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语文高效化教学研究

2019-09-10张学蔚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张学蔚

摘 要: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心日渐由“知识的习得”转向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新时期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下面,笔者就立足自身教学实践与感悟,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这一问题作分析探讨,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今天,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勇于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并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将核心素养各要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以切实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语文教学更具适应时代进步与素质教育需要的新功能。

一、读写结合,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究其本质,语文教学就是阅读与写作教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同步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基于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找准读写结合点,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整合,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并最终实现由读到写的能力迁移。

《紫藤萝瀑布》是宗璞在自己的弟弟身患绝症奄奄一息之时,面对着院中紫藤萝时的睹物思怀之作。文章透过描写紫藤萝的美及其遭受磨难和不公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挫折和不幸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感慨。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向学生传递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之外,还着重引导学生对文中景物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散文结构的美感进行了整体与局部感知。接下来,我对学生说道:“人们往往赋予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如《短文两篇》中作者借助陋室和莲花这两个物来寄托自己超凡脱俗的品行。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一种植物为切入点,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来谈一谈你的感悟。”如此一来,既使学生体会了文章哲理,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直观感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品味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包罗万象,其中多以感性内容为主,仅凭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难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理解。针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创设直观情境,将文本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场景以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便在增强语文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得以在直观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中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品味。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先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了冬日风光图,并向学生说道:“提到冬天,大家也许会想到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画面;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如此便将学生代入了文本情境之中,使学生自发地对阅读内容形成了期待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依次向学生展现了阳光山景图、雪后初晴图、城外水墨画和空灵水晶图,并引导学生将其与文本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场景作对比。如此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济南的冬之美,以及作者对平凡景物寄予的深情,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品味。

三、解读文本,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学习思维活跃的初中生而言,问题则是驱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起点和原动力。基于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问题为契机,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依据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解读,以便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及其背后蕴含思想感情的理解体会。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结合文本内容设置了如下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探究:1.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共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有什么不同?3.文章用含蓄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母愛的深沉与厚重,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4.“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具体表现?体悟“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如此,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使学生深刻体会了母爱的隐忍伟大与儿子的愧疚怀念,领悟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四、海量阅读,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与精神世界

现如今,我国仍处于一个教育相对应试化的阶段,学生所学知识大部分都是用来服务于考试,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一定量文化底蕴的积累。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妨在教学之余根据学生的阅读与学习需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以便在加强学生相互之间情感交流的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之余,我时常会为学生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展示类、推荐类、朗诵类和表演类等几大类型。以“推荐类”读书活动为例,指的是学生可就自己近期读过的好书进行好书推荐或发表读后感悟,并与全班学生一同分享、共同交流。“表演类”读书活动则指的是学生之间可就共同读过的文章或书籍进行创意改编,并加以自己的独特理解,运用语言表达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形式来对其大致内容进行演绎重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海量阅读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世界。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想将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就必须要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语文的学科特点,通过分析语文核心素养各要素落实的有效途径来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目标,以促进语文高效化教学,从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邹献珍.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黑河教育,2018(01):10-11.

[2]姜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7,1(08):224.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