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9-09-10展金梅陈君涛吉家文

现代信息科技 2019年15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展金梅 陈君涛 吉家文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软硬件资源建设、教师理念、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阐述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文章针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进一步优化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及课程融合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赛促学,以赛促推;建立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措施与保障制度,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05;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5-0144-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ZHAN Jinmei1,CHEN Juntao2,JI Jiawen2

(1.Qiongtai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27,China;2.Hain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Haikou  571127,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ubject teaching is the deman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and an effective way to chang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optimize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resources,teachers’ideas and students’learning methods. This paper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further optimize the teaching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bility,improve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promote learning by competition,promote promotion by competition;establish incentive measures and guarantee system for impro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bilit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deep integration

0  引  言

為了更进一步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要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1]《规划》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挑战,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列出了为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目标的具体发展任务,给出了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的行动计划。《规划》第六章中明确以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标题,提纲挈领地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列在国家级重要文件中,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1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概述

“融合”(Fusion)这一词有混合、结合、集成、一体化、成为一个整体的含义,“融合”意为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整体。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作用,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互促进以及相互改变的过程中,二者能够不断适应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把信息技术视为一种教学的手段[2],而是从课程教学整体需求出发,考虑如何使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错误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建设高效、适用的数字化的课堂环境,创建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提供教师和学生互动良好的信息环境,最终实现优化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

2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施是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是技术本身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其实施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探索的过程,下面从硬件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教师理念、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阐述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施与学校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情况有密切关联。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情况各有差异。主管部门对优先建设教学需要的数字化平台的认识也不一致,这样也就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所依托的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功能完善的数字化硬件环境,可以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有效实施。同样,缺少了优良的数字化硬件环境,再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入有效融合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不仅需要有效的数字化硬件环境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各种软件平台。只有搭建了高效的、适用性强的软件平台,硬件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2.2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信息化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目前,有的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难于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有的教师仅限于使用PPT展示教学内容。有的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设计不知所措,不能融合信息化教学。总体来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2.3  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使用缺乏有效匹配

丰富适用的数字化资源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层次融合。就目前情况,各类软件资源的建设开发是数字化资源建设中的主体。软件资源建设是硬件资源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具备先进功能完善的硬件资源,但是缺少合理有效的软件资源,同样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但目前因为各种原因,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办法自主研发课程资源。主要原因分析如下:绝大多数教师理解教育教学理念,会使用、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不具备使用计算机开发软件平台的能力;教师们因为平时工作量大,没有精力和闲暇时间深入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问题;少部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费心费力所建设的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并未达到制作者的预期。以上是我们从教师的自身情况出发,分析得出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问题。

目前大多數学校主要还是引进各类数字化资源,例如各种数字化平台,教学软件、教学系统等,但是也需要看到新问题的产生。引进的资源建设者,不一定充分了解一线教师的需求,所开发的资源多依据开发人员程序设计的思想而建设。那么就会在开发者和使用者之间产生众多的不协调。在具体的平台使用过程中,教师要么迎合平台的情况,迁就平台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要么干脆舍弃平台资源而不用,甚至有的教师不愿意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教学。诸如此类种种原因,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有效开展。

2.4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理念的认知还存在差异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理念的认知与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程度。教师只有透彻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理念,树立了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信心,才会主动落实到实际教学中[2]。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理念理解不透彻,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误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所支持的教学模式认识不够,有教师认为技术使用越多越好,因技术而偏离教学主线。

2.5  学生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理念下的学习方式不熟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能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尚未形成自主发现学习、协同合作学习等方式之前,若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不知所措、迷失方向,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因个性、年龄、认知习惯、学习基础等差异,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理念下的学习方式无法接受[4]。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主动探索学习、过度依赖于教师的教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自主学习的内容、无法掌握所要求学习的知识。一些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沟通技能缺乏,或者羞于表达自己的同学,会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挫折,感受不到协作学习的乐趣,反而认为协作学习是一种负担,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教学的效果。部分课程通过多媒体方式呈现,或者在电脑教室里面开展教学,隔着屏幕减少了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兴趣点容易被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电脑游戏、各类即时聊天工具等的吸引,从而注意力分散,不能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对于年龄较小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较明显,对着计算机设备学习的方式使得学生提不起兴趣,对学科知识缺乏学习。

3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问题的参考性对策

3.1  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软硬件资源为重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滞后,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和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实施。从实际需要出发,加强信息化硬件的保障,同步建设软件资源环境。从教学平台、积件、优质课程资源包、教学包等多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同时也增加优质资源的共享性。以此来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资源建设的压力和工作量,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设计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组织中,从根本上优化教学效果。

3.2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及课程融合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给予大范围、高力度的扶持,不仅提供内容系统、结构完善的信息技能培训,而且增加教师教学理论、方法、课程融合等的强化训练。如果仅仅是掌握了信息化教学技能,而对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很好的融合、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等问题不了解、不掌握的话,培训的目的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基于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色,学科各有特殊性,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考虑分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细化培训。

3.3  以赛促学,以赛促推

以赛促学意为以组织参赛为契机,组织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学的实践中,主动学习、探索教学组织经验,优化融合方案,在实践中获得教学经验;以赛促推意为将参赛学习的经验方法进行推广,同时也形成很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氛围,吸引更多的教师学生投身到教学实践中,让更多的教师受启发,更多的学生受益,这也就达到了推广学习的目的。开展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如:信息化教学资源评比、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信息化课堂比武、教学名师评选等。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信息化环境的影响下,会逐渐提高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识和积极性。

3.4  建立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措施与保障制度

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从外在的客观环境因素到内在的主观人为因素都会影响这一工程的实施,影响到工程的实施效果。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激励措施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驱动力,是鼓励教师自愿和积极参与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师在主观上意识到这项工程的重要性,更加愿意投身到这项工程中,自觉自主地进行探索实践,信息化教学改革才会快速发展。教师具备明确的认知,树立了“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以这样一种责任心投入到教学实践中,相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将会更加顺利。而对于融入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浪潮、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埋头研究新技术、勤练新本领、静下心来学习新工具、摸索信息化教学思维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担当的教师,从教学管理的角度一定要有适当的激励措施和保障制度。

建立和健全信息化的管理制度是延續和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根本保障。立章为制,建立信息化教学长效机制,为勇于尝试和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提供经费保障,为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活动和比赛的教师提供坚实的支持。

4  结  论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中,要认清课程教学依然是主体,信息技术是要为课程教学而服务。进一步优化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及课程融合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赛促学,以赛促推;建立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措施与保障制度,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 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2019-05-30.

[2] 何志颖.微信支持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 [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3] 李金娟.创客思维视角下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刍论 [J].成才之路,2019(3):68-69.

[4] 吕建锋.信息技术:提升学科课程效益的“利器” [J].新课程导学,2019(1):52.

作者简介:展金梅(1983-),女,汉族,甘肃靖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自然算法研究。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中小学教师助力深度融合的培训模式与实践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