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我的兴趣在艺术”
2019-09-10
早年加入文学研究会的陈毅,一直有志于做文学家。1946年春,陈毅对参与军调处事务的美国军人雷克上校说:“我的兴趣不在军事,更不在战争,我的兴趣在艺术。我愿意当记者,我喜欢写小说。当我的书出版时,我将首先送一本给你。”
“特仿女神体”回赠郭沫若
1957年春,在京郊玉泉山疗养的陈毅,致信郭沫若,透露了趁此机会整理旧作拟予出版的打算。
5月5日,郭沫若复信,关切地询问:“在休假中整理出版大作,不知已就绪否?”正当此际,陈毅读到郭发表在5月4日《人民日报》上的诗作,触发意兴,写下了长达170余行的《赠郭沫若同志》,小序道出缘由:“两年前郭沫若同志赠诗一首,对我多所鼓励。我久欲回答,每每因不能成篇而罢。顷读郭院长新作,觉得是首好诗。喜从中来,欣然命笔奉和。”并特意标明“特仿女神体”,开篇是:
我早年读到你的诗集《星空》,《天上的街市》那首诗曾引起我的同情。现在读你的新作《五一节观礼之夜》,引起我的回忆,我的对比,我的共鸣!
所谓“女神体”即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且为中国新诗奠基的《女神》所采用的体式。也许是“特仿女神体”的持续效应,陈毅在这期间接连创作了《颐和园划船》《天安门照像》《上妙峰山》等多篇白话诗。这是多年来少见的。
对《解放军文艺》的回应
1957年第4期的《解放军文艺》辟出“不败的花”专栏,集中刊登老一代革命家的诗词,其中包括陈毅的《诗四首》。这组诗曾在上世纪40年代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报刊上发表过,《解放军文艺》加了一个想当然的编者注:
这四首诗,是陈毅同志在皖南事变后,接到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任命他代理新四军军长以后,向全国人民表示斗争决心写成的。
其实不然。这四首诗作于1936年前后,作者与项英等人一起,在赣南粤北领导游击战争,九死一生,艰苦卓绝。后来陈毅在延安时期编订《横槊集》时,分别标题为《梅岭三章》《赠同志》,并对后篇作了重要修改,删去“浩歌归去天连海,鸦噪夕阳任鼓吹”,另铸新句“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
很快,编辑部收到陈毅的亲笔信函:
一,送上更正,请刊登。二,以后如你们发表我的作品,均请送我修改后再登载,不要只估计发表后有好影响,也要估计一下万一的不利影响。三,《江南抗战之春》已修改好,下周可以送你们发表。请勿性急,慢慢来,我可以多少给你们一些稿件,以示支持你们的工作。四,你们《文艺》上登载有不少好作品,如吴强的《吐丝口》算是可以一读的作品。祝你们努力!
陈毅在这封信的末尾写了这样一句:“病未痊愈不能多写。”但他信守“我可以多少给你们一些稿件”的承诺,接下来的《解放军文艺》第8期刊出其新作《人民解放军如何教育了我》,言简意赅,情辞恳切;第9期刊出20年前的旧作《赣南游击词》,这组联章体小令乃其代表作,一经刊发,流传广泛。
“拉我参加作协,十分愿意”
1959年12月,中國作协书记处提议吸收陈毅加入作家协会。陈毅亲自填表,在“从事文学工作的简历”一栏中写道:
一九一九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并研究法国文学。一九二二年返国搞政治活动并当新闻记者,开始写诗及小说。一九二四年以后当职业革命家直到现在,文艺活动作为业余工作时断时续,但并未完全放弃,写诗的时候多些。
在“写作计划”一栏中,他还写道:“想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诗歌或游记,还想写一部自传,用以反映中国的大革命。”他同时给作协书记处写了一封信,真诚地表示:
接读来函,拉我参加作协,十分愿意。兹填表送呈,请加审查。说什么‘在文学上有贡献’,太客气,也与事实不符;但十分愿意出一臂之力,以有助于文艺事业之发展,入会之目的在此。至于文艺写作,得便即大胆尝试,工拙不计。想做革命又写革命,此宏愿也。何日能达到几分,不敢预言,愿努力为之。
1964年,陈毅向家人表示,希望在退休之后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写作计划。
1971年,“文革”以来身处逆境的陈毅,沉疴在体,向相濡以沫的夫人张茜谈了编一部反映自己生平的诗词选集的设想。1977年5月,在陈毅去世五年、张茜去世三年之后,张茜生前主持编定的《陈毅诗词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陈毅的夙愿,终由后人付诸实现。(摘自《同舟共进》2019年第3期 冯锡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