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行政策约束下高校增收路径研究

2019-09-10戴长模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15期

戴长模

摘 要:高校发展资源的短缺与发展需求之间,永远存在着矛盾,收入的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后劲和潜力。本文以S高校为例,分析了其收入的现状、特点和成因,并且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了在目前政策约束下高校实现增收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高校收入:收入现状:增收路径

按照最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解释,高校收入是指学校依法取得并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流入。高校收入总量和水平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的年收入中,最主要的有三部分。一是财政拨款收入,包括生均定额拨款和各种财政专项拨款。二是事业收入,包含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其中教育事业收入包含学费、住宿费以及各种考务费、函夜大学费等,科研事业收入则包含承接科研项目、进行科技咨询等取得的收入。三是其他收入,包括捐赠、利息、租金等收入。

S高校是某省属文科类高校,在校生规模33000人,涵盖博士、硕士和本科教育三个层次,其中本科生规模近3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规模约3000人。学校开设专业以经济、管理类为主,兼有文、法及少部分理工类专业。

一、S高校收入现状

(一)收入總量偏小,生均经费收入不仅大大低于教育部属院校,也低于大部分同规模省属院校。根据最新公开的2019年教育部属75所高校预算数据,教育部属高校平均预算收入明显高于省属院校,生均经费最高的是清华大学,为60.98万元,生均经费最低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也达到了6.62万元。我们从S高校同省的省属院校中选取十所在校生规模相当的高校作为样本,将S高校与之进行了横向对比,十所样本高校的平均生均经费也达到4.46万元。而S高校的生均经费才2.66万元,相当于部属院校中生均经费拨款最低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40%,也大大低于同省的其他高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某省属院校生均拨款定额水平总体上要比教育部属院校的生均拨款定额水平偏低,某省财政对高校的投入力度不足:二是S高校为文科类高校,与其他理工农医综合类高校相比,文科高校的生均财政拨款定额水平要相对低一些:三是从专项资金的角度看,同样的项目,如同为省双一流建设资金,文科类高校的项目资金额度也大大低于理工类学科项目资金额度:四是s高校虽然在校生规模不小,但本科生比重较大,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比例还不高,办学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拨款水平。

(二)收入结构单一,过于依赖财政拨款。在S高校年度收入构成中,财政拨款收入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54.44%,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为41.07%,两者合计占到总收入的95.51%。省内十所样本高校财政拨款收入平均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4.31%,与S高校的占比基本持平。这说明S高校和省内其他高校一样,学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都严重依赖于财政拨款,收入结构单一。

(三)收入总量大小与现行政策高度相关。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S高校的收入构成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是财政拨款,其次是事业收入,包含学费和科研经费收入。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比例是上级部门现行政策标准决定的,高校所能控制的比例很小。比如,财政拨款中的生均定额标准,文科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拨款系数以及大部分的学费标准、住宿费标准等,分别是由财政部门核定,或需要物价部门批准,学校无法自主确定。虽然根据某省物价部门有关规定,高校对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以及MBA、MPA等学费标准的制订有一定的自由度,但由于这部分学生数量不多,总体来说对学校收入影响不大。因此,在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占学校收入接近90%的情况下,S高校的收入总量大小,就与现行的政策标准等高度相关,拨款定额标准和收费标准对学校收入的影响很大。

(四)S高校整体组织收入能力较弱。由于s高校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占收入的比例达到90%,其他收入和科研经费收入所占比重仅约lo%。这说明S高校整体组织收入的能力不强,学校正常造血机能较弱。学校横向课题收入不高,各种捐赠收入、投资收入、租金收入以及其他服务社会收入不多。

二、现行政策约束下S高校实现增收的现实路径

高校收入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组织收入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后劲和潜力。要进一步增加高校收入,抛开政策和标准的因素制约外,还有很多途径可以尝试。

1.整合学校学科、专业、人才资源,主动对接当地发展战略,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现在的财政拨款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均定额拨款,由财政部门根据学生数量和生均定额拨款标准进行核定:另一部分就是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往往会结合省里的重大发展战略而设立,大部分属于竞争性项目,比如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建设、重点专业群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对接专业建设等,在全省范围内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行遴选。因此,高校应围绕这些专项的申报要求做文章,找不足,补短板,进一步凝练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突出学校优势和特色,打破学校内各学院、各部门的界限,全方面整合学校资源,主动和省级的重大战略进行对接,尽可能多地争取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发展。

2.进一步强化内涵发展,逐步调整招生结构,稳步增加学费收入。在现行的收费政策下,虽然大部分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审批,但仍有部分专业按规定可以南学校根据教育成本自行定价,并且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教育,比如本科、硕士和博士,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等,其收费和拨款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从增加高校收入的角度考虑,一是要逐步提高研究生在在校生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生均经费水平。二是用好用足现有的收费政策,对于高校在收费标准的制订上具有一定自由度的专业,可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适当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校企合作办学项目,一方面提高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提高学生创业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能逐步改善学校的学费收入结构。三是合理考虑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招生比例,适当增加专业硕士的招生人数,扩大专业硕士的在校生规模。

3.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人才和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不断培养和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加技术咨询、课题研究和高端培训收入。首先,加强学校和当地政府、企业之问的沟通和联系,加强校地、校企之问的融合,了解当地政府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持续关注当前的热点,主动进行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战略规划服务,增加科研课题收入。科研课题收入虽然不能直接由高校统筹进行支出,但可以培养参与科研的学生的科研能力,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且可以给高校带来一部分可用来周转的沉淀资金。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校自身優势,大力发展社会培训。社会培训收入在弥补培训成本支出后,可以直接用于补充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4.变革高校内部收入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校内各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增收积极性。一是要实行收入目标责任制,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对有关单位下达年收入目标,实行收入目标管理,年底对单位和负责人进行考核,学校要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二是用好用足现有的各种政策,保护好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科研经费的支出和使用要充分反应科研人员的智力投入,加大科研奖励性绩效在间接费中所占的比例,在科研奖励性绩效扣税环节尽可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便利。三是强化各单位组织收入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单位年收入完成情况作为该单位年底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和本单位的奖励性津贴挂钩,多收多得,少收少得。要做好校内各种资源的摸底和统筹管理工作,明确教学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房产设备有偿使用收入以及无形资产使用收入等的管理部门,杜绝学校资源闲置浪费现象。

5.加强学校和包括校友资源在内的社会资源深度融合,不断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捐赠资金用于高校发展建设。高校要不断完善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校友基金会等机构,完善有关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捐赠募集激励机制、捐赠资金使用信息公开机制、捐赠资金使用结果绩效评价机制,采用规范灵活的运行机制来满足捐赠方不同的情感需求、价值需求和利益需求,建立起学校和社会资本长期良好的信任关系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持续吸引社会捐赠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市场的价值潜力,加强对高校市场的营销管理,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入银行、移动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等战略合作企业机构,由高校提供市场和优质的客户资源,而由企业机构提供相对应的学校发展资金。

参考文献:

[l]黄智海,刘斌.高校收入的分析及其管理规范化研究[J].商业经济,2015(4).

[2]姜良松.新常态下增加省属高校收入途径的探索[J].经济师,2016(9).

[3]杨莉,孔晓丹.浅析高校创收收入管理[J].会计师,2016( 11).

[4]方芳,刘泽云.普通高校经费收入结构对生均经费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