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研究
2019-09-10赵娇娇
赵娇娇
摘 要: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培养和教学,在当今社会对国际沟通的需求下,在新型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下,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作为高校英语院系的专业技能课之一,听力的课堂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旨在结合教学分析目前高校听力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并从教师和学生的主客观因素出发,提出良好的听力教学模式应注重多模态的课程构建和多元化的科技教学模式导入。新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听力水平,从而引导教师在听力课堂上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高校听力课程;听力改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5-0107-03
Abstract: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new English course standard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on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colleges becomes increasingly evident under the demand of th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nowadays. As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courses of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of listening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and root causes in the current college listening course, and fro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put forward that the good listening teaching mod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ulti-mod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diversif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new environment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raise their high listening level, thus guiding teachers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in the listening class.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ourse; listening class reform; teaching strategies
根據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指引,英语的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高校英语听力课程的设置,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奠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因其具备适应社会需求,注重实际应用等特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目前的高校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仍存在课堂效率受限,教学目标和设计缺乏,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等弊端,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匮乏以及情感因素等影响,都成为亟待广大教师反思的问题。
一、高校听力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与教材因素
1. 听力课程的断续和缺失
从2005年起,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外语听力测试不再做全国统一要求,因此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工作中,势必会出现弱化听力专项教学主动性的现象。多数中学将含有听力的英语课程设置在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部分中学因为高考压力甚至取消了高三年级的听力课。长达一年多专项训练的搁置,加上高考结束后的心理释放,学生们在英语听力方面面临的不良后果可想而知。这包括听(说)能力退化,英语交际能力下降;对听力的态度产生负面和消极影响和学生的语言敏感性降低等。长远看来,取消听力测试和教育部要求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学生们在相对薄弱的听说能力背景下,入学伊始就要迅速进入角色,面对的是教师的全英授课和英语课程的细化与全面强化,势必感到困难重重。大量的英语语言输入洪流般涌向语言接受者(学生),而高中时期英语听力课程的断续和缺失使得学生一时间难以接受和消化所学知识。这样的开始阶段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其学习兴趣,甚至让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不听——听不懂——不想听的恶性循环在英语学生的专业学习上反复出现,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和持久的压力。
2. 课程要求和学生能力之间的鸿沟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在2004年6月制定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这种全面使用英语的能力可以使他们以后在工作和社交中能有效地运用该语言进行书面和口头的信息交流,同时强化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提升其综合文化修养,从而更好的适应我国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的基本条件是语言输入。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二语习得者才能获得良好的习得体验。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中国相对缺乏语言输入的大环境,人们采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力军——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矛盾。
3. 教材的适用性与课时的合理性有待商榷
纵观目前我国高校的听力教材,大部分选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听力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Listen to this》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听力》。这三套教材是国内高校公认的较好教材,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教材中涉及的话题难以体现迅速变化的社会热点,练习题目的设置与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参加的专业四级考试(TEM4)之间的横向联系不足。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的兴趣发展受限,也感受不到相对直接的受益,因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课时而言,大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听力课时的设置为每周2课时。这样稀少的课时安排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和技能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学生必须要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进行复听训练和强化练习,但这又常和教师其他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其他活动时间冲突,具有一定的实现困难性。为了照顾大部分同学的水平,教师会从中等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有选择性的练习和讲授。但这对于程度较弱的同学仍然是一种压力,而听力水平较高的同学又会感觉效率偏低。在教材和课时的双重压力下,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在接收过程中出现迷茫的阶段。
(二)学生因素
1. 语音语言等基础知识的匮乏
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而听力正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感知和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他们的语言习得过程是在大量语言环境的浸润下,首先经过听辨音训练,进而通过自然拼读法则的强化,达到听懂发音并表达语言的要求。这种自然的过程在我国各个教育阶段并没有完全实现。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语音中存在的规则如连读、失音、同化、弱化和浊化等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因此,英语语音障碍成为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的首要障碍。听音有误,则无法正确理解。如将“The ball hit the wall and bounced off it.”中的 bounced off it连读做['bauns't fit];在疑问句Can't you…中辅音[t]与[j]相邻时被同化为[t?蘩];单词writer和rider在口语中的发音相似性等。因此,听懂一门语言主要涉及的是听辨音的理解。
2. 人文背景等延伸知识的不足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 B. Taylor)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他的著名作品《原始文化》(1817年)被誉为人类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在这本书中,他对文化做出了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诚然,语言隶属于文化,它是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和传播工具。因此,语言必然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气息,且同时受文化的制约。任何民族从历史传承而来的独特神话、生活风俗以及思维习惯都会影响该民族的语言表达模式。英语二语习得者若缺少对西方文化语境的了解与学习,便会自然而然的从母语的角度来进行辅助理解,这样对正确掌握任何对话的含义都存在负面影响。举例而言,在西方文化中,狗被当做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英语中除了特定环境外,一般和狗相关的短语并不存在贬义。如“a big dog”(通常指一个企业中重要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as/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 (非常开心/高兴)等。而汉语中,自古以来就有“看门狗”一说,可见狗的地位非常低下。汉语大部分和狗相关的短语都含有贬义。如“狗尾续貂”、“狗仗人势”、“打落水狗”等。如果我们按照本国文化理解英语对话的含义,必然会闹出笑话。现在虽然狗的处境和以往大为不同,但语言仍然保留了过去的习惯。
因此可见,想要从根本上掌握好英语的学习技巧,正确理解对话中的隐藏含义,应该给予处于英语载体层面下的人文背景知识以重点关注。若学生只将学习的层面平铺在纯粹的语言点,忽略了对英美文化的思考,则不能较好的进入甚至接近西方思维模式,想要提高自身的听力理解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3. 心理焦虑等情感因素的影响
导致学生在听力课堂上具有理解障碍的因素中,情绪焦虑等情感因素是重要方面。焦虑(anxiety)这一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在担忧自己无法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时,内心形成的紧张不安甚至担忧惧怕的情绪状态。在听力课堂上,这种情绪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接受到某一听力材料时,头脑空白,思维停滞,联想松弛,不知所云,对材料的上下文衔接表示信息接受不全。
造成学生心理焦虑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从客观上来讲,和阅读不同的是,学生无法亲眼看到听力材料,自然无法反复阅读重点难点。没有具体的可见信息,学生容易感到手足无措。从主观上而言,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扎实的英语功底,大面积注重读写,对个人听力理解能力存在不自信的自我评价,甚至怀疑自己的判断,严重妨碍了听力理解过程的顺利完成。
(三)教师因素
1. 傳统教学手法的被动和局限
克拉申(Krashen S D)在输入假设理论中提出,语言的习得需要大量的材料输入。因此,许多听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较多的强调学生的练习数量的增加,以满足大量材料输入的基础要求。虽然在科技进步的时代,听力课堂有了多重变化,硬件设施一流,但仍有不少教师在这种被动接受信息的思想指导下,只是将多媒体当作演示工具,缺乏教学理论的有效整合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系统涉及,并为发挥好多媒体的优势,将听力课变成了学生在课上大量做练习,老师反复播放验证答案的单向交流和上下关系,不能较好的对学生进行听力策略上的指导。这种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并无太大的实质意义,学生只是大量盲目的接受听力信息,缺乏提示和反思,被动的接受反馈,课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 教学材料选择的单一和脱轨
听力教材是课堂内外师生共同使用的教学材料。一套高质量的听力教材在对提高学生听力能力和提高教师教学效果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纵观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听力教材,笔者发现,这类教材风格传统,材料陳旧,无法及时和当今社会的发展接轨,缺乏生活趣味性。课本上各个材料的选择和现实交际的口语差别较大,长期使用非真实语言材料会造成学生在实际交流时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课本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判断正误或连线题的设置,让学生即使完成了大量的听力练习,在实际交流中,观看原版电影和收听英语电台时,仍存在较大的障碍。一直采用此类教材做为日常的学习目标,使学生逐步脱离了日常交流的平台与环境,造成学与用的脱轨,过于机械和死板。
3. 教师自身主观因素的限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因子,其自身的主观因素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简言之,这种主观上的导向包括理念导向、价值导向及传递导向三个层面。首先,理念导向即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及教育时忠告的那样,认为人性是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教育者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应当兼有同父母般的亲昵、温存和睿智,将严厉的爱与严格的要求相结合。但是受到目前一些高校评判标准和晋升条件的导向,部分教师注重潜心研究科研,忽略了对听力课堂教学中课程材料的准备及领悟,更谈不上对学生们无微的热爱和个因分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热情和效果。其次,价值导向指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群体传达社会主导思想和正能量价值观的侧面教学,这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的重要因素。再次,传递导向是指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授课,通过语言听与说的传导力量发挥沟通的极致。高校中存在教师因个人业务水平的局限,教学目的的模糊,以及综合素养的影响,导致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英语听力课堂在课程设置和师生身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策略需要全体高校英语教师的反思和探索。
二、高校听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一)客观因素——构建多模态互动的教程体系
鉴于目前市场上相对简单机械和单一输入的听力教材体系,在目前信息飞速发展和学生多元感知的时代,单模态的教程已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其实际需要。因此,立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研究各类交际模式之间的合作及构建的多模态教材的产生势在必行。
顾日国认为,模态指人类通过不同感官(如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和相异环境(如人、机器、物品、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在超文本的时代特征下,多模态交流,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感官进行互动的方式,应成为社交的主要形式。
教材可通过全球各类英语发音的来源,为学生塑造一个立体的多元化世界。帮助学生接触各地不同的语音语调,从而加深各种语音的理解和熟悉。在题材和体裁方面,教材应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选择并搭建丰富和丰满的知识架构,如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财经、娱乐、社会等,还应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创建生动的话题,如职场、新兴科技、电子等。这样既使学生扩大了词汇量,提高了理解能力,又强化了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正有效地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增强学习积极性。
(二)主观因素-纳入具有科技含量的教学活动
要想改变传统的听练改的模式,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适当引入新兴的科技模式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师生提供实时更新的即刻信息,网络资源可以再现真实的语言场景,可作为课本教材之外的补充材料,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加拿大学者Baltova Iva在1994年发表论文指出,课堂上合理运用视频资料是有效促进第二语言学习的途径。例如,教师在听力文本中遇到需重点讲解的词汇和句型,可以结合相关的电影片段或对白,通过声画刺激学生的听觉以及视觉,可以较好的帮助记忆。又比如,教师还可采取让学生对电影配音的方式,或利用现在智能手机下载视频配音app,建立小组,布置任务,从而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和驾驭能力。
三、结束语
高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惯性,因此,任何教学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要想使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方面获得日益的进步,就需要摒弃目前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负面主客观因素,培养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应当综合当下教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整合各类教学工具和手段,最大化地实现高效的英语听力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顾日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3]姬莹.克拉申(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对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理论意义[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5).
[4]张冰茹.英语教学中引入影视素材的技术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
[5]Baltova Iva. The Impact of Video on the Comprehension Skills of Core French Student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Apr.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