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2019-09-10何雍彦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2期
关键词:部编版古诗教学小学语文

何雍彦

【摘要】本文从古诗在教材编写的比重和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两个方面开始入手,强调古诗教学的重要地位。针对传统古诗教学中过度挖掘文本、忽视体验感受、拓展训练单一等常见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并从中探索新教材中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新模式。最后在“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理论基础上,得出“三舍三重”古诗教学策略:舍弃繁琐词句翻译,重情感景物的体会;舍弃教师满堂灌输,重视学习想象空间;舍弃单一读背抄默,重用多形式唤诗情。

【关键词】古诗教学;小学语文;部编版

一、古诗教学的地位

(一)新教材编写中的地位

从2019年秋季开始,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的中小学生的语文统一使用部编版的教材。部编版的语文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古诗词的数量明显增加,从原来的69篇变成现在124篇。从教材的编写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教材几经改革,但古诗在教材中依然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

纵览小学语文部编版新教材,古诗在新教材上的数量随著年级而增加:一年级下册就开始接触古诗《静夜思》《小池》《荷花》;二年级上册安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敕勒歌》;二年级下册安排了《村居》《咏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三年级上册古诗的数量有所增加,学习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年级上册学习了《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五年级上册在学习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的基础上,开始接触清词《长相思》;而六年级上册安排了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和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其中还有一些古诗词在语文园地中作为日积月累。由此可见,古诗在部编版语文教学教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能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因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古诗教学与一般的课文讲授不同,古诗以其精致的用词,凝练的遣句,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他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古诗对学生素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积累丰富的词语,促进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第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第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传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低年级古诗教学重点主要放在积累和识字写字上。在完成低年级古诗教学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识字、朗诵。中高年级古诗教学就要让古诗课堂教学完成阶段性转变,从简单识记、赏析朗诵,再到背诵记忆、迁移拓展。新教材的改变,意味着我们古诗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转变,不能用老旧固定的模式框定教师的教学,更不能用单一传统的方法磨灭学生的兴趣。古诗教学要考虑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规律,使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二、传统古诗教学常见现象

(一)过度挖掘文本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不能以教师过细的、繁琐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个性阅读实践。”但纵观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来的,还有很多教师把一堂课上得满满的,把古诗每句每词分析得细细的,生怕漏讲了什么,学生少学什么,甚至抓住一个字研究了大半节课,结果偏离主题。过度挖掘文本的课堂看起来是充实细致,教学环节看起来是流畅自然,学习看起来扎实有效,但实际上无异于杀鸡取卵——学生被逼着去记、去学、去背,感受不到古诗的韵味,满脑子都是词义解释、诗句翻译,又怎么会爱上古诗呢?传统古诗教学中,往往把眼光仅限于教材所定的诗歌,只停留在诗意的枯燥理解,情理的空洞讲说上。这与我们新课标里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比较,传统古诗教学的教学目标单一。

(二)忽视体验感受

有这样的古诗课堂:教师准备了一大堆背景资料、意象特征等知识,但学生面对古诗中已有时代距离的语言和晦涩难懂的情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教师在课堂上自顾自地旁征博引,讲得眉飞色舞,却只要求学生全程紧跟着老师的讲而认真听、认真记,不需要任何思考和质疑。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被逼着走进古诗却又被教师牵着走马观花。这样的古诗教学是学生被动地学,教师拼命地教,教学效果却不大。传统古诗教学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育“同一性”,忽视了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性”,表现在课堂中,即要求班级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以同一方式学习同一材料,并主观地期望达成同一目标,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

(三)拓展训练单一

很多教师上完一节古诗,带领学生赏析古诗后,后续没有相关的巩固提升。学生对古诗的感受依旧停留在简单的认记、朗诵、背诵、默写的阶段,没有深入古诗意境升华情感,也没有联系现实生活深化感受。在传统古诗教学中,往往只停留于古诗的表面,仿佛讲完了古诗意思就完事了,学生就能理解古诗了,再布置读读背背的任务,学生就能掌握这首古诗。学生在课上只作为一个听众、一个看客坐着听教师讲,但课后没有提升巩固,学完自然就把古诗抛之脑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词句理解上,带领着学生作过于琐细的分析,以此希望突出教学重难点。然而,这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的事情,其实却是舍本逐末。学习古诗,不是解读表面的二三十个字词的意思,还要赏析字词背后丰富的内涵。如果只依赖课堂上老师的当堂传授,就永远走不进古诗意蕴隽永的意境,体会不了其中的美。

新课程改革发展到如今,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但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传统古诗教学对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认知程度不够,很容易出现过度分析挖掘文本、忽视学生体验感受、巩固训练提升缺失等现象。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更换正体现了新课改的决心与诚意。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新教材下的古诗教学也要顺应形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适应新的教学大环境,切不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三、如何进行古诗教学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清代画家郑板桥在书斋中挂的一副对联,意思是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却又别具一格。古诗作为语文课程语言艺术的最高体现,无论是数量、意象或情感,其丰富性是难以描绘一二。古诗教学应是带领着学生欣赏经典古诗词中丰富的美。因此,古诗教学要删繁就简,紧扣主线,同时要有所侧重,凸显古诗的美感。故此在“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理论基础上,探索出“三舍三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一)舍棄繁琐词句翻译,重情感景物的体会

古诗在朗诵时都有自身独特的语言音律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主要的训练。小学生的以理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活动往往还要靠一定的诱因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优美的情景,以诱发学生的激情。再让学生结合词句配以如画般的意境,并用自己的声音去演绎诗词,在朗读中感受古诗中的景物与画面。

例如,在执教《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首古诗时,笔者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式。在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两句诗的意思,而是在解释“潋滟”和“空蒙”两个较少见的词后,鼓励他们采用了想象画面读、配乐朗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体味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别具特色的美。让学生通过朗读悟情,通过朗读入境,课堂上弥漫着浓浓的“读味”,孩子们的朗读越来越好,情感越来越充沛,仿佛置身于水光山色之中。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诗句的理解关键要靠读,对诗情的感情共鸣要靠读,对境界的领悟要靠读,朗读诗句,犹如水如口中,冷暖自知,无需赘言。读能生情,读可鉴美,读中品味。古诗教学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升华感情,拓展意蕴,进入诗境。

(二)舍弃教师满堂灌输,重视学习想象空间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评价》中指出:“要走出传统“应试”教学的怪圈,打破禁锢学生创造的“围城”,从“咬文嚼字”的僵化教法中解脱出来,引领学生置身于作品所描述的境界,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思想感情随着文本内容波澜起伏,领悟其意蕴,吸收其精华,与此同时,渗入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来解读文本,获得认同感,且自觉地与现实生活比较,从而赋予文本以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古诗篇幅短、跳跃性强、蕴含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运用想象扩补法,借助多媒体,通过反复品读,对学生体会诗境,感悟诗情极为有效。例如,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师可以根据本诗的特点,进行想象扩补重现“诗境”:想象一下,诗人王维在劝朋友喝酒时会说些什么?同桌合作演一演,一个人扮演诗人王维,另一个扮演他的朋友元二。之后让学生个人或小组上台汇报成果并说明自己的创意,体现情感的开放性。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情绪,从而体会诗情。

再以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为例。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提及的景物甚多,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岩石、竹林、莲花等等。如何带领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在诗文中进行品味,并充分发挥想象,再将抽象的写景文字描绘成生动明丽的景物画面,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古诗教学切忌教师代替学生感受美景,要留足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自由徜徉。

(三)舍弃单一读背抄默,重用多形式唤诗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古诗教学除了以上提及的教育策略,还可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模式。比如,采用改诗为文法,要求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打破诗歌凝练的语言,跳出内容的框架,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古诗改成片段。通过改诗为文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还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再比如,以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为例,采用联系生活感悟法: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古诗学习的巩固,不应只有机械单一的读背抄默。学习古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能够抓住核心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对古诗的体会。所以古诗教学不应拘泥于学生是否能够把这首古诗背默下来,而是采用多种形式唤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将学过的古诗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这一教学策略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古诗与现实的桥梁,实现“古”诗有“新”感。

四、小结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古诗教学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美,才能彻底解放学生,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从而为其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要上完一节课不难,难的是上好一节课。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应把古诗教学落实在实处,把古诗上得精彩,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味,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凝练含蓄。

参考文献:

[1]柳秀梅.决定一堂课的关键[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7.

[3]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4]吴永伟.教育教学论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

[5]薛炳群.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评价[M].济南:齐鲁书社,2007:241.

猜你喜欢

部编版古诗教学小学语文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