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趣教之法漫谈
2019-09-10汪娟
汪娟
摘 要:以“趣”为灵魂,依托课堂教学的实践,从“解字读文”、“资源引进”、“缘本练笔”三方面去研究文言文趣教的方法,打破长期以来文言文课堂教学死板、枯燥的氛围,让学生领悟文字之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文学和文化之趣,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所崇尚的风度。
关键词:文言文趣教 解字读文 资源引进 缘本练笔
文言文历经几千年时间的洗礼,积淀成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先秦的诸子言论到明清散文,从千锤百炼的语言到匠心独运的章法,从美好崇高的个人情操到鲜活特立的社会风尚,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学好文言文,就成为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不但没有展现出其迷人的魅力,反而让师生望而生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进程慢,学习效果差。面对现实中文言文教学的“重重迷雾”,我趁着我校关于《文言文教学有趣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东风,尝试寻找解开关于文言文教学的部分困惑。
那文言文教学之趣从何而来?“文言文的内涵丰富,可以概括为四文,即文字、文学、文化、文史,要研究它们的内在之趣。”一次听讲座的时候发现了方向。于是,我通过课堂教学研究,将文言文教学的有趣之法具体挖掘出了以下三点:
1、解字读文,让课堂活跃起来。
学生怕学文言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学生和过去的经典的文化的积淀有一种语言上的隔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学,生生地就把文言文教成了很没趣的东西,老师串讲,先讲字词,字词疏通以后,学生读一读,稍微高明点的老师把这些字词举一反三,把实词、虚词再扩大一点,学生其实是被动的学习,他们感到一点兴趣都没有。为了激发学生解字的兴趣,我们想到了从象形字入手,扣住全文中能帮助理解文章主旨或人物形象的一两个关键字,从象形意义上解读。如在解读《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心忧天下的阔达胸襟时,紧扣“仁”字,由“仁”的甲骨文写法,以及金文写法,让学生揣测其含义,在学生议论纷纷时再揭示答案:“仁,甲骨文(人,包括君与民)(等号,表示等值,参见“匀”、“齐”等),表示“等而视之”。造字本义:人人相等,即君民同视,平等博爱。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老师顺势利导,让学生既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更解读了文意,把握了“古仁人”阔达的胸襟,理解范仲淹心忧天下的伟大情怀,真是一举多得。
由此得益的是:这种“解字读文”的方法推广到了其他文体的教学中。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扣住“孝”篆文字形,帮助学生解读出了文章“爱老、敬老”的主旨,这一生动形象的解释让学生深深地记住了本课,更记住了“孝”的真谛。
2、资源引进,让课堂深刻起来。
文言文毕竟是古人对古代事物、生活的写照,时代的变迁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的隔阂。如果能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像《人琴俱亡》里魏晋名士风度,魏晋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什么叫“名士风度”?什么叫“真性情”?这都涉及到当时的文化价值体系。如果我们把《人琴俱亡》作为一篇普通的文言文来教,不联系魏晋特殊的文化价值和魏晋时期名士独特的价值体系,全面地去理解这篇文章,要想深入的理解文章内涵是很困难的,要理解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作这篇文章也是很困难的。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人们常有的涉险猎奇的心理,恰当地引入“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和我们平时电视剧里或生活里人物情感故事的资源,自然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王子猷为何“了不悲”“都不哭”直至后来“掷琴”“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的原因,从而理解什么叫“魏晋名士风度”,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对人物、对情感的理解,课本的厚度因此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
3、缘本练笔,让课堂丰盈起来。
受前两年《以课文为突破口,激活学生写作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启发,我关注到,文言文中同样有大量文句兼美的篇章,是否可以有效地利用起来呢?于是我在课上作了这样的尝试:在教学《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分别要求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扩写。以下呈现我班学生对《醉翁亭记》一课第2段景物的部分扩写作品:
(一)太阳带着一丝倦意,慵懒地从东方升起,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那万丈光芒活脱脱地迸发继而普照大地。穿过琅琊山弥漫的雾海,似乎是为了让这初醒的山林也能被活泼的阳光所感染,太阳更加热情,那黄橙橙的光晕从柔和变为强烈继而炫目。林中的雾气该是感受到了阳光的炽热,便也二话不说就散开了,山林恢复了明媚之感。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傍晚,太阳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落下。云像是收到了某种信号,接替太阳出来站岗。琅琊山没有了太阳的“庇佑”,又落入夜晚应有的昏暗和凝重。
春天,风儿吹过琅琊山。一夜之间就冒出了无数鲜活的生命,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气,现出芽,冒出绿,很快就肆意疯长成绿叶。花儿也瞅准了这绝佳的时机,尽情地展现着积淀了许久的美。这美不光冲击着你的视觉,还霸占了你的嗅觉。置身于一片浓郁芳香的花海,不觉有些飘飘然。
夏天,雷雨湿润琅琊山。那大片大片的绿啊,厚积薄发般恣意地挥洒着。琅琊山顶上像是撑起了一把巨大的绿伞。
秋天,枫叶染遍琅琊山。晴朗的高空一尘不染,草坪上结了薄薄的一层霜,如同给草儿穿上了一件洁白的外衣。
冬天,雪花飘过琅琊山。水位不知不觉低落了,浸没了三季的石头探出了小脑袋,似尽情地欣赏着仰望已久的世界。
啊!琅琊山,我已颓然乎其间,沉醉不知归处…… (九2班 黄汝)
(二)清晨,树林蒙着一层厚厚的白纱,显得格外静谧。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树林睁开朦胧的眼睛。太阳似乎急于炫耀他的光辉,发出刺眼的光,慵懒的树林想用面纱遮住双眸,可谁知,太阳撩开了她的白纱,于是山林绿色的双眸在他明亮的光辉的照耀下似乎要滴出绿来,盈满了生机与活力。 (九2班 吴杰)
(三)清晨,一輪红彤彤的新日从山顶冉冉升起,漾起绯红的笑颜,带走了迷蒙微凉的大片白雾。树林从酣睡中醒来,鸟儿炫耀其嘹亮的歌喉,花儿跳起优美的舞蹈,大树“哗哗”地为它们喝彩,树林里热闹极了。然而眨眼间,云气慢慢聚拢,神秘的黑暗笼罩整座琅琊山,万物又重归寂静。这样陆离的风景,只会出现在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九2班 高敏慧)
从习作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老师不可估量的,找到他们的兴趣点,给他们一个发挥的机会,他们带给老师的不止是惊喜,更让整个课堂丰盈灵动起来。
以上三点,就是我以课堂活动为依托,探究的文言文教学中的趣点。以“趣”为灵魂,去打破长期以来文言文课堂教学死板、枯燥的氛围,让学生领悟文字之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文学和文化之趣,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所崇尚的风度:超脱外物,追求个性,品味文言文的文史之趣——这便是我依托课堂教学,探寻到的文言文趣教之法。
参考文献:
【1】王赛云. 趣教文言文[J]. 语文天地, 2006(15):27-28.
【2】陆卫仙. 文言文的趣味教学[J]. 职业技术, 2008(7):11-11.
【3】闫莉. 路远漫漫 上下而求索——漫谈文言文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下),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