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兴趣,让小学生爱上作文
2019-09-10刘金凤
刘金凤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很多学生会觉得作文难写,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觉得作文难教,作文教学一直被认为是“老大难”。如何解决这个老大难?若单从教师“教”的角度讲,我觉得重点要在这两个字上下下功夫,那就是兴趣。教师所有的“教”都要能最大限度引地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关键词】小学作文;兴趣
一、引发作文兴趣,教师首先要在写什么上动脑筋
从小学语文教材作文板块编排看,命题作文的比例逐渐减少,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作文内容的空间越来越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积极的情感状态是学生智力活动的精神支柱。写作文亦如此,学生首先得喜欢写才行。试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学生在还没写之前,就已经很抵触了,那么最可怕的不是学生没有写出这篇作文,而是慢慢失去了写作兴趣。所以对于非命题作文,老师要在写什么上先下下功夫,琢磨琢磨,尽量做到所写的内容是学生爱写的,这就好说了。
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时,笔者在选择写什么上动了点脑筋,做到写他们喜欢的。本单元的主题是留心观察。围绕观察这一主题,单元习作部分是这样编排内容的:第一部分呈现三幅插图,都是学生最常见的事物、人物和场景。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就是写印象深刻的一种事物或者一处场景。老师如果单单从教材呈现给我们这部分的习作内容及要求,就简单放手让学生去写印象深刻的一种事物或者一处场景,那这样的习作对孩子而言,是没有多大吸引力的。根据三年级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观察和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的年龄特征及学习现状,结合这次习作要求,笔者选择在课堂上做“吸管穿苹果”的魔术,指导学生写好这个场景作为本次的习作内容。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原因有两个。首先,三年级的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很大的,苹果硬、吸管软,吸管穿过苹果,这对于他们来说觉得是不可能的,所以自始至终精神会高度兴奋。这个话题是他们感兴趣的,写自然就不再是什么任务,而是内心想法的急切表达了。
试想,这次习作如果换个选择,就直接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一个场景,比如,下课、上课的场景,笔者觉得没有哪个学生会心甘情愿地积极参与到写作中来。
二、引发作文兴趣,教师要在教学的方法上下功夫
习作的第一要素是积极的情感活动,也就是首先要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所以,在确定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后,教师要在教学的招法上下点功夫,达到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去写的效果。
《吸管穿苹果》场景描写指导,自始至终笔者都在围绕苹果开展一连串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开课时,以观察一个假苹果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观察苹果,先坐在座位上看,然后到讲台前用手掂,用鼻子闻,随着观察的深入,学生对这个苹果不断有新发现,从在座位上“看——以为的真苹果”到最后的“掂——恍然大悟的假苹果”的始料未及,刚一上课,学生的心就被这个苹果紧紧捕捉到了。他们觉得刚才的观察真有意思。这个兴致还没退去,接着笔者又使出新招:老师这还有一个苹果,这回可是个真苹果,接下来老师要用这个真苹果来给大家变个小魔术。这个魔术的名字叫“吸管穿苹果”。想看吗?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了“想”之后,笔者并没有急于变这个魔术,而是一再吊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先讨论你相不相信吸管会穿过苹果,然后动笔写议论的场景。此刻,学生思维碰撞点也达到了高峰,有的同学深信吸管会穿过苹果。有的同学不信,还有的同学半信半疑。在吊足了学生胃口后,笔者才开始课堂的重头戏——变魔术,这时,别提学生看得有多认真了。变完魔术后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去写魔术时、魔术后的场景。在课堂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笔者第三次提到苹果,笔者给学生简单讲述了牛顿和苹果的故事,使他们从故事中得到启发,从而乐于去观察缤纷多彩的世界,养成留心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洛夫主张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或无意识状态下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怎么教,学生才能主动愿意去写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招法上下点功夫,让我们的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全程全身心参与到作文的过程中来。
三、引发作文兴趣,教师要在教学生怎么作文上做文章
引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不仅仅是学生要对作文的话题感兴趣,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情感的调动,还有一点就是学生得知道怎么写。不会去写,何谈兴趣?让学生爱写,老师肯定是要“授之以渔”的。
还以《吸管穿苹果》场景描写指导为例,本单元的主題是留心观察,语文要素有两个,一个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一个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从这两个要素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要教给学生两个“渔”,一个是如何观察,一个是如何描写。如何观察并写出魔术开始前小组议论的小场景的呢?笔者是这样“授之以渔的:1.小组讨论吸管会不会穿过苹果。教师明确两个要求:说的同学除了说清自己是否相信,还要说明原因。其他同学注意细致观察,用耳朵听他说了什么。用眼睛看他是怎么说的。2.汇报。要求学生直接说自己组某个同学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教师当机围绕语言描写点评。3.课件出示《金色的草地》中的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一本正经、假装”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兄弟两人在草地上玩吹蒲公英的快乐场景。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去观察和描写同学们议论时的神态,学写清楚场景。4.结合《搭船的鸟》第三段学习细致描写心理活动。5.学生练习写魔术开始前议论的场景。注意从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方面把场景写清楚。6.学生分享自己的片段描写。教师结合语言、神态、心理的细致观察与描写相机进行点评。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所进行的魔术前热烈的讨论,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鲜活的真实的体验经历,解决了观察什么写什么的问题。由于议论中意见的不一、对这个神秘魔术迫切的期待,使得在写议论场景的时候,变成了孩子自己要去写,乐于去写,改变了以往可能会出现的要我写的被动的作文现状。也为下一步的观看变魔术做足了观察上的铺垫。同时,结合精读课文中的相关神态、心理的描写,指导学生怎么去写自己的观察所得,充分发挥了精读课文的例子功能,读写结合,解决了如何写的问题。教给写的方法,这样学生才知道如何去写,没有为难情绪,爱写才成为可能。
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语文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阶段。就习作教学来说,小学的低中两个学段,都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的自信心。如果我们的作文教来教去,最后,把学生的兴趣都教没了,笔者想,作为老师,肯定是难辞其咎的。兴趣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它藏在作文的话题里,藏在作文的招法中,藏在指导的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