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2019-09-10唐文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唐文

摘  要: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完成“立德”、“强技”和“提质”三项任务。然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观念上的认知偏差问题和实践中的同质化、两极化问题,使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这要求高职院校强化政治属性、育人功能、服务功能、科研功能,有效解决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两张皮”问题,促进大学生“立德”、“强技”和“提质”的高水平协调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2-0100-05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极大地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将改变高职教育“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的现状,转变为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成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类型而又与之地位相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为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前进道路和方向,为高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项任务

高职人才培养具有特定的发展逻辑、现实的社会需求以及个体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期望,其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内容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1]因此,高职人才培养必须以國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完成以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为主体内容的“立德”、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指导为主体内容的“强技”、以全面提高素质为主体内容的“提质”等三项任务。这三项任务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定了教育教学的主体内容,为高职院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思路。

(一)“立德”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

“立德”是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重要问题的践行与落实。“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其中政治品德是“德”的核心、方向,“德”的其它内容必须服务政治品德。“立什么样的政治品德”决定着大学生的政治属性、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大学生将来成为“谁的人”、“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也反映出高职院校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阶级立场、政治方向。高职人才培养的“立德”就是教育、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肩负民族复兴大业;帮助学生培养公共道德、职业道德,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五项基本规范;帮助学生养成家庭美德,培养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

(二)“强技”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体任务

职业教育之所以能成为类型教育的重要依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即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学生之所以选读职业院校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成为一个能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技术技能人才。“强技”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主体任务,成为构成“树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的“强技”是建立在职业而非学科基础之上的知识体系,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实质性差别。它强调高职院校应改变以专业学科为基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模式,转向以特定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为基础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进行职业指导等的教育模式。这一转变为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帮助高职学生减少由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转换为职业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环节,缩短了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的适应期,强化了毕业生职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及职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指导,为毕业生拓宽了职业发展的道路和人生发展的空间。

(三)“提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任务

“提质”,即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素质,它是保障大学生进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促进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关系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完成。全面提升素质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获取并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质疑批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2],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高职毕业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具备职业的知识和能力,也需要强健体魄、健康心态及调适身心的能力,还需要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更需要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维护人格尊严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构成了人的综合素质,可归类为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分别对应的是现在流行的现在流行的“智商”、“情商”和“体商”。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决定其他两项素质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非智力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和全球意识等,形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决定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

“立德”、“强技”、“提质”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的三项任务,为高职院校转型升级提供努力方向,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清晰指引。但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常常遇到观念上的认知偏差问题,面临同质化、两极化趋势等发展问题的困扰,使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未能一帆风顺,导致社会对高职教育评价的偏见和部分高职毕业生颇有微词。

(一)认知偏差导致难以全面理解高职人才培养

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对“立德”、“强技”、“提质”的基本内涵及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全面、辩证的理解,对如何实现三者内在统一的培养方法存在分歧。有人将“立德”简化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弱化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培养,未将学生政治品德放到首要的高度和位置。而对“强技”认知偏差则表现为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相当一部分人将“提质”狭隘地理解为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忽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还有人短视的认为“提质”识高职人才培养可有可无的部分,只是将“提质”作为“强技”的附属部分,甚至有人错误的把“立德”归为“提质”的一个部分。导致认知偏差的思想根源在于尚未理顺“提质”与“立德”、“强技”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有意无意地“忘记”高职人才培养任务的某一项或两项,严重的是,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在培养方法方面,固化、僵化三项任务教育模式,将某一任务的完成局限于某一特定人群或某一特定的教学形式。这些观念上的偏差不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学习行为,还会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样会导致社会感觉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对高职院校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同质化发展趋势导致高职人才培养丧失特色

高职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理应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从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来看,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人才培养与区域各行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两张皮”问题,解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问题。究其原因,职业院校与区域内经济、生活、文化等要素的分离速度加剧,影响高职院校对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开展深入研究,导致它们缺乏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导致它们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评价标准等环节都大同小异、趋于雷同。这种同质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过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过分模仿国外各类人才培养模式。二者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即选错了发展的“参照物”,前者人才培养目标明显有别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后者则脱离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二者都没有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也没有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同质化发展最终会让高职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不能有效形成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丧失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更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三)两极化发展趋势导致高职人才培养失衡发展

经国家示范性校、国家骨干校、国家优质校等一轮轮的遴选、建设,部分高职院校把握了机遇,赢得了一波波改革带来的“红利”,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在已公布的2019年高职院校的最低投档分数线中,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史类投档分为473分,高出陕西省二本分数线73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理工类投档分为431分,高出广东省本科分数线41分。这表明一批高职院校经过不断改革发展,已经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优质的专业群,得到社会的认可、信任。然而也有部分高职院校一次次错失改革带来的机遇,失去调整升级发展的机会,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平庸者,甚至成为“旁观者”。即使在高职教育扩招100万的背景下,它们也将会面临着有指标招不到学生的尴尬局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4]这种两极化发展趋势会致使高职教育水平整体不高、多层次发展格局不明显、人才培养能力薄弱等问题,致使高职人才培养的三大任务难以协调发展,甚至出现只重视“强技”,暂时满足市场的“短线”需要,而忽视“立德”、“提质”,忘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解决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现实问题,既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又要回归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基本功能,创造性的将“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贯穿到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强化政治属性,为其根本任务提供“高职方案”

高职院校强化政治属性首先是要握紧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职人才培养的生命线,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组织各方面齐抓共管的政治工作格局,发挥“党--团--学”线、“团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线、“理论教学--实践教育”线等成型有效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其次是要培养好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和一支会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加强课程主阵地和队伍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加强学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升党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素養,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再次是要把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各环节,围绕目标来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保证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确保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最后强调高职院校应该高举“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职人才培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反对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不科学的评价标准去衡量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强化政治属性不仅有利于纠正“立德”内涵及与“强技”、“提质”逻辑关系的认知偏差,还有利于丰富中国高职教育的精神内涵,为高职人才培养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重要问题提供新方案。

(二)强化育人功能,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强化育人功能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是其承担的一项使命,也是实现“强技”、“提质”与“立德”三项任务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强化育人功能第一是要有自身一套具有特色的较为完善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科研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等,它们能够客观、科学反映高职教学教育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这为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提供重要支撑,为培养大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内在、持续的动力。第二是要一套吸取社会优质资源的成熟机制,从社会中吸纳最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行为准则及法纪惩戒办法等以及符合特点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学生,或者或能有效利用“厂中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驱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形成职业教育类型的理论、实践教学路径。第三是要整合协调好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成立政府、企业行业与学校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机构,打通政府、社会与学校育人体系对接断点,充分调动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同时通过学校“放管服”改革工作,完善内部治理,清除校内育人体系的融合盲区,激活内部各项工作育人元素的活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育人格局。第四是要学校激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生动力,强调培养学生知识、技术运用能力的同时,要指引学生养成知识、技术重构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商”和“体商”,具备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身体素质,形成优良的自我成长环境。

(三)强化服务功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发展业态

高职院校强化服务功能首先是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践行向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解决的是高职类型教育“怎么教”的问题,“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解决的是高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二者构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践行向度。二者是高职教育成为类型教育而区别其他类型教育的主要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其次是能够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进行有效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效对接,解决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各行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两张皮”问题,促成高职教育形成特色鲜明、多元化的“立体式”发展格局。再次是要有社会培训服务的教学平台和师资力量,能够为政府、事业单位、社会其他机构提供技术更新换代的技术培训,帮助社会各领域各群体及时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能为社区、村庄等地方的人群提供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成果及积极向上、赏心悦目的艺术展演。最后是由于国家战略布局区域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性以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度的差异性决定不同区域间高职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这就需要全国高职院校之间能够提供教学、技术、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支持,特别是加强优质高职院校与一般高职院校的对口扶持,带动全国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形成高质量的“立体式”发展格局,有效破解“同质化”、“两极化”发展带来的现实问题。

(四)强化科研功能,为社会注入创新力量

根据区域经济类型及发展水平、自身办学特色及发展层次,高职院校可以从教育教学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以及区域思想文化研究等方面强化科研功能。其一,要开展多元办学格局、质量标准、专业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质量督导评价等教育教学内容的研究,构建以“立德”为核心、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指导为主体、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教育教学体系,摆脱学科体系框架的束缚,把学科的知识、技能、创新转变为职业的知识、技能、创新。这将有助于高职院校选择合适的发展“参照物”,有效解决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两张皮”问题。其二,根据职业教育类型及人才目标属性,应该“重点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成为所在地区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高新技术推广与指导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模式、规模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发展模式”[5]。这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参与职业教育,并主动承担高职人才培养的任務,也有利于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有机融合,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其三,要开展区域思想文化传承研究,发掘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教育意义,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承担着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实现立德树人区域化、生活化,成为社会区域文化创新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05-05-25)[2019-11-12].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8.htm.

[2]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

[3]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4]职业教育的中国式困境[EB/OL].(2019-07-29)[2019-09-03].http://www.inewsweek.cn/viewpoint/2019-07-29/6515.shtml.

[5]李卓梅.高职院校产学研模式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4(2).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