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
2019-09-10王佩佩潘新新
王佩佩 潘新新
[摘要]目的: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0M)患儿进行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研究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6年10月份至2019年2月份期间,我院共收治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50例,并将其设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健康儿童50例,设为对照组,均采用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比两组儿童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测定值,并给予实验组患儿临床常规治疗,治疗1个月后再次进行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测定值。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前,其CD3值、CD8值明显更高,CD4值与CDl9值明显更低(P<0.05),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患儿CD3值与治疗前未见明显差距(P>0.05),但其CD8值明显降低,CD4值与CDl9值明显升高。结论: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具有显著临床意义,可将此种检测方式作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首选诊断措施,以提升总体预后效果。
[关键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R446.11;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P?)]9-0187-02
IM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是指EB病毒入侵其体内淋巴系统,引发急性感染,最终导致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持续高热、四肢无力、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为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如患儿病情较重,往往合并急性肾炎、溶血性贫血、心肌炎等并发症,如不及时给予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可使其血液循环系统出现异常,对其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务必要采用科学、有效的诊断措施,以提高IM患儿总体预后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6.10-2019.2期间共收治50例IM患儿,将其设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健康儿童50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男女比例为38:12,年龄(0.6-7)岁,平均(3.83±3.17)岁,对照组儿童男女比例为36:14,年龄(0.8-7)岁,平均(3.92±3.08)岁。对照组儿童均已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显示任何指标正常,无任何疾病,经对比,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资料未见明显差距(P>0.05),可继续下一步研究。
1.2方法取两组儿童无名指指尖尺侧末梢血500ul,并将EDTA作为抗凝剂,采用FC 500五色数字化流式细胞仪(生产厂家: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及原装试剂盒进行检测。排列两根试管:第一管首先加10ul四色抗体再加100ul全血,第二管加10ul CDl9+10ul的CDl6,再加100ul全血,振荡。蔽光15min后,上自动溶血仪。最后上机检测。此外,医生务必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操作,以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从而影响检测准确性,实验组患儿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治疗1个月后再次进行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1.3观察指标①实验组患儿治疗前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测定值;②对照组儿童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测定值;③实验组患儿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测定值。
1.4疗效评价将实验组患儿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测定值与对照组儿童进行对比。
1.5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21.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x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儿童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测定值比较实验组患儿治疗前CD3值为(82.47±10.83)%,CD4值为(12.03±5.97)%,CD8值为(52.07±15.92)%,CDl9值为(8.03±6.18)%,对照组儿童CD3值为(63.34±4.91)%,CD4值为(35.28±6.93)%,CD8值为(23.76±5.82)%,CDl9值(18.02±3.73)%,实验组患儿CD3值、CD8值明显更高,CD4值、CDl9值明显更低(P<0.05)。
2.2实验组患儿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测定值比较
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患儿CD3值为(81.47±9.92)%,CD4值为(33.83±8.94)%,CD8值为(25.92±8.86)%,CDl9值为(16.73±5.73)%,相对于治疗前,实验组患儿CD3水平未见明显差距(P>0.05),CD8值明显降低,CD4值与CDl9值明显升高(P<0.05)。
3 讨论
近年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数量仍旧居高不下,EB病毒急性感染为引发IM的主要因素,一旦EB病毒进入患儿体内,可与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直接进行结合,以增殖抗原阳性B淋巴细胞,促进T免疫细胞增殖,最终引发IM。由于IM早期临床症较为多样化,医生在诊断时往往会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诊断准确性及总体治疗效果。且该病危险性较高、并发症较多、且具有传染性,飞沫传播、粪便为IM的主要传播途径。虽说该病预后效果良好,但部分患儿由于病情较重,或未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手段,往往会出现急性肾炎、溶血性贫血、心肌炎等并发症,加剧了临床治疗难度,对其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也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以往临床诊断工作中,多采用血清嗜异性凝集实验、EBV-DNA检测等诊断方式对疑似IM患儿进行诊断。在IM患儿发病初期时,其血清中会出现一种IgM型抗体,该抗体可造成绵羊红细胞非出现特异性凝集,因此可进行血清嗜异性凝集实验。但此种检查方式较为复杂,一旦抽取到的血清出现污染,或并未按时进行试验,将严重降低总体诊断准确性。除此之外,多数患儿入院就诊前,其家长往往会自行给予相关药物,或患儿体内存在其他病毒感染,可使IgG增加,会使部分儿童出现假阳性,这无疑加剧了诊断难度。EBV-DNA检测相对于血清嗜异性凝集实验来说,其不受患儿体内免疫功能及体液影响,可进一步将诊断准确性提升。但其检测费用较为昂贵,且操作过程较为复杂,一旦工作人员在检测过程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诊断准确性。且此种检验方式等待时间较长,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来说,EBV-DNA檢测往往无法准确显示病毒感染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临床医生诊断准确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伴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在本文中,实验组患儿采用了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IM患儿治疗前CD3值、CD8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患儿,且实验组IM患儿的CD4、CD19值更低(P<0.05)。由此可见,EB病毒进入患儿体内后,可促使T细胞发生强烈反应并大量扩增,以引发细胞毒效应,并显著增加T淋巴细胞总数量,从而导致CD3值与CD8值显著提升。实验组患儿CD4、CDl9值降低,表明其体内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自身抵抗力降低,极易导致自身病情加重。实验组患儿治疗1个月后再次进行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显示,CD3+值有所降低但不明显,与治疗前无明显差距(P>0.05),CD8+值明显降低,CD4+值与CDl9+值显著升高,差异明显(P<0.05)。这足以说明,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具有显著临床意义,可有效评估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为进一步确保诊断准确性,医院可定期组织临床医生与检验科室工作人员进行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相关知识培训,以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因人为操作不当,或对疾病认知能力欠缺等因素,从而降低总体诊断与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IM患儿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因此,对其进行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有效评估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免疫功能情况,以提高总体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