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形式走向实质
2019-09-10吴利绵
吴利绵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是评价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它包含了五个基本要素:混合编组,小组目标,积极依赖,职责分工,小组自我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实质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學理论与和策略,因其效果显著而广受教育界的推崇。最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转变学习方式。为此,合作学习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因为没有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出现“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合作技巧,交流互动能力弱;2.学生发言松散,没有明确的合作目标、步骤和责任分工,课堂秩序混乱;3.学习过程由优生主导,后进生缺少思考、表达及表现的机会;4.滥用学习方式,没有根据教材与教学的实际需要,恰当地选用合作学习方式;5.教师对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处理不恰当,导致学生不经深思熟虑,匆忙讨论或坐等教师及其他同学的意见,缺乏个人见解。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一、建立合作学习机制——准备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个体活动,而是群体活动,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进行分组,并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让学生知晓合作学习的规则和流程,即它是如何展开的,并逐步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一般采用“异质分组法”,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水平进行高、中、低三个层次合理搭配,建立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基础。另外,为了保障小组学习的相对稳定性,帮助学生建立长期合作学习的关系,不同学科分组应保持一致。下面以《穷人》一课为例谈谈准备合作学习的过操作。
笔者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同时思考问题1.桑娜在领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的心情是怎样的?2.能否试着将五个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完整?接着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组员分工上,笔者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分工确责。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作为小组长,组织组员有序地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学习探究;擅长收集资料的学生作为资料员,负责收集学习资料;善于记录的学生作为记录员,负责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下来。针对后进生,笔者还采取了引导优生多鼓励的方式,让他们也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这样,由于小组分工合作,合作学习效果也就非常明显。
二、恰当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实施合作
1.在学习重难点处小组合作
在教育实践中,笔者侧重备课时深入教材,给学生明确教学重难点,并且在重难点处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针对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效果。笔者设计的问题注重开放性和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例如,教学《丑小鸭》时,笔者让学生边读边画,都有谁欺负丑小鸭?怎么欺负它的?学生自主探究后,再选择感受最深的内容进行小组交流,最后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结果。有的学生通过联想丑小鸭“悄悄地过日子”和趴在湖面冻僵了的画面,体会到丑小鸭的可怜;有的学生通过表演“讥笑”和猎狗“追赶”的情景,体会到丑小鸭的可怜;有的学生通过理解“讨厌”“欺负”“孤单”等词语,体会到丑小鸭的可怜;还有学生通过这句“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感受到丑小鸭愉快、激动、幸福的心情。
2.在表演课文时小组合作
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合作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和课文内容。如,在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为了深化课文主题,笔者在学生理解了文中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和其中的原因后,让学生合作表演课文。先以童话的形式把文中迷路的小孩、太阳、北极星、积雪人物化,把每节诗的内容编成人物对话,再组织学生带头饰合作表演。
三、教师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者——促进合作
合作学习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体现。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的指导与参与程度很重要。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做旁观者,而要深入到学生学习中仔细观察,并亲自参与到个别小组学习,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及时诊断和必要的指导、调控。与此同时,作为老师,笔者一方面侧重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后,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不断提升后,他们在思维上也不断碰撞出火花,将学习探索引向更深处。另一方面笔者还会教给学生更多观察、发现、分析、判断的方法,给他们一些无形的期望,激励他们合作探索,以此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此时,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变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掌控者和促进者。
四、评价和奖励方式要呈现多样化——深化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最终评价的重点,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例如,在教口语交际“续编故事”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内容,明白图中讲一个小朋友单独在家学习,忽然门外一位叔叔来按门铃。经过询问,外面的叔叔自称是爸爸的朋友。面对这种情况,小朋友该怎么办呢?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如果这位叔叔确实是爸爸的朋友,小朋友该怎么办?2.如果小朋友确定不认识这位叔叔,他又该怎么办呢?在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给了三种答案:1.如果小朋友透过门孔确定,认识这位叔叔就是爸爸的朋友,可以请叔叔进屋,热情招呼,并打电话请爸爸回来;2.如果叔叔是陌生人,可以问叔叔关于爸爸的情况,如果他真的知道,证实他就是爸爸的朋友,然后再问清楚找爸爸何事,转告爸爸,并请叔叔留下联系电话;3.不知道叔叔是什么人的情况下,还可以请教叔叔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然后打电话问爸爸请爸爸证实。证实真的是爸爸的朋友,就让他直接和爸爸联系。
以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合作学习,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合作探究,学会了人际交往,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保证合作学习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