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思维生长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2019-09-10钟文丽
【摘要】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提升自己的认知,也要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尤其是创新思维。对现在的他们而言,大多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只愿意被动地去学习,很少出现主动创新的场景。基于核心素养的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将创新思维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进而让他们的思维进入更深地思考场。
【关键词】创新思维;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钟文丽,南通启东折桂中学。
对学生来说,阅读课是他们开启思维最多的环节之一,他们需要去思考故事的情节,去猜想人物的命运,去考量故事的结构,去模仿文本的写法,去表演其中的对话。毫无疑问地,这些过程或多或少地掺杂了创新的元素。只有真正地进行创新,才能让这些思维迸发出鲜活。但在通常的阅读教学环节中,学生更关注的是词汇与语法,结构与内容,很少去真正地思考,有效地创新。
一、设置开放问题,给创新提供空间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设置一些开放的问题,以让学生参与讨论,进而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机会。所谓开放的问题,就是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个点上,给他们以自由发挥的空间。那些固定的答案的问题,学生能直接从文本中查找,不需要学生去创新。但对于开放的问题则不同,因为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样, 表达出来的想法也就不一样。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大多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行,这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以课外阅读 “Robinson Crusoe”为例,这本书描述了主人翁一次次的探险经历,学生对这样的题材很感兴趣,尤其是处于初中阶段的男生。教师在学生读完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鲁滨孙,你在一个荒岛上,你会选择怎样的生存方式。明显地,教师将学生置于文本的具体环节中,给他们的表达提供具体的情境,同时教师也没对这个问题做一些说明,以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他们想怎样去创新,就怎么去创新。有学生说,I will live on this island,eating the fish in the sea and enjoying the sight in the eyes,I do not want to go out。当教师看到这样的回答,首先要对学生的创新给予肯定,因为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毕竟学生所处的时代与鲁滨孙所处的时代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他们处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一个繁华的时代,随处可见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的景象,他们想在文本描述的环境里找寻一分安宁。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创新的时候,也要能读懂他们在创新之中包含的那份情感,进而让创新更远。
二、建构生活情境,给创新提供支架
阅读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经历,使他们能经历文本中神奇的故事,旖旎的风景,感人的情愫。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对自身生活的一次补充,因为他们的经历毕竟有限。但同时,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描写会缺少一些真实的体验,这让他们很难通过文字就能感知文字背后的情感。体验不深刻,他们的思维就难以被激发,就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复原文本中的生活情境,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一个依附。同样以这篇课外阅读为例,教师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荒岛上鲁滨孙用手做了些什么,做这些想说明什么。对于第一问,学生在Pages 26-32上很快就能找到,即,He made tents, fences, tables, chairs, lights, pots, bread, boats, clothes and so on。对于第二问,有学生回答道,这样的描述是为了彰显孤岛生活的艰辛。做这些东西就是艰辛吗,有些学生显然不理解。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建立在虚无的实践上,于是教师让学生在活动课间进入一家家具厂,让他们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做帐篷。于是真正的问题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先做哪一步。在小组讨论之后,他们决定先做一个帐篷的支架,然后将布固定上去。学生在固定支架时,他们将在野外找来的小树条交给师傅。他们拿着枝条跟着师傅在火上烤着,然后到一定的火候,将枝条扭成弧形。师傅做着,教师用英语解释着,整个过程学生都在体验着。当帐篷做成的时候,学生已经是满头大汗。明显地,此刻学生能体会鲁滨孙当时的艰辛,也就能理解鲁滨孙的精神世界。有了这份体验,学生在回答教师的另外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Robinson,就有了自己的创新。有学生说,He could face many difficulties,and he is my hero。有了生活的情境,就有了自己深层的理解,进而给创新带来多维的视角。
三、进行文本改写,给创新提供体验
对阅读而言,创新的体验最终可落实到写上。对一门语言而言,阅读是输入,写则是输出。创新式的输入,就是为了创新式的输出。只对学生进行输入,不进行输出的训练,整个阅读过程就会显得单薄,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生成。换言之,教师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一方面,让学生的能力向多元的方向发展,另外一方面,也是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不至于在中途断片。对文本的改写也是多方面,只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拓展,教师都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尝试。还以“Robinson Crusoe”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对整个文本进行缩写,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以让学生精准地掌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可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以某一人物的视角进行改写,可将这一人物的心理着力地展示出来,进而给学生很多创新的空间;可让学生就着某一个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作者没有写到的,有可能发生的事物让学生表述出来,进而能淋漓地展现创新才情。比如说,教师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来介绍文本中的另外一个人物Friday。通过文本断断续续的描写,学生对Friday的形象也日趋清晰,但要表达得周全而生动,学生就要在语言上创新,即将多句合在一起表达。同时学生还要在思想上创新,可将Friday的个性提炼出来,再展示出来。有学生这样写的,Friday is loyal to Robinson. He has no temper and he is outgoing, kindhearted。当然为了表达的生动,有学生竟然用起了比喻句,对初中学生而言,这样的表达不做要求。但教师要鼓励这样的创新,他是这样写的, Friday to Robinson is what a child to father。给了创新的平台,学生就能自由地驰骋。
四、组织辩论活动,给创新提供挑战
在阅读中进行辩论能让学生将思维尽情地展示出来,也能让他们进入思考的状态,也就是说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辩论就是让正反两方就一个论题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去反驳对方的观点。在辩论中需要学生不断地去创新,首先要创设分论点以让自己的观点丰盈,而处于不可置疑的地位;其次又要不断地创新论据,进而有效地反驳对方。在某种程度上,辩论给创新提供了机会,也给辩论提出了挑战,即,创新的途中会受到多方面的质疑。在辩论中,教师要做一个组织者与旁观者任由学生思维自由地翻飞。还以“Robinson Crusoe”为例,教师设定这样的议题,背景是,鲁滨孙离开自己的家乡已经27年了,当他回来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正方认为,他们在家乡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反方认为,他会再次来到荒岛,开始余生的孤单生活。明显地这样的议题,学生首先列出自己的论点来,然后再做详细的论证。论点寻找的过程,是整个团队一起创新的过程。正方说,鲁滨孙将野外生存获得的技能用在家乡与自家的建设上,进而使自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英语是这样表述的,He built his hometown with the ability that he achieved from the wild.Finally he became the part of the big family。反方的表述则为,He c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people said,so he left sadly。可见辩论,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可以作为论点的句子,再在论点中寻找曾经体验过的论据。也就是说,辩论是以自己的思维为视角的一次创新。
五、结束语
对于阅读而言,就要让学生的思维运转起来,让他们在思考中创新。创新就是不人云亦云,就是能表达自己的主见,就是让阅读成为一个性化的精神改造。因此教师要紧抓创新的弦,以让学生在阅读中生出许多美丽的花。
参考文献:
[1]钱佳.論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J].考试周刊,2016(86).
[2]陆敏.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探究[J].学子(理论版),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