、形态、回声性质、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进行记录、描述),并打印有关图片。注意多切面观察,以免漏诊。
2 结果
2.1肝肿大、损伤本组检查发现49例,总发生率为58%。表现为:轻一中度。肝脏形态饱满,边缘大多光滑平整,回声大多是均匀的,其中有30例回声非均质;另19例肝实质有团块状高回声(最大者3.5x 1.3cm),边界清晰、光滑,回声均匀,无明显血流信号。
2.2脾肿大等本组检查发现57例,总发生率为68%。表现为:脾脏厚径明显增大。男>4.0cm,女>3.5cm,长径>11.0cm。上下缘圆钝,表面光滑,回声多均匀。其中有6例回声不均匀;另3例伴脾静脉增宽(最宽者1.2cm)。
2.3胆道系统改变本组检查发现26例,总发生率为31%。表现为:胆囊及胆管均有不同程度改变。胆囊肿大,壁增厚、毛糙,最大者长10.6cm,宽4.2cm,壁最厚者0.5cm。其中有3例可见胆囊结石声像(最大者约2.3cm);另2例胆总管壁增厚、毛糙,管腔狭窄,肝内胆管回声增强,肝内外胆管均不扩张。
2.4胰脾改变本组检查发现9例,总发生率为11%。表现为:胰腺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肿大,外周血管无压迫、移位。其中有4例主胰管扩张为0.4cm,但显示清晰,走行自然,管内缘光整,未见异常回声。
2.5腹腔淋巴结肿大本组检查发现30例,总发生率为36%。表现为:分别在中下腹部、腹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周围探及多个圆形、类圆形低回声,最大者2.8x 2.3cm,部份可见皮髓质显示,纵、横比均<1。回声均匀、边界清晰,其中探及肝门淋巴结肿大5例。均未见腹腔积液及其他异常。
3 讨论
从结果上明显看出,肝脾为较常见受累器官。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病变如肝肿大、损伤;脾脏病变如脾肿大、回声改变等;胆道系统病变如胆囊肿大、壁增厚、毛糙等;胰腺病变如胰腺回声不均匀,胰管扩张及腹腔淋巴结肿大。
3.1肝肿大、损伤 本组研究中,肝肿大、损伤发生率为58%,AIDS患者肝脏表现如最常见的肝肿大、损伤外,还包括肝脏钙化灶、肝硬化、肝脓肿、结缔组织部分恶性肿瘤肝浸润形成占位、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等。以上疾患常在同一患者合并存在。其中又以肝钙化灶和肝硬化较为多见。针对部份病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类型为:肝脏实质炎症损伤、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结缔组织部分恶性肿瘤肝浸润形成占位(如非霍奇金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白血病)。其中以肝实质炎症损伤和肝脓肿较为多见。另外,肝脏病变与CT检查结果对照均一致,诊断符合率100%。
3.2脾脏改变本组研究中,脾肿大等发生率为68%,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HIV损害CDT淋巴细胞,导致该细胞功能损害和大量破坏,并使单核一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CD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功能受损,感染骨髓干细胞,经过红髓的血流比例增加,从而使正常或异常的细胞在脾中阻留或破坏增加,致使脾淤血肿大。有文献报道,脾肿大是非特异性的,但在AIDS中常见,综合研究报告为24%~70%。脾肿大有的是均质的,有的是不均质的。而脾大可能与合并病毒性肝炎、脾淤血和机会性感染有关。对无症状的HIV感染,脾肿大与HIV感染轻重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相关性,没有HIV相关性肿瘤和/或机会性感染者也有相当多的脾肿大。因此,脾肿大的机理还有待讨论。
3.3胆道系统改变本组研究中,胆道病变的发生率为31%。胆道病变主要有胆管炎、无石性胆囊炎、胆道狭窄和胆管扩张。Tshibwabwa等IQ通过900例AIDS与900例HIV阴性者用超声检查分析认为AIDS患者胆结石发病率较一般人群少,而胆道和胆囊异常较一般人多。
3.4胰腺改变本组研究中,胰腺病变的发生率为11%,相对为少。本组研究主要是胰腺实质回声不均匀和主胰管扩张。Tshibwabwa和Radin报道胰腺异常分别为9%和1%。可见结果与研究报道基本相符。
3.5腹腔淋巴结肿大本组研究中,腹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36%。Tshibwabwa等报道腹腔淋巴结肿大病变为31%。本组检查淋巴结纵横比均<1。Radin对259例患者检查分析,发现短轴>lcm的淋巴结占61%,伴有钙化灶的改变多为1-3cm,大于3cm者占6%,有的伴有腹水。
4 结论
本组研究中,AIDS患者肝脾病变发生率较高,而以肝肿大、损伤及脾肿大较为多见。其中又以肝脏病变表现多样。这些声像图特征是艾滋病患者典型的腹部超声表现。艾滋病是一种多器官系统受累的严重传染病,患者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多系统和器官病变。AIDS患者几乎都很消瘦,腹部超声检查方便易行,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因此,AIDS患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是必要的且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