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邮局:中国政治核心地带的“信使”
2019-09-10
中南海邮局,是一所特殊而神秘的邮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既不挂牌,也不对外开展业务,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外营业。作为沟通普通百姓与中央领导的一个驿站,这所经营了60多年的老邮局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每天至少一千封人民来信
中南海邮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属于中南海的内设局。据在邮局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回忆,那个年代,在中南海里面见到中央领导是常有的事。老职工尚元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除了中央办公厅机关外,中南海里还有百十来户首长住家,每家都有各自的信箱号码,邮件都得按照信箱号码去送。尚元清每天6点就开始投递,8点必须投递完毕。有时候他会碰上一早出来遛弯儿的陈毅,陈毅就会说:“这么早送报来了,辛苦了!”有时候,陈毅还会主动把信报都接过去说:“行了,都给我,我给送去。”
不过,最令尚元清难以忘怀的,还是与周恩来夫妇相处的时光。尚元清到中南海邮局的时候,邮局已经整体搬到西门内,这里距周恩来生活和工作的西花厅不足百米。周恩来和邓颖超时常会到邮局来看望大伙儿,嘘寒问暖。1964年3月8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公演,周恩来特地到邮局送票,并动员尚元清的父亲和妻子也去看。这成为了尚元清一家人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当然,中南海邮局也有自己的“家规”。尚元清回忆,第一“规”是,在中南海里骑自行车投递时,看见首长必须下车,在路上看见首长散步或开会回来,不要主动和首长讲话,“看见毛主席要注意避让”。
据中南海邮局原局长崔敬章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来信能占到总邮件数量的80%至90%,每天至少1000封左右,多的时候能达到两三千封。
“人民包裹”包罗万象
作为庙堂与江湖的连接点,中南海邮局的工作对写信者而言意义重大。尚元清说起一封1959年6月的人民来信。当时,这封署名为“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北安路小学四年级二班王刚”的信件,同众多群众来信一起被投送到了中南海信訪处。
几十年后,已是著名演员、主持人的王刚,说出了这封来信故事的后半部分。当年作为小学调皮捣蛋的坏典型,王刚被周围的同学孤立了。为了排解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感,他决定给毛主席写信,并随信附上了两张自己画的水彩画。
十几天后,王刚突然被叫到校长办公室。他拿到了一个信封——里面有毛主席亲笔签名的标准照和回信。
回忆这段奇特的经历,王刚说:“忽然,我在人们眼中的印象一下子变了,各种赞扬声不绝于耳,然后我成了一个好班长、一个两道杠的少先队中队长……这封信改变了我的一生。”
一封写着“中共中央大胡子首长收”的来信也让中南海邮局职工李振才印象深刻。虽然周恩来总理在民间被称为“大胡子”,但分拣时,这封信是否应该交给国务院工作人员,仍使他非常纠结。后来,他还是递送了这封“怪信”。据说,那封来信帮助周恩来找回了长征途中失散几十年的老友。
很多群众还会向中南海邮寄各种包裹。李振才工作的11年间见过各式各样的“人民包裹”,从芒果、猕猴桃等时令水果,到群众自己制作或者精心挑选的衣物、书籍,包罗万象。
中南海邮局只服务中央党政机关的状态止于1997年。那年,北京西区邮局决定,将这家特殊邮局的服务对象从中南海扩展到普通公众。
(综合《文史精华》、《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