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一些认识
2019-09-10范恒山
范恒山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要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他还强调,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这些要求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推动两岸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就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意义、目标、路径等基本问题谈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内涵与意义
(一)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概念和内涵
据有关资料,共同市场的概念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被提出来了。它的实质是,借助适宜的机制与手段,推动不同区域间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以实现共同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
两岸共同市场的概念由萧万长先生提出。自2000年以来,他在多个场合提出两岸应建立“经济共同市场”,认为两岸经济具有互补互利互惠的特性,如果能够成立共同市场,就能做到真正的双赢。萧先生的一些论述,为研究廓清两岸共同市场的内涵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两岸共同市场的内涵应该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作为共同市场,它应该体现一般共同市场所具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要求;而作为两岸的共同市场,它理所当然应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以民族认同、民族情感交融为基础和指向。概括起来应体现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贸易投资便利。应全面消除两岸间存在的贸易障碍,逐步实现零关税、零壁垒;取消投资领域和行业的限制,实现无障碍双向投资。二是要素流动自由。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自主配置,实现自由流动。三是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价值链为基础,两岸在资本、技术、标准打造、品牌建设等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四是重点领域联通。围绕“新四通”提升质量和水平,并促进各领域各环节全面融通,实现两岸经济贸易等的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五是协同有效治理。在把握制度差异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市场协同治理机制,协调两岸产业、财政、货币、区域、对外开放等市场政策,解决共同市场建设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二)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意义
推进两岸共同市场建设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应承负的一项重大任务,具有特殊意义。
一是有利于应对逆全球化带来的冲击。经过这些年的合作发展,“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已逐渐成为两岸供应链融入全球市场的主要方式,也成为促进两岸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近两年,美国发起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贸易战,世界范围内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横行,逆全球化行为涌动,对全球的产业分工形态、技术创新体系等带来了冲击,从而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对两岸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推进两岸共同市场建设,发挥台湾在部分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和大陆在市场与新技术发展领先等方面的优势,各施所长、融合配套,能够有效化解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合力促进中华民族经济发展。
二是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大陆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相关制度的创新,两岸共同市场建设必然推动两岸的经贸合作在内容、模式、路径上进一步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在具体操作上,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有利于两岸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协同,从而减少不良竞争,并为台企在大陆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三是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经济在亚太区域和全球的竞争力。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不仅能够通过两岸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及质量提升,也能促进两岸在参与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协同合作,特别是给台湾参与到亚太区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创造有利条件,这将有效提升中国人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也能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经济在区域和全球的竞争力。
二、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一)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良好机遇
一是两岸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合作基础。从贸易投资看,两岸贸易额从1978年的0.5亿美元增至2018年底的2262.4亿美元。截至2019年9月,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11142个,占比11.2%;实际使用台资692.8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占大陆累计实际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3.4%;若加上台商经第三地的转投资,大陆累计实际使用台资超过1300亿美元。从体制机制看,“三通”的实现为共同市场的要素流动提供了基础保障,而《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成为两岸经济重要的制度化安排。此外,两岸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迅速缩小也是一个有利的因素。
二是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将继续保持吸引力。大陆是全球内需潜力最大的市场,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机遇。2018年大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元,半导体进口及汽车、液晶显示屏、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的销售量都居全球首位。有关国际机构预测,2021年中国大陆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作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大陆与台湾在生产、消费结构上的互补将给台湾发展及台商创业带来广阔空间。
三是高质量发展继续推动提升创新水平。大陆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一些领域弯道超车,逐步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且自主品牌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发展延伸,为“两岸制造”向“两岸创造”“两岸智造”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台企深度参与大陆市场、摆脱代工生产路径依赖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新一轮扩张机遇。
四是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带来创新发展新空间。近年来,大陆陆续推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这些战略内容广泛务实、措施开放包容,制度创新试验空间宽广,不仅为拓展两岸投资贸易活动提供重要舞台,也为打造协同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赋予适宜载体和有利条件。
(二)打造两岸共同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是台湾现政权逆向操作加剧。自2016年5月民进党政府上台后即开始推动其“降低对单一国家、单一市场的依赖”“亲美远中”的国际经贸布局。台湾当局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对大陆投资的政策,另一方面极力推动“新南向政策”,分散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还积极配合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试图搬开两岸经济联系这一两岸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对台商带来了较大困扰。
二是美国阻挠两岸深入合作。美国在中美战略博弈中大打“台湾牌”,企图“以台遏华”,自2018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如,通过有关法案授权美国军舰定期停靠台湾高雄港或其他适当港口、出笼“台湾旅行法”改变以往对美台人员往来的严格限制政策、将设在台北的“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CCNAA)更名为“台湾美国事务委员会”(TCUSA),还炮制出台了多个涉台法案。
三是两岸经济深度融合不足。随着大陆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加之大陆本土企业快速向产业链上游攀升,两岸产业竞争性逐渐增强,两岸经济合作亟需新的动能推进,两岸经济整合也需从功能性整合过渡至制度性安排。目前两岸产业链看似连接紧密,实则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欧美等大跨国公司控制,对欧美市场高度依赖,而大陆在一定程度上形同为“飞地”,台企对大陆内需市场的融入总体上说还不够深厚。
三、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原则与目标
(一)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原则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应着眼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秉承求同存异的精神,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总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两岸同胞应交流互鉴、包容协商,增强政策协调、推动应通尽通,携手促进两岸经贸投资便利化和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你依靠我、我支持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发展格局,不断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使两岸人民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
(二)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目标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重点,根据两岸共同市场建设的演进特征,设定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目标。
近期应着眼于当前需重视的重点领域和问题,努力打造相关基础条件。大陆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等领域,根据实施情况,择机推出ECFA 2.0升级版。进一步推动“惠台31条措施”的贯彻实施,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建立合作平台,就建设共同市场涉及的关键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中长期应着力推动融合协同发展的制度性构架,并依托突破关键领域提高整体融合水平。重点建立两岸产业政策协调机制,通过协商形成两岸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夯实“新四通”配套体系,推动更多方面协同发展;提高社会融合水平,使在大陆的台胞深度融入大陆社会,获得同等经济社会生活待遇。努力打造“两岸共同家园”“两岸命运共同体”。
四、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路径与措施
(一)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路径
基于现实状况和未来目标、一般规律和特殊要求等的综合考虑,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应采取“总体设计、双轨推进、由易到难、相机扩展、灵活应变”的操作路径。
总体设计:在认真分析、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制定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总体规划或实施方案,就建设的原则、目标、阶段、重点及举措等做出阐述。
双轨推进:一方面有效发挥政府机构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工商企业的作用,全面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建设两岸共同市场的活力与行动。
由易到难:结合不同阶段的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基础,从较为具备条件、操作比较容易的领域和环节做起,逐步走向深入。
相机扩展: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加强以点带面,不断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果。
灵活应变: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两岸共同市场建设本身的艰巨性,务实确立建设的重点、节奏和方法,制定风险应对预案,推动相关工作稳妥有序开展。
(二)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措施
一是协商提出两岸共同市场规划思路。由两岸共同组成专家团队,对两岸共同市场建设的重要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和交流,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机制保障等思路,并对重点事项明确操作时间表与路线图。
二是推进惠台政策评估与配套工作。目前已经公布的国家惠台“31条”和1000多条地方省市的惠台政策,包含大量促进两岸经济要素流动的政策措施,许多都与建设共同市场相关。应加强梳理并科学评估,结合共同市场建设,进一步提出配套措施。国家刚刚宣布新的惠台“26条”,正是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十分重要。
三是开展两岸共同市场建设试点示范。结合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在大陆一些台企相对集中、对台交流交往相对密切、合作成果相对丰硕的省份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示范区,为推进两岸共同市场建设探索路径。比如,在昆山设立两岸共同市场集成电路、面板产业集群示范区,在京沪深设立两岸共同市场研发与总部示范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两岸共同市场“新四通”示范区等等。
四是着力克服影响两岸投资贸易便利化的突出问题。紧扣促进贸易投资便利的主要因素,结合大陆新近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开放举措,从实际出发对台比照适用。重点是降低台金融服务业等在大陆投资门槛限制,简化通关查验程序,创新海关、检验检疫、工商、边检等部门贸易管理和服务模式等。
五是深化两岸高科技产业与金融合作。强化两岸研发联盟和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走协同创新发展道路。鼓励共同开发核心技术,打造有自主控制能力的产业链条。在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电动车产业等领域互相取长补短,打造从上游到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摆脱关键技术、零组件受制于人的现状。鉴于两岸工業发展战略契合度较高,可适时研究工业发展战略对接方案。此外,应努力拓宽台商直接融资平台,鼓励台企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六是积极探索两岸企业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适宜路径。重点是引导两岸企业合作进入“一带一路”沿线的经贸合作园区,形成两岸在海外市场上的合作示范,创新两岸优势资源对接合作的方式。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