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语文课程育德

2019-09-10胡晓娟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知音语文课程识字

胡晓娟

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国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科育德,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岀:“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茡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充分挖掘课堂中的德育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提高育人水平。用ˆ漫谈语文课程育德"作标题,是因为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十分丰富,在识字、阅读

、习作等各个版块和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还因为本文所谈的是碎片化的东西。做得不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在识字教学中感受汉字的美和魅力

5 0年代时,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汉字如诗似画”,文章中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眺动的小精灵。找们的识字教学,识字童大,对于状村学校的儿童来说,任务十分繁重。如果机械地教学生识字,必然是低效的、枯燥的。

学生感受汉字的美、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点燃主动识字的愿望,让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规律可循,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结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学中注意渗透字理,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图文对照,教学象形字,教学中通过图片,简笔画和汉字对照,能让学生了解这类汉字的本义和由来,如禾穗图与禾"字的比照,简笔画的山形与"山"字的比照等。会意字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韵味,效果不错,如采"由部件"爪“和木组成,可具体地想象人们用"爪"在"木"上采摘茶叶或果实的情景;由"男”字的"田”和"力”想象远古的男子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情形,还可由此联想到妇女在家纺纱织布的情景,由此,一幅男耕女织的画面就会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强化偏旁教学的字理意识,做到"教一个得一串"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掌握了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時用于表义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大量的形声字以及会意字。比如扌“的字,都是与人的手的动作有关系的.

学生有了相关的字理常识,学习起来就会生动很多。效果自然不样

二.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內容,通过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为此,每一篇文章都要让学生反复、仔细地阅读,只有读通、读顺、读懂,才可以在阅读中培养感、感悟道理,在阅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

(一)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体验祖国文字的音韵美。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选λ课本的古诗词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而且语言凝练,琅琅上口,千百年来,众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

(二)在阅读理解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机渗透。如《最后一课》、《詹天佑》、《桂林山水》等课文,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资源;《生命生命》的教学中融入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的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在《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学习中感受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三)挖掘课本的文化内涵,让课堂更有深度

比如人教版第十一册《伯牙绝弦》这篇课文,到底教什么"?其语文核心价值又该如何定位呢?习得一些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吗?习得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若干技巧和规律吗?感受并表现文言文诵读的特有韵律和情味吗?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大意吗?这些当然有其课程论的价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语文核心价值"。像《伯牙绝弦》这样的定篇课文。其语文核心价值正在于“知音文化"的阐发和传承中。教材编排中的'资料袋’,正是对知音文化传承的一种意图所在。这样去教,上出来的课才有文化内涵,才有深度。学生才会真正理白牙和钟子期他们不是生死之交,甚至交往非常有限,为什么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明白不是一般的朋友都是知音,只有像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朋友才能叫做知音,正是因为知音难得所以才倍加珍惜。尽管知音难觅但我们毎个人内心深处才更加渴望知音。最后把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知音文化也必将在内心留下烙印。

三、习作教学也是育德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写作并进行批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德育教育

(一)审题,确定德育导向。所谓德育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坚定、鮮明的态度,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导向作用。要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注重对题目进行重点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学生在习作中,经常遇到写人的题目,比如写老师、父母、朋友、熟悉的人,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去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出一个人精神,让学生在对他人的人之中感受心灵之美、生活之美。

(二)选材,把握德育手段。选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

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越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鼓励他们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亲耳所闻、亲眼目睹的人和事,从中提炼岀美好的精神或品格,把ˆ作文和"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评改,强化德育效果。评论一篇文章,是对作者品德、行为、能力、知识的评判过程。比如现实生活中同样一件事,悲观的人总是看到消极的一面,放大消极的一面;热爱生活的人,积极向上的人会看到好的方面,并从中受到启迪或者激励。在评改中,注重对学生作文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使之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语文学科知识的吸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重视学科育德,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一定更有内涵,更有滋味。

猜你喜欢

知音语文课程识字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识字儿歌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