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W”法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2019-09-10钟新平

高教学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建筑

钟新平

摘  要: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体课程,师生间面对面的辅导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如何引导学生获得完善的设计思辨能力是设计课程的核心目标。针对大多高校建筑设计老师缺乏一致有效的引导方法现状,提出“3W”引导法,就其概念、架构及应用进行了论述。“3W”法是建筑设计指导老师以三个递进的设问与统领整个建筑设计指导过程,通过对三个设问的详细论述,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操作简要、容易把握、适应性好的建筑设计引导方法。

关键词:“3W”;引导法;建筑设计教学;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5-0100-03

Abstract: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is the main course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Face-to-face tutor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key link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teaching.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acquire perfect design thinking ability is the core goal of the design course. In view of the lack of consistent and effective guidance methods for most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ers, the "3W" guidance method is proposed, and its concept, 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The "3W" method is tha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ructor uses three progressive questions to guide the whole proces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rough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three questions, it shows that this method is a simple, easy to grasp and adaptable guiding method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 "3W"; guidance method;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ability to think and analyse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与经济、文化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筑学专业与纯粹的艺术类专业如美术、音乐,甚至雕塑、艺术设计等相比,有着其很多独特的要求,如其对功能合理性的设计、对使用安全性的强调、对技术经济的掌握等,都是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与大多纯粹的工程专业相比,又更强调对人精神与文化需求的发掘与满足。正因为建筑的本质是为人创造的有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人为空间,各国各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外在形式看似千变万化,但其内在的逻辑、思维以及基本关注点,从古至今保持一致。

我国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绝大部分如同医科专业一样均采用五年制学制,强调专业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这种技艺要求很强的专业,传统中“师徒式”手耳相传的传授模式,是建筑学教育工作者一致认同的有效方式。“师徒式”的教学场景大量出现在占专业教学主导地位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之中:课程贯穿整个五年的学习,占专业培养总学时量的约五分之一!建筑设计课程的具体场景,都是在工作坊(现大多称为制图教室或设计教室)一名老师带十来个“徒弟”,完成一个接一个的不同类型建筑的课题设计。足以看出在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如何有效的实施“师徒式”教学,是整个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建筑设计教学概述

笔者多年的教学观察与思考发现,在自己把握建筑设计实质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将自己对设计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思路、操作方法,清晰地传授给学生,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即是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道理。如何达到此目的,不同的学校及不同的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没有统一可遵循的规则与办法,大多根据各自的经历与认知进行操作,教学方法与效果个体差异很大。由于在学生经历成系列的建筑设计课程中,不同的老师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其交流,涉及其中的学生很容易困惑迷惘,进而无所适从,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没有“设计天分”、不是“学设计”的料,进一步导致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的下降。

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是建筑设计方法看似因人而异、可广泛应用的研究成果少;另一方面是大多設计老师在教学中更多寄希望于耳濡目染而对设计方法缺乏重视。现绝大多数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均是以一个具体建筑设计课题的教学设计为对象,以得出看似更出色的设计成果为成功。这种类似的研究成果却难以具有普适性: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类型的老师、不同状态的学生、不等的教学资源,这种大多带有宣扬色彩的教学案例实际并无法作为他山之石。如同一场战争的战略意图最终要靠具体的人进行贯彻一样,简便明了、易于执行、效果明显无疑是建筑设计教学研究中更有价值的成果。

对中国建筑教育有着深入研究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的顾大庆教授总结,现代建筑教育陆续出现了三种建筑设计的方法及其相应的传授方式即:“布扎”的选择题、“分析与综合”模型的推理题、以及“空间与建构”课程的演绎题[1]。现实中,三种建筑设计方法及传授在中国各办学院校中大多混杂存在,很多教设计的老师本身并没有厘清三种方法的区别联系、产生背景、适用条件,在设计教学中常常处于迷混使用的状态,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迷糊困惑,失去正确的方向。顾大庆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过多期为期半个月“全国建筑设计教学研习班”,培训对象为大陆各院校建筑设计老师,是专门针对 “建筑教育和设计教学法”的教学与实践,参与者不乏各国内著名院校毕业后从事教学的建筑学专业老师。即那些自身专业能力不弱的设计老师,亦要接受专门的培训才能更好的适应建筑设计教学,可见建筑设计教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对大多设计老师而言,掌握一种更加有效的建筑设计教学引导方式是当务之急。

二、“3W”法基本概念

“3W”原指:Why、What、How,其为人类认知思维模式的三部曲,也被认为是学习技术的三部曲即:是什么、有何用、怎么用。引申到建筑设计中,其对应的三个问题是:设计什么样的建筑What(确定目标),为什么要这样建筑Why(目标思辨),怎么设计或实现这样的建筑How(实现目标)。实际上,所有的建筑设计实践都是围绕这三个问题的解答与演绎:成功的作品,源于对三个问题的全面、合理与创新性的解答;备受争议与失败的案例,必然是在其中某个或几个问题的思考与操作出现了偏差。

建筑学专业要培养的学生绝不仅是会画漂亮图纸的绘图员或画家,而是具有完备思辨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卓越建筑师。而其中的What与Why培养的是建筑师必备的思辨能力,而How是针对实践操作的锻练。在“建筑设计”课程实际操作中,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容易把这三个问题混为一谈,思路混杂。如:将图面漂亮作为好作业的第一标准,导致只会“画画”的纸上画师;面对学生的询问“这样做行不行时”,简单的依据个人喜好确定可否;面对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质疑时难以给出信服的答案,只能依靠老师的权威过关;对于自己解释不清的问题,以“只中意会,不可言传”来搪塞——以上种种,是各学校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设计引导过程中将“3W”这三个递进的问题厘清,则可以让前述这些“迷混”的现象得以拨云见日。

三、“3W”法架构与内容

“设计什么样的建筑”即“What”,是每个建筑课程设计开始具体动手设计操作前要确定的目标。这个目标不应该是意想天开、凭空想像得到的,而是通过仔細理解任务书、分析功能需求、考察地形及周边环境后,在自身对建筑认知积累与把握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合适目标。以“拟定使用者身份的临湖别墅”课程设计为例,实际上要让一位初学设计的学生回答他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别墅,他的回答往往会局限在非常具体的局部目标中,如“我想设计一个带花园的别墅”、 “我想设计一个带临水大平台别墅”等等;也可能会是一个太过泛的目标如“漂亮的别墅”、“好用的别墅”。这都是学生对建筑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的表现,同时对别墅设计的地形、使用者缺乏应有的思考。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生,其给出的回答可能看起来更加完整——“我要设计一个与地形、景观融合的某某画家别墅”,但从建筑创作的角度而言,按这往下发展是无法做出有针对性的设计思维扩展与发散的。合适的回答是学生通过对使用者的需求分析、用地地形分析后得出类似“我想设计一个能够表现XX国画家XX艺术特点,让这位喜欢自然山水的画家在其中生活与创作合二为一”的结果。在这个表述中,“国画家的艺术特点”以及“喜欢自然山水”等信息,都将是以下在具体设计中指导方案演化、设计语言组织的重要方向。但并不要苛求学生的回答立刻完全满足要求,接下来对“为什么做这样的建筑”即“Why”的思辨,是检测与完善“What”的必要设问。

与学生思辩“为什么做这样的建筑”即,实际上是让学生将各种可能影响建筑生成的各种因素一条条梳理一遍。在这个过程,可能发现有一些明显应当考虑到的因素而被忽视了,也可能发现学生考虑到的因素并不能支撑设计目标的存在即因果关系的推导有误。通过对“Why”的思辨,将“设计什么样的建筑”即“What”做更加完善地修正并确立,即是我们通常说的“设计概念”、“设计主题”、“设计构思”。对于一个精通建筑设计的老师,应该明白能够用建筑语言进行深入诠释的“概念”与“主题”,才是有效的。所以师生在这个阶段要达到的一致目标,是确定一个能够往下展开设计操作的“What”,随即进入“怎么设计这样的建筑”即“How”的阶段。

“怎么设计这样的建筑”即“How”,才真正进入动手画设计图的阶段。也许前面的过程也会用到图示语言进行交流,那都称为概念草图,现在这个阶段实际上已经确定了概念后,正式开始进行操作的图称为是设计草图。这个过程是真正“手把手”教学的过程——学生每个阶段的草图都要指导老师一一修正、调整直至方案各个图样的确立。这个阶段学生就象咿咿呀呀学语的幼儿,而设计教师具有更加完备的功能、空间、形式、材料、结构等建筑设计涉及的要素处理知识,掌握了更加完备的建筑设计语言,带着学生最终确定方案。这个过程是最有形式感的,几乎所有设计教师都在这样做。但由于建筑设计语言并不象我们的文字语言那样有成型的语法及词汇,不同的老师对建筑设计语言的理解、把握、偏好均有很大的差异,当缺乏一个统一的诠释目标指引时,不同人对同一建筑设计处理呈现出语义式的优劣评判,往往大相径庭,特别是当这一设计处理不同寻常时。这种看似混乱的评判最容易导致初学者丧失方向与兴趣,如同正在学说话的婴儿在不同的语言混杂引导下产生困扰一般。实际上,如果放到“设计什么样的建筑”即“What”的视野下来看,任何一设计处理无非有三种可能:支撑了“What”、否定了“What”、无关于“What”,即对于具体设计问题的评判可以更加理性且有迹可循,就像有了灯塔就能判定航船的方向是否正确一样。

在“怎么设计这样的建筑”即“How”这一方案设计逐步深化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现“What”需要做优化调整,这是正常的现象,即局部调整目标。但如果学生觉得要改变“What”,这是特别厘清:是因为设计语言表达遇到了困难还是目标本身有问题?如果是前者,指导老师要努力教授更多的设计技巧让学生渡过难关;如是后者,指导老师要反省自己的思考是否出了缺漏,与学生一起回到“Why”的思辨,一般不要轻易改变目标。

四、“3W”法的特点

从上述来看,“3W”法十分简单明了的提出三个递进的设问来控制整个建筑设计指导过程。实际上“3W”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发展、互相学习的过程。老师的思辨能力、专业储备尽管比学生更加成熟、丰厚,但对新事物的观察与接收却不一定比新生代的学生强,而师生“What”与“Why”的思辨即确定“设计概念”的过程,正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最佳机会。因此“3W”引导法适用于各个层次的设计教师予以应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刚进入设计教学的老师,也很容易将自己所学及专业储备融合在“3W”三个简要递进的设问中,并在此过程中让自己的专业教学、专业知识更加成熟、完善;即便是对于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师,亦可在三个设问中不断深入寻找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及专业主张,同时具有更包容的专业态度。

对入门阶段的学生辅导,由于其设计语言相对薄弱、生疏,所以重点应该放在“How”环节相应基本设计手法与技巧的指导;而对于相对成熟的学生,因其已经有了一定设计语言及技巧的积累,则重点应该放在“Why”的扩展与“What”的推导上;对于创作性要求更高的学生,则应更加强调“How”对确定好的“What”的精彩演绎。可见该方法有很强的适应性及扩展性。

五、结束语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曾一度成为建筑设计教学的绊脚石,但在现代教育思维理念及技术手段支持下,这种迷混的状态应该得到设计教师的坚决抵制。在现实中的作业评判中,经常有老师对同样一份作业竟然持截然相反的意见,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因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及偏好不同而导致的混乱。这种冠以学术争论的标准混杂,却会导致正在成长的学生无所适从的迷混。而任何一位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最终是为与其紧密联系的使用者服务的,其他建筑师对其的主观评判并不能左右使用者对其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类主观性太强的争议对于建筑本身并没有实质的促进作用。回归到“3W”架构的评判,则可以有针对性很强的对建筑设计的某个具体点提出意见,从而更好地完善设计。

“3W”法是在长达十年的建筑设计教学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方法,通过三个递进的设问统领整个设计指导过程,对于“师徒”间所有可能遇见的设计问题以讲得清、道得明为解决问题的基准,无论是对于学生或是老师,均可做到明明白白的设计、简要明了的学习,适应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建筑设计教学,对于参与其中的老师与学生来说,具有操作简要、容易把握、适应性强、扩展性好的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顾大庆.向“布扎”学习——传统建筑设计教学法的现代诠释[J]. 建筑学报,2018(8):98-103.

[2]我们今天有机会成为杨廷宝吗——一个关于当今中国建筑教

育的质疑[J].时代建筑,2017(3):10-16.

[3]蔡永洁.补课同步转型——现实驱动下的中国建筑教育[J].时代建筑,2017(1):20-23.

[4]李振宇.建筑教育:在变化中升级[J].建筑创作,2016(4):140-147.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设计建筑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建筑学名词审定预备会召开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