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中央拱高对前房结构的影响
2019-09-10周梦兰
周梦兰
[摘要]目的:探析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出现中央拱高对前房结构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42例实施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患者第1、3、6月复诊时,测量其中央拱高、前房容积(ACV)与前房角宽度(ACA),并对其前房角分级进行记录.分析术后中央拱高和ACV、ACA减小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3次复诊,发现跟随1、3、6月中央拱高的减小,ACV、ACA)减小量随之变小,可见中央拱高与ACV、ACA减少量之间为正相关关系。术后未发现有前房角色素Ⅱ级患者。结论:有晶体眼后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中央拱高和ACV、ACA变化量间呈正相关性。
[关键词]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中央拱高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8-0085-02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即指于眼后房睫状沟中植入并固定人工晶体的一种矫正近视的方法。因该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矫正近视效果,且能保留患者调节能力,故而被运用到近视、近视散光的屈光不正中。但有关研究表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中央拱高会影响到前房结构,造成前房容积降低,增加青光眼、白内障发生几率。为分析有晶体眼后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中央拱高对前房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对我院42例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1、3、6月后的中央拱高与前房容积、前房宽度减小量间的关系进行研讨,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所接收的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42例高度近视患者(84眼)。42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20-39岁,平均(26.45±3.71)岁;术前屈光:眼压13.09-22.44mmHg,平均(16.34±2.08)mmHg;裸眼视力580度-1900度,平均(1238±280.34)度;柱镜-6.31~-1.22,平均(-3.83±-1.15);前房容积188.58-283.98m,平均(244.16±32.95)m;前房深度2.81~3.55mm,平均(3.12±0.23)mm。人选标准:①屈光度数稳定;②满足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标准;③术中未产生严重并发症;④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⑤患者与其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①合并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他眼科疾病者;②瞳孔直径超过6mm;③存在心、肺、肝等重要器官疾病或不全者;④认知障碍、精神疾病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方法如下:术前lh,充分散瞳,将事先准备好的AT晶体(V4c)放置到推注器中备用,取患者仰卧位,行表面麻醉。在9点钟方向利用角膜刀做角膜辅助切口,利用粘弹剂充分填充前房,于上方做透镜角膜主切口,推人事先准备好的V4c晶体,借助调位钩调整人工晶体,并将其固定到睫状沟中;之后,采用灌注液置换前房粘弹剂。包扎术眼。术后,于患者复诊的第1、3、6月测量其中央拱高、前房容积(ACV)及前房角宽度(ACA),并分析3次复查中中央拱高与ACV、ACA减小量之间的关系。
1.3观察指标(1)观察术后中央拱高和ACV、ACA减小量间的关系。中央拱高即为自身晶体前表面和置入人工晶体后缘间的距离;术后,患者第1、3、6月复诊时,对其ACV、ACA进行测量,并分析中央拱高与ACV、ACA减小量之间存在的关系。(2)观察术后前房角色素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借助SPSS21.0来进行数据分析,通过t值来检验计量资料(x±s);通过x来检验计数资料(n,%);P<0.05即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术后中央拱高和ACV、ACA减小量之间的关系术后中央拱高越低,ACV、ACA的减小量越小,两者之间的关系成正相关,详见下表1。
2.2术后前房角色素发生情况术后,经房角镜检查发现,未出现前房角色度Ⅱ级患者。
3 讨论
对近视眼的矫正和治疗,临床上多采用佩戴眼镜方式实施视力矫正,低度近视者可通过有关角膜切削方式矫正,而中高度近视者如果想摘掉眼镜、快速恢复视力,角膜切削方式可能增加角膜扩张的风险,选择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改善裸眼视力,临床效果明显。
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视力手术随之完善,其中,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视力治疗中,经临床实践证明,该种治疗方式所达到的效果较为理想,目前已成为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手段。ICL植入术为一种有创手术方式,虽然其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临床上对其应用的安全性还存在较多争议。ICL植入术后产生晶体混浊,进而引发白内障,这为临床较为常见一种并发症。有关研究表示,ICL植入术后发生晶體混浊的几率和晶体型号有一定的关系,但具体发生状况未明确,术后白内障出现时间也尚不明确。有关研究证实,术后超过1年产生白内障和拱高存在密切关联,拱高较高易造成前房变浅,诱发青光眼;拱高较低,则会导致机体晶状体和置人ICL产生接触与机械摩擦,从而使晶状体受损,出现晶体混浊,最终引发白内障。另外,术中操作引发的损失也是造成晶体混浊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开展ICL植入术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术后白内障的发生。高眼压也是ICL植入术后并发症之一。有关研究表示,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出现可能和粘弹剂残留、抗炎药应用存在密切关系,术后中期、远期高眼压出现通常与虹膜有关。V4c为中央孔型人工晶体,眼内房水循环不受影响,故而青光眼发生率较低。有关文献表示,由于V4c与自然房水循环较为接近,可有效减少术后白内障的发生。V4c晶体植入术与上1代眼后房型ICL植入术相同,术后虹膜均会向前移位,ACV降低,ACA变窄,前房变浅。中央拱高主要是指自身晶体前表顶点和人工晶体后表面顶点间的距离,适当拱高可提高ICL植入术的安全性。而如果选择晶体型号过小,则会导致拱高过低,从而增加白内障发生风险;如果选择晶体型号过大,则会导致拱高过高,致使前房角变窄过度、房角关闭。若产生上述状况,应对人工晶体型号进行及时更换,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晶体型号选择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决定着拱高的大小,所以,临床在开展治疗工作时,还应科学选择晶体型号,以保证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本研究中,通过对42例患者术后第1、3、6月中央拱高、ACV、ACA的检测,发现随着中央拱高的减小,ACV、ACA也有所降低,由此可见中央拱高与ACV、ACA减小量之间呈现正相关,这提示前房结构与中央拱高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对42例患者术前房角色素分级的记录,发现术后42例患者均未出现Ⅱ级前房角色素表现,这说明晶体眼后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房角闭合发生几率较小。
总而言之,晶体眼后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容积减小,前房角宽度变窄,中央拱高对前房结构的影响关系较为密切,和前房角宽度、前房容积呈现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