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重质轻量,重短轻长”教学法在初中耐力跑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苏明
苏明
【摘要】耐力跑不但可以改善和提高人体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使心肺功能大大强于常人,而且能促进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对其他系统的调节功能。实践证明,初中阶段耐力跑教学采取“重质轻量,重短轻长”的教学方法可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具体应做到:降低学生心理压力、练应循序渐进、按能力分组激发斗志。这些方法更能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品质。
【关键词】耐力跑;初中学生;重质轻量;重短轻长;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耐力跑练习是有氧运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人发现若在持续长跑练习的同时也练习节奏跑,运动员能获得抵抗疲劳的能力,即跑较长距离的能力。于是,就出现了间歇跑练习法。后来,人们陆续发明了越野跑和速度游戏训练法、“法特莱克”跑训练法、马拉松训练法、高原训练法等不同形式的耐力跑训练法。但对初中生而言,耐力跑一直是他们心中的痛,他们既喜欢体育课,又害怕跑长跑,畏难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消极对待平常的体育课堂练习,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体育教师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设计和选择有利于实现初中耐力跑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情景。
从广州市中考的要求来看,初中学生中考女生考800米,男生跑1000米,平时离不开超越考试距离的练习,但不是每天,不是每节课都这样围绕着田径场跑步,否则会使人枯燥无味、减低情绪,并导致学生厌倦耐力跑。当前,笔者所在区域的中小学基本都开设大课间,其中就有7分钟的跑操练习,该练习就是有氧练习的一个很好体现。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不论是广州中考的要求还是学校的常态课教学,教学中所实施的“重质轻量,重短轻长”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适应考试,并能使学生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与厌倦感。
二、“重质轻量,重短轻长”教学法的运用
所谓“重质轻量,重短轻长”,顾名思义,质就是指质量,体现完成练习的效果,量是指数量;短是指距离短,长就是距离长。“重质轻量,重短轻长”就是指重视完成的质量,轻练习的次数;重视短距离练习,轻长距离练习。耐力跑是一项有氧运动,它能提高人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一)降低学生心理压力
初中耐力跑教学不可能一朝一日就能取得显著效果,必须做好初中三年项目计划。初一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理论依据等方面的讲解,以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对现阶段的学生,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进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他们是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的时期,独立意识开始逐渐增强,感知、记忆过程等也渐渐加强,这是少年活动的鲜明特点之一。“重质轻量,重短轻长”的课堂教学还应重视德育的渗透,如对待“极点”的出现,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逐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質,以及竞争精神、对待失败挫折的心态。通过这些方法来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训练应循序渐进
初一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接受长距离的练习,教师必须慢慢引导他们,可采取分阶段逐步实施的方式。如,安排200米-400米的练习为主,分阶段调整完成的时间,达到“质”的提升。到了初二阶段,学生的心智开始逐步得到发展,身体素质有了一定提高,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练习。如,可安排200米-600米的练习,适当缩短完成时间,提高练习强度。初三作为毕业阶段,一般采用400米-600米的练习为主,分阶段提高完成时间,加大练习强度。如,初三女生课堂上练习600米跑,按照满分平均速度计算,52秒一圈(200米跑道),要求学生2分36秒±10秒范围完成。采取多样的练习方式进行,如,追逐跑、定时跑等,提高练习的质量。
(三)按能力分组激发斗志
在初中耐力跑教学中,教师应切忌心浮气躁,多做工作多沟通是减轻学生对耐力跑畏难心理的最好办法。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教法学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从初一第一学期开始,对800米及1000米第一次测验成绩进行分析,为初始成绩进行分组,女子前10-12人为A组,剩下为B组。男生依此分组,按能力强弱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为主要导向,符合“质”的要求是课堂的主要目的。如,采取让时间追逐跑400米,女子A组要求95秒完成,女子B组要求105秒完成,那么让B组先跑出10秒后A组才出发,一前一后形成你追我赶的追逐跑的局面,有力激发A、B两组同学练习的积极性,很好达成课堂目标。教学实践表明,按能力合理分组是运用“重质轻量,重短轻长”的重要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练习的斗志,追逐跑可以培养学生勇往直前的向上精神,会取得很好的练习质量。
三、结语
初中耐力跑练习充其量是中长跑练习,它是耐力性练习,从技术的结构来看,属于周期性运动。运用使用“重质轻量,重短轻长”的方法,通过减低学生心理压力、练应循序渐进、按能力分组激发斗志,我校的耐力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2016学年开始,笔者在自己执教的班级中就使用了“重质轻量,重短轻长”法来进行初中耐力跑课的教学,通过三届毕业班中的考验证,长跑满分人数不断增加,单项平均分逐年上升,效果明显(见表1)。
学生从畏惧到勇敢,从枯燥到带有竞赛性质的有效练习,他们的进步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个三方面的协调和全面发展,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优秀品格的形成,从而落实立德树人和“健康第一”的理念,使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奠定了他们终身体育的基础。
还需明确的是,初中的耐力跑练习更适宜专项速度耐力的练习,选择的距离以200米-600米为中心的距离。为了适应各个时期的目标,要选择好适宜的速度;在跑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同一速度,效果往往不同。如,初三男生跑200米,可以定在35-40秒完成,400米则要求在1分10秒-1分20秒之间完成。在数量的选择上,基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时间一般为40分钟。所以,以较少的次数1-2次为宜,突出质量,真正体现了我们提倡的“重质轻量,重短轻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潘绍伟.正确实施选项教学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J].中国学校体育,2018(4):2-3.
[2]王猛.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J].中学校体育,2018(6):25.
[3]李健.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课堂学习评价的构建[J].中国学校体育,2018(5):28-29.
[4]李晓东,谭智平.现代中长跑运动科学训练方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