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美术纹样应用与实践研究报告

2019-09-10齐晓青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9期
关键词:色彩搭配纹样解决策略

齐晓青

摘要: 本次课题研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深入了解美术纹样的起源,在富有趣味的课堂中,学生全面学习了纹样的题材、纹样的构图形式、纹样的组织形式、纹样的组织类型和纹样的色彩搭配形式。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纹样的艺术魅力,并在兴趣的指引下,组织学生在纸盘上、纸杯上、白布上、卡纸上进行不同纹样的设计;例如用学过的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和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纹样图案去装饰不同的材质。

关键词: 纹样;色彩搭配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一、课题提出

【研究背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的精祌财富,也是中国精神文化中的瑰宝。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与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建立在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应该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让文物、遗产、古籍都活起来。”我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我国对文化的创造,是我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象征,是人民思维与想象力的凝聚,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我们要保护好这些文化,并将这些文化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这些文化散发经久不衰的魅力。

2018年6月4日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以“艺针忆绣”为主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艺针忆绣”沿用了以苗绣为主体,再现时光里的心手相传,这些具有各种纹样的服装,更像一件件完美的艺术品,呈现在人们的视野,在这次的文化盛宴中,体现出的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将之发扬光大。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文化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要以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为基础,中国纹样艺术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它的研究与保护是中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部分,也是增强民族自信的手段。

二、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杜威与怀特海的过程思想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中讲到“部分的结果出现了……是暂时的停靠站,是过去思想的停留地,也是下一步思想的起点站”,提出由反思作为中介,过程与结果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即“过程——结果——过程”的不断发展。多尔根据这一思想,提出在“回归性”的课程中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不应该把每学科的多种课程看作独立的存在,而应该当做反思的机会,在反思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深刻。

多尔继承并进一步超越了杜威与怀特海的过程思想,提出过程是“协调信息——在文本和读者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经验和意识之间。协调这些信息——而不是呈现一个命题、名词或观点的真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倾听、对话把不同观点联结起来,从而扩展自己的眼界。作为课程模体就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对话中反思,从而建构新的认知,体现更多的是“回归性”。在初中美术课程中,教师不应将视野盯在课堂之内,更应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学习领域,寻找课程内容与现实之间的连接点,促进学生反思,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2.文化关联

文化关联,“指课程之外形成的课程的母体在文化上的各种联接。”这种文化的诠释使课程存在于全生态的母型之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各自的不确定描述,这三者间通过对话使课程被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下,从而超越了课程文本内容的意义,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从各个维度来把握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全面认识,拓展学生的认知。

在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要把单一的美术知识融入到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从现实生活情境出发,去发现、感受、体悟生活中的美,形成基本的审美素养,对单一的美术知识产生更丰富的理解。为此,初中美术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多元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和合作,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知识技能和感悟,提升情感素养和文化认同,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承。

3、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图案纹样设计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是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图案纹样是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借助各种载体进行表现,,可以有效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把图案纹样的设计成功运用到常见的生活材料中,通过对点、线、面的运用和色彩的合理搭配训练,学生在手绘制过程中提高了绘画创作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自身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中学阶段开展纹样应用与研究,对美术教学和学生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在学生层面:

1.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认识纹样。通过具体应用,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纹样的类别、构图形式和纹样的组织形式及色彩搭配等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纹样学习的兴趣。

2.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纹样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应用与实践,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纹样是从生活中的各个事物中经观察、分析、提炼而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为美化装点生活而服务,提升了学生的核心价值素养。

3.提高了学生纹样应用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实践与探索,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纹样知识,装饰美化常见的生活材料,从中提高应用意识、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

三、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取得成果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深入了解美术纹样的起源,在富有趣味的课堂中,学生全面学习了纹样的题材、纹样的构图形式、纹样的组织形式、纹样的组织类型和纹样的色彩搭配形式。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纹样的艺术魅力,并在兴趣的指引下,渐渐在自己身边的事物上进行各种纹样,例如在纸盘上、纸杯上、白布上、卡纸上进行不同纹样的设计;例如学过的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和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不仅装扮了身边的事物,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等,还减轻了因平时作业紧张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促进了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发展,这也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存在不足

1.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极力给学生创建了多样的体验机会,让学生懂得纹样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并让学生掌握纹样的色彩搭配、构图形式和常见的组织形式,但整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觉得纹样只是人们用来装饰生活的一部分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不相干。

2.通过调查发现,八年级的学生其学习习惯相比七年级已有较好的培养,在使用美术工具上已比较规范。但对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操作方法,学生们使用工具的过程还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需要美术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3.学生的纹样设计作品还不能很深入地与现代生活接轨,美术审美情趣不能很好地通过精美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课堂实践太单一,实践材料缺乏丰富性,不能很好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4.在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初步懂得纹样的基本特征、构造和组合等,但让他们进行语言描述和形容对纹样的理解时,他们经常无言以对;让他们进行纹样的创新时,他们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5.部分学生绘制纹样效果差

纹样设计要根据材料的材质来确定,部分学生绘制、设计图案时还不够精细、合理,在装饰色彩的过程中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特别是在白色布料上绘制纹样,学生的连续纹样设计较复杂,部分学生在扎染过程中,针脚不均匀,染出的效果还不是太理想。在纸质材料应用中,学生制作中粘贴不牢固,应用效果不精美等都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在学生完成纹样作品之后,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并让学生明白自己作品的优缺点;或者让学生之间互评,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吸取经验。通过给予学生评价或让学生互评,可以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际训练中,课堂评价较少,无法调动实践的气氛。

四、问题的解决思路、策略

(一)问题的解决思路

本课题围绕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指导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的兴趣出发,强调正确的学习探究方法。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是引导者,立足86名学生的学习困境的改善,以提高学生美术综合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为最终目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二)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给予学生引导

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对纹样的色彩等进行合理的把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引导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加深对纹样设计的全面了解。例如,在纹样与手绘面具的结合实践中,学生们往往在同类色的选择中,无法合理掌握同类色的运用,导致搭配的结果不是很理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同一个颜色中加入一定的其他颜色如白色或黑色,这样可以调制出其他的颜色,降低原来颜色的明度,将之应用到纹样中可以大大提升纹样设计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另外,一些学生在对比色的选择上无法做到应用自如,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比如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对比色彩之间的比例关系,尤其在纸浆材质的面具上,学生更要懂得对比色彩的运用,可以增加面具的灵活性和视觉效果。

另外,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不断采用信息技术增强实践课堂的气氛,给予学生一定的操作指导。依然以“纹样在手绘面具中的应用”为例,部分学生在操作开始前,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播放一定的技巧。比如,在多媒体中,从勾勒眼睛开始,再在眼睛周围装饰一定的图案纹样。通过给学生进行一定的示范,学生们内心就有了实践的冲动,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这种心理鼓励他们进行尝试。在学生进行实践之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比如让他们谈谈对造型设计的不同体验。

2.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纹样可以在不同的物品上进行绘制,按照不同的物品,学生可以进行不同的尝试,但对于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尝试,比如在手帕、白布上的实践体验等,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先激励学生用简易笔画进行简画,然后用各式工具粘上水粉或丙烯等颜料进行印染,再用画笔修整。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学生们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疑惑,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手帕上进行纹样设计,学生们一听到这个任务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中的纹样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们在声、形、色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积极尝试的心理,让学生感受到纹样带来的完美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艺术美和艺术情操。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工具

绘画工具是学生进行纹样的基本辅助工具,因为有了这些工具,学生在绘画中才会更加有底气,并能将绘画的效果发挥到极致。所以,在纹样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绘画工具,例如,纹样在陶罐、塑料瓶、啤酒瓶上的应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彩纸、树叶、绳子等材料及美工刀、电烙铁等工具。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观察,比如先用记号笔勾画出纹样;再用美工刀或电烙铁等工具根据纹样底稿在塑料瓶上切割或扎出需要的纹样;最后还可以在瓶子喷上各种颜料,增加美感。

4.教师要巧用学生心理设计实践活动

在纹样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完全有效利用学生的青春期心理,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给予他们施展的机会。比如,女生都喜欢送给自己的朋友贺卡作为礼物,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贺卡上进行纹样设计。如此,学生们就会一边联想自己的朋友喜欢的样式,一边进行设计和绘画。另外,很多学生觉得西方的教堂式婚礼比中国的传统婚礼更有浪漫气息,而另外的一部分学生仍然觉得中国式的婚礼比较接地气。

5.教师要给予学生多样的评价

首先,评价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教师评和学生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指导意义,并让学生在互评中增进了解、互相学习。例如,在纹样在纸杯、纸盘和其他方面的应用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质灯饰上设计装饰纹样,使灯饰更加美观典雅,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中肯的指点,比如在颜色的使用或工具的选择上,观察学生是否运用到位,然后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明白相关的操作细节,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

6.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基本。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创新活动,将学生的想法体现出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只有将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出来,让学生敢于想、有练的空间,才能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出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二方连续纹样在黑板报的应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黑板报的主题,然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纹样的创作,让学生成为整个活动的主体和策划人。在四方连续纹样在布料扎染中的应用中,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家里拿来剩余的布料,进行剪切、加工和纹样等,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融进相关的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还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完全的放松,提升他们的整体创新能力。

总之,美术对于初中生的成长意义是深远的,教学计划应该是多元的、变通的、具有生产性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这种多元性因素,不断丰富学生的美术体验,让学生把美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美术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美术的源泉,教师应把美术体现在生活中,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实践,提升他们的美术感知和情懷,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我们如何思维》,作者:约翰·杜威   翻译:伍中友   2010年1月1日

[2]《现代扎染艺术》,作者:张思思

[3]《服装图案设计与应用》 作者:陈建辉   中国纺织出版社

[4]《几何图案设计与应用》 作者:郑秀华  宋建华  吉林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色彩搭配纹样解决策略
拯救“濒危”花纹
色彩搭配在儿童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艺术设计中UI界面设计及应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平面设计之色彩搭配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