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9-09-10雷琳
雷琳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基础课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传统的教育理念已不满足现代式教育模式,在当前背景下,开展微课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笔者结合自身数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策略方针。(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教育;小学数学;微课教学
数学在小学阶段属于数学知识由浅入深的链接阶段,而且数学对于小学学习阶段是很重要的。不仅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关系到数学知识的积淀与累积,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对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微课落实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
在进行小学数学第一堂课时,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互相自我介绍认识自己,还要对学生提出一点要求,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让提前进行课前预习工作,认真研究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整理好相关的学习资料,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用为了知识点的不熟悉而耽误听课状态,而导致教师的讲课思路被打断,从而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注意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前预习,使学生每次在上课前,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学习,同时在上课时能快速的做好笔记,可以更快的与老师进行互动,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时,由于上课时教师无法充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课上的学习情况,只能告诉学生上课前一定做好预习工作,让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今天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这时学生便可利用微课平台,搜寻自己在课上未掌握的知识点,并进行自学,其中发现自身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解问题的过程,就是落实微课实效性的过程。此外,由于微课主要是通过一些图片、影像以及声频等形式传授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平台了解一些课上较难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可通过微课平台弥补课上教学的缺陷,并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综合性数学能力。
二、分析在数学课堂讲解阶段的好处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也不知道怎么和同学多交流,唯恐天下不乱,形成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大部分都在听老师授课,整节课下来,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这样会形成压抑学习气氛,使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教学,利用微课演示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正确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六年级“统计与概率”的课程教授时,可经由微课平台向学生播放一段商场玩具大促销的统计学的视频资料。由于该动画场景在学生群体较为受欢迎,促使学生可以认真观看视频,并深入思考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这时教师可在学生注意力极其集中的情况下引入统计与概率的定義、特点等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并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分析在数学课后作业布置利用微课的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必要时期,由于不同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的差异,有些学生具有丰富的动手能力,有些学生具有丰富的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后作业练习时,我可以布置分层作业的数学教学,去培养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能力,实现互补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圆柱与圆锥”的课后作业布置时,可利用微课平台针对学生学习具体情况以及实际需求,将数学作业设为闯关的形式,并列出A、B、C三个等级,基本题目设置:主要是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设置,如基础的定义、定理的理解,基础例题、数学公式的题目,适用于C组的学生练习;综合性题目设置:主要偏向于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题目变式,相对第一种题目有些难度,这适用于B组学生练习;思维性题目设置:需要设计一些开放性、逻辑性偏高的数学习题,注重于理解、想象、运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适合用于A组的学生练习;通过这样的模式,使学生可按照自身学习情况自主进行选择作业练习,当完成自己的那部分后,可向上挑战较为困难的习题,培养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能力的信心,并在闯关、冒险的微课游戏平台下,不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能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对学生学习尤为重要,关系到数学知识由易到难的良性过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融合信息技术下创新发展而来的微课教学模式,将数学课程的课前准备、课程讲解以及课后拓展等教学阶段均布置的按部就班,促使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学习情况有的放矢的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符合新课改理念下对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丽英.运用微课 优化教学——论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1):140-141.
[2]魏迎梅.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一)[C].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