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拥核问题:中美还管控得住吗?
2019-09-10
不允许日本拥核,是中国与美国最早形成的共同安全利益之一。如今,美国政府的立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松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美两国在日本拥核问题上的管控失败,就可能导致整个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安全架构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作为世界上唯一受到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日本国民的心中原本存在很深的“核忌讳”,但日本拥核问题却一直存在。截至2015年,日本共在海外和国内储存具有裂变性的工业级钚47.9吨,仅国内储存的10.8吨工业级钚经进一步提纯,就可制造312至520枚原子弹。因此,日本被国际社会称为可随时踏入“拥核国门槛的国家”。
冷战结束后,受日本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态右倾化、朝鲜发展核武器、“中国威胁论”主流化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拥核的可能性前所未有地增加,成为威胁东北亚地区和平、中美战略关系稳定的重大潜在挑战因素。日本极右翼代表人物、航空自卫队前幕僚长田母神俊雄曾公开提出了具体的核武装构想,宣称:“日本拥有核浓缩技术。如果政府作出决斷,日本1年内即可拥有核武器。”
中美对日本拥核问题的管控
早在1965年,美国总统约翰逊在与日本首相佐藤荣作的会谈中,为打消后者的拥核意图,作出了提供“核保护伞”的承诺。佐藤政府因此制定了“不拥有、不制造、不引入”的“非核三原则”,后又与美国签订紧急时刻允许美国运入核武器的秘密协定。
1971年10月22日,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与周恩来总理首次探讨了日本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并就不允许日本拥有核武器达成了共识。中国和美国在1971 -1972年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对日本拥有核武器实施了事实上的协作管控。这种协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中国为防止朝鲜半岛的核危机触发日本的拥核连锁反应,与美国开展合作。2013年3月7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举行的关于朝核问题的听证会披露,中美两国在讨论朝鲜核问题的同时,还就日本的拥核问题保持着沟通和协调。
另一方面,中国在外交和舆论上与美国密切合作,遏制日本发展核武器的动向。多年来,针对日本政治人物的拥核言论和日本发展核武器的迹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予以批驳,中国的主流媒体也予以高度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形成“隔空”配合,对于遏制日本右翼的拥核野心发挥了有效的钳制作用。
比如,冷战时期,美、英等国曾向日本提供了331公斤的高纯度钚,其中的大部分为武器级。自从2010年起,美国能源部多次向日本索还,均被日本以研究需要为由拒绝。2014年2月,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举行前夕,奥巴马政府为迫使日本同意交还钚,一方面强烈要求日本于峰会召开前达成归还协议,另一方面诉诸国际舆论对日本施压。
2014年2月17日,中国外交部对日本保有331公斤的武器级核材料表示严重关切,敦促日本以对国际安全负责任的态度,切实遵守核不扩散义务,尽快归还上述武器级核材料,并把日本政治人物的拥核言论视为挑战,予以谴责。
2月26日,日本政府最终同意归还上述武器级钚。3月22日,存放于日本的武器级钚终于出港起运,返还至美国能源部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核材料存储仓库。
对此,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秘书长陈凯认为:“如果不是美国持续施加压力,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舆论日渐高涨,日本可能不会归还。”
日本拥核问题会失控吗?
日本拥核的可能性是对中美关系具有潜在颠覆性影响的问题。未来导致这个问题可能失控或许有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发展崛起产生的震荡效应。在历史上,新兴大国的崛起大多会导致国际权力和利益关系格局的重构、国际秩序的嬗变和短时间的失序,一些地区的安全问题也会因此升温乃至失控。
二是日本基于右翼民族主义的战略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增强。这种增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日本意图改变美主日从的日美同盟关系格局。2017年11月,安倍政府主动向美国游说“印太战略”,并得到美国的响应,就是这种战略自主意识的典型表现,也打破了此前美国出战略、日本配合的一贯模式,颇有象征意味;另一方面,日本对中美战略协调的恐惧和极力阻挠。从日本的政策实践来看,安倍在二次执政后,升级钓鱼岛问题,也明显存在捆绑美国、离间中美关系的战略意图,
三是美国对华战略自信的削弱和对日战略的放纵。从某种意义而言,美国的对华战略自信的强弱与对日本军事大国化和制衡中国政策的放纵程度是存在一定反比关系的。
展望未来,日本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十足潜力。如果中美两国在日本拥核问题上的管控失败,日本拥有了核武器,就可能导致整个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安全架构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对于如此严重的后果,中美两国应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