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的探索
2019-09-10古振宣
古振宣
【摘要】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课堂上,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引导,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同步学习,教师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本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如何运用互联网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现代互联网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三种模式;第二部分是互联网与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第三部分是生物教学中应用现代互联网应注意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互联网;生物科;课堂教学;整合模式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把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互联网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紧跟时代步伐、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课堂教学质的飞跃的一种特殊教学手段。它不仅使课堂教学实现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整个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应用“活化”了教材,所以备受广大同行的欢迎。
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理念,在当前开展互联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探索互联网在生物课堂中的合理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代互联网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三种模式
(一)多媒體演播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大量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进行教学。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教学的延伸,运用这种多媒体系统进行生物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教学难点。
(二)交互模式
交互性是指CAI通过学习者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交互模式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
1.操练与练习。计算机逐个或一批批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送入回答后计算机判断其正确情况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相应反馈以促进学生掌握某种知识与技能。计算机可以提供的练习方式有填空、选择、填图、配伍等。例如,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图形组合题学生就可以使用鼠标把分散的鱼的器官拼成一条完整的鲫鱼。如果错误,所拖动的器官就会返回原来的位置;如果正确,就会给予鼓励。
2.指导。包括呈现各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概念叙述、公式、规则、例子、说明等和提问、回答与判断反馈等各个方面,如视觉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一定的材料并发出一定的指示,计算机根据学生给出的各种指令显示相应的学习内容,如植物的识别与检索。
3.模拟。利用计算机模拟某些规律产生各种与现实世界相类似的现象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认识发现和理解这些规律与现象的本质。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代替了实物解剖,也可以解决了新课标的爱护动物不能实物解剖的问题,如虚拟青蛙解剖。
(三)多媒体网络模式
网络化教学是指利用文本书籍、光碟软件、网上资料等三大资源,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跨时间和空间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同时网络化教学也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多种途径,如可以通过E-mail、聊天室、电子论坛、BBS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答疑、网上作业等学习形式。
二、互联网与生物教学整合优势
(一)从微观拓展到宏观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研究方向兼顾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显得有些无助,而运用互联网则可将微观的结构和功能或者生理过程生动逼真地呈现给学生。如教学“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时,可用动画模拟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运动,从而生动地说明细胞膜的特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宏观方面,大多数学生对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的认识是局部而非全面的,个别的而非整体的,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也缺乏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光盘、网络或视频捕捉来剪辑整理有关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影像资料,并加入声音或文字解说。数字电影中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音,让同学们如身临其境,加上其中简洁的说明,不但可以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同学们对各种生态系统就有了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从静态拓展到动态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互联网可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生物过程。运用计算机超媒体集成展示信息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选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课文的内容、情境、模型、状态、生理过程等进行生动呈现,就能使学生容易地理解复杂抽象的生理过程。比如《排泄》这一章知识结构复杂,内容较丰富,知识点较为抽象。传统教学运用的挂图、模型及板书等都是静态过程,不便学生理解。而且,完成此教学需要大量时间,较难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入互联网,可运用多媒体技术集成展示的优势,连续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结构图片,尿液的形成及排出过程的动画,从而形象、直观、生动地表达出复杂抽象的生理过程,教学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三)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现代互联网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的载体(比如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各种表现手法),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器官对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环环紧扣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大脑思维高度活跃,从而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洁的方法得以解决。
三、生物教学中应用现代互联网应注意的问题
(一)生物学教学中互联网的正确使用
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滥用互联网,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可哗众取宠,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流于形式。适时呈现媒体,切忌喧宾夺主。选准了多媒体的表现内容,还要设计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时机、方式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根据教学内容所要求的不同的学习水平层次,不失时机地发挥媒体的作用,使媒体在最佳地的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之间的矛盾。例如,在“细胞的分裂与生长”教学中,让学生先看多媒体演示的细胞分裂生长过程及结果,学生自然就能归纳得出结论。
(二)要与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相结合
尽管互联网作为直观的教学工具,具有很大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电化教学手段仍有用武之地。只有把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充分结合使用才可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生物学科的特点
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帮助师生完成许多原先没法亲自动手完成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影像等手段模拟各项生命活动,然而生命的活性是任何模拟图像无法取代的。而且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些能让学生亲手完成的实践活动或实验就应该让学生亲自去做,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学得会。如有条件更应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去亲身感受、观察和热爱真实的生物。
(四)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握教师主导,突出学生主体。应做好以下两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认为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已是非常的丰富了,就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导”得好,则是一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多媒体教学中更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图表1:“互联网+”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示意图
四、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信息化条件下,积极构建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就要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不同的任务,学习者以合作小组的形式,通过合作、交流与探讨进行学习,并且各自担任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
例如,《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1.创设基本情境——向学生展现地球环境受污染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地球受污染的原因是什么?2.组织小组——学生分组并通过网站导航中的链接进入各个专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3.合作交流——教师提出四个问题:①如何保护我们的森林和绿地?②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看法;③如何保护动植物资源?④如何使地球更美丽?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围绕前面提出的四个问题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通过BBS、聊天室进行讨论。4.得出学习结论——通过讨论,小组每个学生的观点受到其他同学和教师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最终形成小组或全班的结论。5.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提供计算机反馈的在线练习。根据计算机反馈的结果,教师对其中有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讲。
图表2:教学流程的设计一例
互联网与生物课的结合,不仅使学生能学到现阶段生物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生物科学知识,跟上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步伐。但把互联网灵活地运用在生物教学中,任重而道远。
(本文为嘉应學院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018年度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兴龙.“互联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M].科学出版社,2017,5.
[2]余胜泉.互联网+教育/未来学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3.
[3]高铁刚,陈莹,臧晶晶.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
[4]姜强,赵蔚.面向“服务”视角下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1(2):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